襄阳市抗旱预案湖北省 襄阳市.doc_第1页
襄阳市抗旱预案湖北省 襄阳市.doc_第2页
襄阳市抗旱预案湖北省 襄阳市.doc_第3页
襄阳市抗旱预案湖北省 襄阳市.doc_第4页
襄阳市抗旱预案湖北省 襄阳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 襄阳市抗旱预案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襄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二一五年五月目录1总则11.1编制目的11.2编制原则11.3编制依据21.4预案使用范围32 基本情况42.1自然地理概况4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82.3水利工程基本概况132.4重点工程进展情况132.5水资源概况152.6旱灾概况162.7抗旱能力243指挥体系及职责293.1指挥体系机构组成293.2市防指及成员单位责任分工314预防及预警364.1预防364.2预警415应急响应44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445.2级响应(特大干旱)455.3级响应(严重干旱)515.4 级响应(中度干旱)575.5 级响应(轻度干旱)625.6 突发水源事件应急响应665.7响应结束686后期处置696.1损失评估696.2灾民救助696.3效益评估717 保障措施727.1 资金保障727.2 物资保障737.3 应急备用水源准备737.4 应急队伍保障747.5 技术保障757.6 宣传与培训778附则788.1编制、审查与审批788.2预案修订788.3图表编制788.4名词术语解释798.5预案实施与生效时间831总则1.1编制目的襄阳市地处鄂北岗地,是湖北省有名的“旱包子”,干旱是我市主要灾害之一,它给我市的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我市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重、时间长,这就决定了我市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市抗旱减灾形势严峻,抗旱减灾工作任重道远。自2010年秋季以来,我市连续5年出现了严重干旱现象。在此背景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关于制定抗旱预案的要求,切实做好防旱、抗旱减灾工作,尽快扭转抗旱工作的被动局面,增强抗旱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不断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增强干旱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级别干旱灾害,预先制定防旱抗旱减灾措施,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保障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特对襄阳市抗旱预案(2006年版)进行修编,制定本预案。1.2编制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因时利导、城乡统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等。(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由调控水资源向水资源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遇旱则抗,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的现代化水平。(2)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3)抗旱以城乡供水安全、工业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4)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5)统一部署抗旱工作,坚持因时利导,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6)坚持抗旱与防汛并举,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3编制依据(1)国家防办编发的抗旱预案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20102020年)、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及相关法规等(4)国家防办颁发干旱评估标准(200618号文)(5)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以及相关法规等(6)襄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襄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8)襄阳市统计年鉴2010(9)襄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10)襄阳市抗旱预案(2006年版)(11)襄阳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14年5月)(12)国家和地方相关性法律、法规、规范、规程1.4预案使用范围襄阳市抗旱预案属于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襄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内有关抗旱减灾工作及旱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置。2 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跨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东与随州市为邻,西与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相交,南与宜昌市、荆门市相接,北与河南省相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汉丹、襄渝铁路从东向西,焦柳铁路自北向南交汇于此,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襄阳河港是汉江河道的重要港口,与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京杭运河等各大航区贯通,襄阳空港是连接北京、广州、武汉、深圳等大中城市的空中桥梁,全市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叉纵横的格局。 地形地貌: 全市自然面积19737平方公里,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东部丘陵和中部岗地、沿河平原3个基本地理单元,根据地貌差异和农业开发利用情况,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河谷平原4种地貌类型。西部山地为武当余脉及荆山山脉组成,包括谷城、保康、南漳3县,面积约8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6,境内海拔多在400m以上,峰峦叠嶂,起伏跌宕,山陡谷深,千米以上的高峰有403座,其中保康县官斗坪与神农架林区交界的关山,海拔高达2000m。