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3.docx_第1页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3.docx_第2页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3.docx_第3页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3.docx_第4页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3.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承载千年的过往烟云日前,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了大运河的保护规划。市委书记蔡奇带队调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他强调,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那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究竟是什么样子?在那些历史遗迹里,又流传着怎样的故事与传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配图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六区,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据2012年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文本目录,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有40处,其中在通州区就分部诸多处。通惠河通州段三代运粮河 通州向北京漕运主通道配图通州段是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的端点段落,是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接的重要河段,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西起永通桥,向东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长约5公里。通惠河是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首凿的运河,三十年修成,总长164华里,每十里一闸,蓄水通舟,共置闸24座,置桥156座,忽必烈皇帝赐名通惠河。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为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明清时期通惠河运粮十分艰难,因水量不足运粮船不能直达京城,要分段递运。因北京地势比通州高,为了蓄水行舟,通惠河设五处闸门,东便门外大通桥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高碑店(平津上闸)为三闸,花园(平津下闸)为四闸,普济闸为五闸。后来,由于海运和铁路的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停止漕运,这条前后使用600多年的运粮河,完成了南粮北运的历史使命。永通桥与卢沟桥、朝宗桥并称拱卫京师三大桥配图永通桥就是通惠河通州段的西端起点,因为当时距离通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有八里,故俗称八里桥。永通桥横跨通惠河上,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北长50米,宽6米,33对雕刻的石狮,各具神态。当年,运河繁忙之时,桥下驳船排列前行,桥上人流穿梭,好不热闹。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就位于此处,“入夜霜清一轮坠,凌寒征铎去萧萧,”便是此景最生动的写照。该桥为明代建三券联拱石桥,与卢沟桥、朝宗桥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1860年,清军在这里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血染长桥,史称八里桥之战。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20世纪90年代在桥两端各修了三个拱型洞,以加大排水流量。通州大运中仓遗址、通州西仓遗址古粮仓遗址仅剩仓墙配图古粮仓就是漕运进京存放粮食的地方,中仓距离通州博物馆很近,从馆东边的路口进去,十字路口右转即是,如今这里变化很大,四周都是民居,看不出一点粮仓的影子。根据资料显示,在新建街后身找到一段仓墙,可能就是仅有的遗存了。元明清几代,每年要由浙、赣、皖、湘、鄂、鲁、豫诸省,源源不断地运来三四百万石漕粮,其中的十之二三储存在通州。明代在通州建四仓,到了清代仍沿用中、西二仓,每当漕粮上坝,船帆和桅杆绵延不下数十里,很是壮观。张家湾三古桥:东门桥 虹桥 通运桥通州区有一座古镇名为张家湾,是从北京到天津的必经之路,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这座古镇修建于明代,现在还有一些城门和城墙的残存。张家湾最早有三座古桥,分别是位于南门外的通运桥、东门外的东门桥和东南便门外的虹桥。其中尤以通运桥最为著名。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最早是木制的,在明代时改为石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保卫朝廷命脉运河和拱卫京师,抢筑张家湾城,把萧太后运粮河作为南护城河,在城外架了一座木桥,桥东百余米即是大运河,河口以南便是大运河北端第二处大型货运码头,南北方的货运往来都要穿过此桥,经年累月,木桥不堪重负,屡毁屡修。太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1605年建成,万历帝赐名为“通运”。到了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曾小规模的修缮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干旱的季节里,下到桥中间的桥洞上,可看到水线一下有碑刻,上面清楚的刻着“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源陈进儒监造”的字迹。在桥的拱券上,嵌有一块碑记,桥下的镇水兽也十分精美。在桥的北端,有一方汉白玉质的石碑,上面为敕修通运桥的碑记,记载着这座桥在明清时期修建时的历史。燃灯塔:一枝塔影认通州配图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古塔凌云,诗中的塔指的就是燃灯塔。沿新华大街再向东就到了东关大桥,桥下就是北运河,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北端运河西岸,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们,在远处一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经历了众多苦难后,见到塔就知道来到了通州,一切灾难都将过去,燃灯塔成了当时通州的标志。南博士:今天讲了这么多,大家对于北京段的大运河文化了解了吧。小北:涨知识了!原来在北京大运河还有这些历史文化啊。南博士:是啊。那再考考你,你知道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有什么关系吗?小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