地层主要为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类。山高温低、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是西部山地的基本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很大。东部丘陵北部为豫南桐柏山余脉,南部系鄂中低山丘陵西段组成部分,包括枣阳东北部、南部和宜城东部,面积约37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0。境内海拔200400m,相对高差40150m,山体为第三纪红色沙岩和第四纪粘土构成,山丘平缓,沟谷开阔,土层较厚,是全市粮棉油重要产区。介于西部山地和东部丘陵之间的广阔地带为中部岗地、平原,面积约80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0,是全市粮棉油主要产区。长山、扁山、隆中山等横贯其间,将其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北部岗地属南阳盆地南缘,包括老河口市全部和襄阳、枣阳北部(俗称“三北”岗地),面积约5200km2,岗垄相间,波状起伏,海拔70160m,相对高差20m左右,岗坡一般在10度左右,区内植被稀少,水土易流失;南部为汉江、唐白河流域冲积平原, 面积约2800km2,海拔在100m以下,是全市农作物高产区。土壤植被:襄阳市主要分为6种类型土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和山地棕壤。其中黄棕壤为主要种类,集中分布在岗地及部分丘陵地区,土质较差,有机质含量低,孔隙度小,水分蒸发快,怕旱怕涝,易造成水土流失;石灰土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土层较厚,质地粘重,富含钙质,保水肥耐干旱;经过长期耕作熟化形成的水稻土在全市分布广泛;河流两岸阶地一般为潮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紫色土除襄州区、樊城区外,全市各地均有分布;山地棕壤,分布在保康县高寒地带,土质差,肥力低,较宜林木生长。全市土壤总体肥力中等,普遍缺氮,大部分缺磷,部分缺钾。 全市植物品种繁多,珙桐、银杏、银杉、野生腊梅、野生牡丹、野生紫薇等珍稀品种闻名全国。植被分布呈多样化,植被覆盖率山区高,岗地、平原低。森林总面积60.5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7。其中西部山区林地面积占全市的49.7%,森林覆盖率达50.5%,但林地集中,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涵水功能差,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岗地、平原地带林地稀少,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河口、襄州区仅为5.1%、6.4%。由于缺乏林地屏障,难以遏制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和土地的侵蚀,恶化了城镇周边的生态环境。河流水系: 全市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育,绝大部分为汉江流域,西南部为沮漳河流域。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98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9条,较大河流有汉江、小清河、唐白河、蛮河、南河及滚河等。汉江发源于陕西西南部,从丹江口市黄家港进入襄阳,过老河口市和谷城县,穿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纵贯宜城市出境,襄阳境内汉江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6893平方公里。小清河发源于河南省邓州市,从老河口市齐岗村进入襄阳市境内,流经老河口市、襄州区、高新区、樊城区,在樊城区清河口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960平方公里。唐白河源有二支,皆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南麓。一支为白河,于翟湾入襄阳市境,到双沟镇两河口,襄阳境内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92平方公里。另一支为唐河,至石台寺入襄阳市境,经双沟镇西至两河口,襄州区境内河长46.8公里,流域面积1192平方公里。两河于两河口交汇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张家湾注入汉江,河长22.6公里。蛮河源出保康县境荆山北麓,至陈家湾入南漳县境,自西向东经长坪、南漳城关武镇、界牌头等地,穿宜城西南,在钟祥五家营注入汉水。境内河长186公里,流域3092平方公里。南河源有二支,南支为正源,发源于神农架,于雷公滩入保康县境。北支马栏河,发源于武当山南麓,经保康县至粉青河交汇后始名南河。干流北折玛瑙观入谷城县境,在黄家湾注入汉江,境内流长141.5公里,流域面积2710平方公里。滚河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马鞍形地段,由东向西横穿枣阳市中部,流经枣阳市于唐家店汇入唐白河,境内河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317平方公里。沮漳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沮河和漳河,两河在我市境内流域面积2824平方公里。其中沮河发源于保康县欧店响铃沟,为沮漳河正源,流经南漳县峡口镇出境,境内长度98公里;漳河发源于南漳县三景庄老龙洞,流经东巩镇出境,境内长度91公里。据打鼓台水文站记载,多年平均径流量6.5亿立方米。沮河、漳河在当阳市河榕镇两河口汇合后,始称沮漳河。气象气候: 全市地处中纬地带,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型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冬夏季节长,各约四个月时间,春秋季节短,各约两个月时间。春季冷暖无常,大风多;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秋季降温迅速,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年均气温1516,全年变化呈单峰型,最低为一月,月均22.8,极端值达-21; 最高为七月,月均2234,极端值达43.4。光热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日均56小时,日照率在4080%之间。农作物生长盛期为410月,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70%,日照率近50%,是全省高值区之一。其中枣阳市太阳辐射总量达111.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189小时,为全市最高值;西部山区的保康,太阳辐射总量10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属太阳能低值区。无霜期长,全年为225260天,以襄州、宜城的平原地区最长,适宜农作物两熟制种植。多年平均降雨量895mm。从地域分布看,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岗。从时间划分看,年内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410月,降雨量为680880mm,约占全年的80以上。且年际之间变化大,建国以来年降雨最大值是1964年,为1244mm,最小值是 1966年,仅589mm。年均蒸发量为941mm,1966年最大,达1217.6mm,1989年最小,为650.5mm;年均湿度7278。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襄阳市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南漳、保康、谷城6个县(市),襄州、襄城、樊城3个城区及高新技术产业、鱼梁洲旅游经济2个开发区。下设72个镇、4个乡、24个办事处。根据2013年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9.1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85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4.0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1.4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6.1亿元,同比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3.7:57.3:29.0。(1)第一产业襄阳市粮食种植面积756.8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5.5千公顷;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粮食产量502.8万吨(100.56亿斤),比2012年增长0.3%;棉花产量4.2万吨,增长1.0%;油料产量25.0万吨,下降1.0%;蔬菜产量312.8万吨,增长4.5%;茶叶、水果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121.3万吨,分别增长4.5%和4.0%。襄阳市生猪出栏626.1万头,比2012年增长3.9%;羊出栏161.6万只,增长5.3%;牛出栏66.6万头,增长6.0%;家禽出笼9013.6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同比增长1.0%。(2)第二产业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2.7亿元,同比增长13.8%(可比价)。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42.2亿元,同比增长12.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30.5亿元,同比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529家,比2012年的1269家净增26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6家,过十亿元的企业75家,过五十亿元的企业7家,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2.6亿元,同比增长13.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38.6亿元,同比增长15.4%;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09.8亿元、500.6亿元、339.7亿元、162.9亿元和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0%、32.0%、25.4%、10.4%和5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白酒产量11.3万千升,同比增长26.0%;纱产量63.4万吨,同比增长16.1%;布产量20.8亿米,同比增长7.6%;服装产量16083.3万件,同比增长1.9%;化肥产量37.4万吨,同比下降9.1%;水泥产量1047.7万吨,同比增长15.5%;汽车产量14.0万辆,同比下降13.9%;发电量1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9.9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税313.6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利润总额212.5亿元,同比增长48.4%。全社会用电量1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其中,工业用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襄阳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同比增长13.3%。(3)第三产业投资襄阳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6.6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98.6亿元,同比增长29.9%。全市在建施工项目200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38个。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2.9亿元,同比下降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44.4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工业投资1043.7亿元,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01.3亿元,同比增长41.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1.9亿元,同比增长62.2%。房屋施工面积20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6%,商品房销售面积6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8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商品房销售额263.0亿元,同比增长47.3%。内贸襄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5亿元,同比增长14.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40.7亿元,同比增长15.8%;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4.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8.1亿元,同比增长17.9%。外贸襄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61976万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43429万美元,同比增长34.6%;进口总额18547万美元,同比下降3.7%。全市新批外资企业24家,同比下降7.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3746万美元,同比增长27.6%。邮电襄阳市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201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4.8万户,2013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2.0万户。旅游2013年旅游总人数2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9万人次,同比增长0.8%;国内旅游人数282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80.9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98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179.0亿元,同比增长20.3%。财政襄阳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2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5亿元,同比增长37.0%。其中,税收收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32.0%,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8%。金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82.0亿元,比2013年初增加366.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332.6亿元,比年初增加217.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36.6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95.8亿元,比年初增加99.6亿元。保险襄阳市保费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34.2%;人身险保费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5.2%。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5.6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人身险赔款和给付支出7.6亿元,同比增长94.9%;财产险赔款支出8.0亿元,同比增长25.3%。2.3水利工程基本概况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堤防、水库为主的防洪体系和畜、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体系,修筑堤防634公里,其中汉江、唐白河等主要堤防长386公里,保护人口135万人,保护耕地70万亩。全市现有各类水库、水电站943座,其中大型14座,分别是市直的三道河、熊河水库;襄州区的西排子河、红水河水库;枣阳的华阳河水库;宜城的莺河一库;南漳的石门集、云台山水库;老河口的孟桥川水库;及王甫洲、崔家营、寺坪、峡口、白水峪电站。中型水库60座,小(1)型水库204座,小(2)型水库665座,正常年景蓄水24亿立方米,年均灌溉供水11亿立方米。全市有固定泵站3228座,总装机容量19.91万千瓦时,年提水1.8亿立方米,小电站258座,装机436台,年均发电量2.2亿千瓦时。主要灌区有引丹灌区、大岗坡灌区、石台寺灌区、熊河灌区、三道河灌区等,灌溉面积415.02万亩。2.4重点工程进展情况防洪抗旱工作常抓不懈。堤防工程方面,重点完成了襄阳市汉江城区防洪工程、唐白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重点工程、南渠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大李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小清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及保康县清溪河城关段治理工程等。河流治理方面,编制了全市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已经水利部、财政部批准印发。目前首批已有保康清溪河、谷城北河及襄州区滚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民生水利事业再上台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顺利开展,“十二五”期间中央共安排9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其中中型24座、小(1)型105座、小(2)型794座),2015年底全部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安排了32条河流,资金安排在2013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共解决175.2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完成投资7683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2497万元,省级配套11464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22875万元;“十二五”期间共计划解决264.5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123950.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6685.7万元,省级配套23632.6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23632.6万元,截止201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6933.5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总投资23.82489亿元,截止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农建投入10.72亿元,占计划任务的45%。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共16处,全面启动襄州区尹集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及枣阳市石台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开工7处泵站,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水土保持方面,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8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14条,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投资4150万元。水利血防方面,2010-2012年完成拦截清凉河水系的13条血防渠整治护砌任务,压缩钉螺面积50平方公里,同时进行修建清凉河42公里堤防的可行性研究;2013-2015年修建清凉河堤防,进行水土保持,压缩钉螺面积51.6平方公里。饮水安全问题,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襄阳全市还有饮水不安全人口264.52万人,“十二五”期间,将力争全部解决这些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对于偏僻山区的分散住户,将通过水窖、水井等方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十二五”期间,将突出重点,优先治理襄阳市区汉江月亮湾湿地公园、汉江鱼梁洲等湖泊、湿地,但仅能完成部分。对于各县市区,也将优先治理谷城县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等靠近城区的湖泊、湿地,以及南漳县蛮河、保康县清溪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市水利局防办组织开发了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市防汛抗旱多媒体动态沙盘系统、防洪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系统、防汛视频监控系统。2.5水资源概况襄阳市正常年水资源总量69.6亿m3,其中地表水60.2亿m3,地下水20.1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10.7亿m3)。境内河流众多,过境客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28.6亿m3,出境水量436.9亿m3。201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27.0mm,折合降水总量143.3518亿m3,较常年减少19.6%。全市水资源总量40.4610亿m3,较常年减少13.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6.1699亿m3,较常年减少38.4%;地下水资源量17.6584亿m3,较常年减少26.3%。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量间的不重复计算量4.2911亿m3。2013年全市入境水量403.0205亿m3,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0.0倍;其中汉江入境362.3000亿m3,南河、北河入境12.6711亿m3,唐白河入境27.4834亿m3,小清河入境0.5660亿m3。全市出境水量431.2619亿m3。201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3.8639亿m3。全市2013年总用水量34.1136亿m3,其中农业(农林牧渔畜)用水量14.8063亿m3,占总用水量的43.40%;工业用水量16.3688亿m3,占总用水量的47.98%;城镇公共用水量0.4184亿m3,占总用水量的1.23 %;居民生活用水量2.4981亿m3,占总用水量的7.32%;生态环境用水量0.0220亿m3,占总用水量的0.06 %。全市2013年总供水量34.113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2.0562亿m3,地下水供水量2.0574亿m3。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11.1551亿m3,引水工程供水3.7712亿m3,提水工程供水17.1299亿m3。 蓄、引水工程供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提水工程主要用于工业、生活。在春夏连旱时蓄水工程充分发挥了作用,为缓解我市农业用水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市2013年总耗水量12.3723亿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6%。其中农业(农林牧渔畜)耗水量8.7900亿m3,工业耗水量2.3666亿m3,城镇公共耗水量0.1335亿m3,居民生活耗水量1.0622亿m3,生态环境耗水量0.0200亿m3。2.6旱灾概况旱灾简况:襄阳市干旱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其成灾特点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主要表现为单季干旱、多季连旱和数年连旱等,持续时间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群发性。危害的范围广,受灾的面积大;在出现频率上具有高发性。十年九旱,大旱五年三次,小旱一年数次;干旱具有诱发其他灾害产生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旱灾与其他灾害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关联度高,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干旱的危害已由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农村生活用水,发展到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广,影响的行业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加重,成灾频率随年代推移呈上升趋势。历史旱灾:襄阳自古以来就是旱灾频发地区。依据湖北省近5百年气候历史资料、湖北省水旱灾害统计资料,对我市历史干旱分为3个阶段进行统计。(1)明清时期旱灾从明初洪武二十三年至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390年至1910年的520年间,我市共发生较大旱灾131次,平均4年左右一次。如1877年,襄阳、枣阳两县发生夏季大旱,蝗灾并发,灾民以谷糠、树皮为食,背井离乡,野有饿殍。(2)民国时期旱灾从民国元年(1911年)至1949年的38年间,我市共发生较大旱灾20次,平均2年左右一次。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襄阳、枣阳、宜城等县夏伏连旱,稻禾枯萎,秋收减少7成,民不聊生,其中宜城受灾面积达224km2,减产粮食11148万斤,灾民达36459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襄阳、枣阳、南漳、光化(今老河口)等县旱灾严重,宜城57月无雨,收成仅三成,光化5月大旱,饥人相食,6月大旱,汉江可涉。枣阳谷禾干死,颗粒无收,人畜无饮水,树皮食尽,外逃到钟祥县丰乐河一带讨饭者甚多;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襄阳、枣阳、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等县入夏久旱,复遭蝗灾,农田旱裂,作物枯槁,秋季绝收。(3)建国以来旱灾1981年,夏(伏)秋大旱。全区受旱农作物面积539万亩,其中绝收154万亩,有50万人、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襄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等5县受灾严重。1986年,春夏(伏)大旱。56个区(镇)、254个乡、1763个村、40.8万户、191.1万人受灾严重,受旱农作物面积410万亩,其中水稻23.32万亩、玉米11.1万亩、秋杂粮7.78万亩绝收。1988年,春夏(伏)特大干旱。境内冬旱连春旱,春旱连夏旱,全市800多万亩秋季作物,严重受旱的有575万亩,干死239万亩, 50万人、28万头牲畜饮水严重困难。1994年,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境内3次发生较大范围夏(伏)干旱。全市有121个乡镇、408万亩大秋作物受旱,其中33.6万亩干死绝收,22万人、1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1997年,春夏(伏)秋大旱。全市受灾人口249.3万人,受旱农作物面积480万亩,占复播面积的53,其中重旱310万亩,绝收63.8万亩,24万人、1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1999年,特大干旱。全市夏秋两季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达890万亩,占全年复播面积85%,其中绝收115.4万亩,全年减产粮食6.25亿公斤、棉花29.1万担、油料8829万公斤,有128个乡(镇、办事处)、2036个村、258.54万人受灾,其中30.4万人、39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直接经济损失26.22亿元。2000年,严重的春夏(伏)连旱,干旱时间长达150多天。全市570万亩夏收作物全部受旱,其中重旱310万亩,绝收62万亩,50.92万人、58.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粮食减产5亿公斤,油料减产100万担,茶叶减产6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2004年,春、夏(伏)连旱。全市受旱农作物面积426.3万亩(次),其中绝收3.75万亩,高峰时33.3万人、1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2010年秋2011年8月全市持续干旱少雨,出现了罕见的四季连旱,全市各县(市)区普遍受旱,高峰时受旱农作物面积568万亩,占耕地面积87.4%。52万人,4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4.8万吨,经济作物因旱损失7.85亿元。2013年,开春起全市旱情露头,入伏后由于气候持续高温少雨,旱情迅速蔓延,8月下旬达到受旱高峰,全市受旱面积330.8万亩,占在田作物面积的48.5%,有36.9万人、12.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干旱成因分析:形成我市干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气象、地理、工程、水资源、水土流失、农业种植结构、水污染等方面因素。(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量、气温、日照、蒸发量、风力等方面。降雨量的多寡、气温的高低、日照的长短、蒸发量的大小和风力的强弱是确定是否干旱的重要参数。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导致我市频繁发生干旱灾害的最主要因素。1)降雨偏少。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30-940mm,是全省降雨量最少的区域之一,并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从降雨时段看,主要表现为年内分布极不均衡,降雨量相对集中,骤降骤停,利用系数低;年际之间变化大。年降雨最大值为1368mm,最小值仅500多mm。从降雨空间看,中部少于东、西部地区,北部少于南部地区,丘岗少于山地。2)气温偏高。全市年均气温为1516,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月均最高气温为七月。80年代中期以后,年均气温开始加速上升,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年均气温多次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记录。3)日照偏长。全市年均日照时数为17011931小时,日均56小时,其中“三北”岗地年均时数为1930小时,是湖北省高值区之一。日照时数的明显偏多,使气温进一步增高,土地墒情差,农作物失水快,需水量多,旱情蔓延快。4)蒸发量偏大。全市年均蒸发量为1158-1560mm,最大年蒸发量为1866.5mm。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的缺口大,水源的供给与消耗不能平衡,又难以从其它方面予以补充,极易产生干旱。5)风力偏强。全市年均风速在1.02.7ms之间,以襄(阳)北岗地最大。在干旱季节,大风加速了土壤水份蒸发,使旱情进一步加剧。(2)地理因素 全市地形呈“凹”字状构造,西部山地、东部丘陵相对海拔高,中部岗地、平原海拔低。西部山地是西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北接豫西山地,多崇山峻岭,绵延至黄河南岸,东部丘陵是豫南桐柏山系的南向延伸和鄂中低山地带西段组成部分,中部低凹地区是“南襄隘道”门户,是我省通向北方中原腹地的唯一低平缺口。西、东部两相对峙,犹如两道天然屏障将中部夹持其间。夏季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云雨难生,盛夏时节高温酷热;冬春季节生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寒流顺势而下,通过“南襄隘道”长驱直入,风力强,风速快,降水稀缺,干燥寒冷,导致风沙天气多,土壤失水快,加剧冬旱和春旱危害。南漳、保康、谷城等山区县垂直高度相差大,短时降雨多,强度大,产流快,降雨时陡涨,雨停后陡落,加之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涵养能力差,盛不住水,连雨易发山洪,连晴易成干旱。“三北”岗地年降雨少,仅为全市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区。全市六大类土壤中,黄棕壤和山地棕壤比重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两类土壤物理性能差,孔隙度小,质地粘重,底层板结,耕层较浅,耕性不良,土壤熟化程度不高,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3)工程因素全市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工程建设遗留尾工大,安全隐患多,每年因工程不脱险减少蓄水3亿m3左右,相当于减少灌溉面积80万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灌溉死角比重较大。近几年来,开展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续建配套以来,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50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2%,但仍有较大部分地区不能涉及。另外,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丹江口水库蓄水,及汉江沿线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发电,加剧了汉江沿线旱情。(4)水资源因素全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客水流失多利用少,地下水开采难度大,区域性缺水严重,可用水总量少等是全市水资源的总体特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全市资源性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水的总量短缺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尤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5)水土流失因素 水土流失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市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破坏植被,恶化生态环境,加剧旱、涝、风、沙等灾害危害,其中加剧干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丧失表土,降低土壤肥力;二是冲毁埋压农田,淤积水利设施。(6)农业种植结构因素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为水旱(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连作,种植品种以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芝麻、油菜及其他经济作物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近一半,对水的需求量很大,用水矛盾日益突出。(7)水污染因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污染的治理相对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使全市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到我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形成了继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之后又一种新的缺水污染型(水质型)缺水。干旱影响(1)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是我市农业生产经常遭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我市农业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全市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复播)2538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56万亩,造成粮食减产34亿斤。关于1999年特大干旱,全市一共投入抗旱资金10355万元,平均每亩农作物抗旱支出高达180多元,单位生产成本明显加大。如襄阳区伙牌、马集、古驿、黄渠河等乡镇,属引丹灌区尾水地区,需要经过3级提水才能灌田,当年亩平水费超过200元。(2)干旱对城乡生产生活饮水安全的影响。襄阳市2005年城镇居民164万人,2009年达到256.99万人,净增92.99万人,增长56.7%;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577.22万人,2009年末达到588.87万人,净增11.65万人,增长2.02%。有限的水资源承载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市化压力,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3)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降雨量持续偏少,导致地表径流大量减少,大部分河溪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利工程蓄水锐减,用水环境不断恶化。二是干旱造成土壤干化、沙化,土地贫瘠肥力差、产出率低,减缓了部分地区脱贫解困的步伐。三是干旱造成地表水供给严重不足,不得不过量开采地下水,如枣阳琚湾、襄州古驿、黄集等地常年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有的井深达200m以上,已经形成“漏斗区”。四是由于河溪来水减少,纳污和降解能力相应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富营养化程度加剧。2.7抗旱能力2.7.1抗旱工程体系到2010年底止,全市初步建成以蓄为主,蓄、引、提水工程以及人工增雨相结合的区域供水工程体系,年蓄、引、提水能力达44.94亿m3,比建国初期增加11.7倍,其中蓄水26.95亿m3,引水7.73亿m3, 提水10.26亿m3,发展城镇供水137处,设计日供水能力148.3万吨,常年向社会供水2030亿m3。水库河流:全市现有各类水库943座,总库容 38亿立方米,正常年景蓄水24亿立方米,年均灌溉供水11亿立方米。依靠水库为灌溉水源已建成的大中小型灌区85个,其中大型5个、中型16个、小型64个,有灌溉面积名列全省第二的引丹灌区,有与都江堰齐名的百里长渠。汉江流经襄阳市境内195公里,还有985条中小河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9条。泵站:全市建成固定泵站2226座。其中,中型泵站15座,装机84台,总容量3.323万千瓦,受益灌溉面积107.4万亩;小型泵站3399座,装机4025台,总容量14.51万千瓦,受益灌溉面积376.59万亩。建成的主要大型提水灌区有引丹灌区、大岗坡灌区和石台寺灌区等。依靠泵站提水为灌溉水源已建成的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大中型泵站灌区23个。在抗击1999年的特大干旱中,全市泵站共运行52.33万台时,累计提水8.1亿m3,灌溉农作物面积263.8万亩(次),充分发挥了工程减灾效益。堰塘:全市建成堰塘8.9万口,成为水源工程的重要补充部分,初步完善了“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大型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总体布局。 机井:全市打机井4266眼,微型井3.6万眼,已形成常年抽取地下水2.2亿m3的能力。其中枣阳、老河口两市被列为全国机电井灌区建设试点县(市)。农村饮水工程:我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山区县及部分水利死角地区,山高水远,水源奇缺,缺水为患,多年来吃远水,吃脏水,人畜共饮一处水的现象十分普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4万处,基本解决了63.08万人、50.4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渠道衬砌防渗、喷灌和低压管灌。到2010年底止,全市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4.2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5.7。其中渠道衬砌防渗长1000多km,灌溉面积49.82万亩,喷灌面积3.39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0.98万亩。1996年,我市的南漳、保康分别被列入全国300个节水灌溉重点示范县后,进一步推动了节水灌溉在我市的开展。1998年全国节水灌溉工作会在南漳召开,重点推广南漳节水灌溉先进经验。近年来,在完成了老河口王湖节水项目建设后,国家水利部又下达了老河口鳝鱼湖、襄城尤岗、襄州汤店等部分节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截止目前,枣阳、襄州、南漳、保康、老河口等节水灌溉都有了较快的进展,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城镇自来水工程:一是城区自来水工程。襄阳市城区和7个县(市)区城区建成自来水厂13座,年供水能力49435.5万吨,受益人口164.2万人。其中襄阳市城区建成自来水厂5座,年供水能力35952万吨,受益人口76万人;7个县(市)区城区建成自来水厂8座,年供水能力13543.5万吨,受益人口88.2万人;二是企业自建供水工程。市、县两级驻城区企业自建供水工程101处,日供水能力58.05万吨。其中驻襄阳市城区28个企事业单位自建泵站,从汉江提水,总装机44台,容量3946千瓦,日提水能力32.4万吨,并有部分企业打井抽取地下水,日供水能力6.15万吨;驻7个县(市)区城区企业自建供水工程73处,日供水能力 19.5 万吨;三是乡镇自来水工程。全市91个乡镇、办事处建成自来水厂124处,设计日供水能力17.921万吨,实际日供水10.988万吨。其中水利部门直接投资管理的41处,已形成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设计日供水能力8万吨,年均供水量1200万吨,受益人口25万人。人工增雨工程:全市人工增雨体系初步建成,拥有数字化天气雷达2部,高炮33门,火箭2套,自动监测气象站和雨量点90个,高炮火箭作业点63个,可覆盖全市版图面积。近几年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增加降水4000万m3左右,有效地缓解了旱情。2.7.2抗旱非工程体系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府的关怀及市财政局的配合下,我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为龙头,以县为主体,延伸乡(镇),带动村组的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共建成发展各级抗旱服务组织42个,其中市级抗旱服务总队1个,县级抗旱服务队9个,乡(镇)抗旱服务队76个。拥有各类抗旱机泵520台(套),提水能力达到1.66万吨每小时,机动送水车辆50辆。各级抗旱服务队已正式成为我市抗旱救灾的重要力量。我市旱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气象局和水文部门已基本建成了全市水雨情监测网络,并能将信息及时传送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市地下水工作队较早建成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已有多年监测系统资料。部分县市区也设立了旱情测报点,为全市的抗旱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抗旱措施方面,配合省市农业、农技部门,结合襄阳市实际,积极开展旱塬旱作农业增产稳产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和抗旱新技术、新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指挥体系及职责3.1指挥体系机构组成全市的抗旱工作,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负责,其日常办事机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防办)设在市水利局。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分级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指),各自负责领导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其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及所辖县(市、区)、镇人民政府分级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同级党委主要领导任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党委、政府及地方军事机构主官任副指挥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各自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其指挥体系见下图:(1)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政府设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防办)设在市水利局。(2)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机构政 委:襄阳市市委书记指 挥 长:襄阳市市长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副指挥长:襄阳军分区司令员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城建副市长副指挥长:市水利局局长成员:襄阳军分区、襄阳陆军预备役炮兵旅、武警湖北总队襄阳市支队、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城乡建设委、市农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管局、市城管局、市卫计委、市国资委、市安监委、市供销社、襄阳供电公司、长江委汉江水文水资源局襄阳分局、市水文水资源局、市气象局、市邮政局、襄阳石油公司、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中国移动襄阳分公司、中国联通襄阳分公司等部、办、局(委)、所、队、公司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各县(市、区)分管副县(市、区)长。3.2市防指及成员单位责任分工(1)市防指职责襄阳市人民政府设立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市的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为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襄阳市水利局。市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抗旱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市抗旱政策、规章和制度;组织制定境内市管江河、水库水源调配方案,重点城市抗旱预案和跨县(市)区的调水抗旱方案;及时掌握全市水雨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控和调度全市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做好抗旱水源管理工作;组织做好灾后工作。(2)市防办职责负责承办市防指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抗旱工作;组织拟订全市有关抗旱政策、发展战略并贯彻实施;组织制订全市抗旱预案及跨县(市)区的江河抗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