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_第1页
专升本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_第2页
专升本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_第3页
专升本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_第4页
专升本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2.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3.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4.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5.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6.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7.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8.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9.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10.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11.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区域。 12.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13.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14.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15.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16.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17. 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8.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19.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20.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21.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22. A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B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2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4.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25.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26. 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和反交。 27. 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28.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29.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 30.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31. 表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生化特征。它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32. 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33.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34.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35.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36. 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37.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 38. 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39.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40.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41.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42.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43.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 44.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隐性基因。 45. 抑制作用: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46. 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47.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48.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49.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50.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PL/pl) 。51.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Pl/pL) 。 52.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53. 连锁:是2个或更多非等位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连锁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能独立分配,但可以通过交换而彼此分开。 54. 连锁遗传: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55. 完全连锁: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 56. 不完全连锁: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57. 染色体作图:确定相互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的过程称之。 58. 遗传距离:用交换值表示的基因距离称为遗传距离。遗传距离的单位是厘摩尔根(cM),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换值绝对值。 59. 染色体作图:确定相互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的过程称之。遗传距离用重组率表示。 60. 干扰:即一个单交换发生后, 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 61.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标志出来,就能形成(绘制)连锁遗传图。 62. 性染色体:是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63. 常染色体:非性染色体则统称为常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 64. 性反转:由雌性变成雄性或由雄性变成雌性的现象。 65. 性连锁: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相连在一起,称性连锁。 66. 伴性遗传:与性别相伴随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67. 从性遗或称性影响遗传:所涉及的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一种性别中表现;或在一性别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的现象。 68. 限性遗传: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这类性状多数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支配这些性状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都存在。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的存在与否有关。 69. 缺失: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70. 假显性: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区段,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相应区段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 71. 顺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的正常直线顺序重复。 i. 反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如果重复区段涉及着丝点则成为双着丝点染色体,难以稳定。72. 倒位:染色体某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i. 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个臂的范围内。abc.defgabc.dfegii. 臂间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即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abc.defgabed.cfg73. 易位: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74.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节段,其发生过程是2个非同源染色体发生断裂,随后折断了的染色体及其断片交换地重接。75. 简单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的现象。76. 染色体组(基因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用X 表示。 77. 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 78.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至数条。 79. 一倍体:体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数目的染色体(2n=X)。二倍体的配子内部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二、三、四倍体依次类推) 80. 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n )的个体。81. 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之。82. 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二倍体染色体直接加倍83. 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由种、属间杂交种染色体加倍而成。 84. 同源异源多倍体:体细胞中有不同的染色体组,且至少有一类染色体组的数目在3个或3个以上的变异类型。 85. 超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 n)多出若干条的非整倍体。 86. 亚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 n)少了若干条的非整倍体。87. 三体:在原有二倍体的基础上,多出其中的某一条染色体,即2 n+1。(n-1)+88. 单体:在原有二倍体中,少掉其中的某一条,即2 n-1。(n-1)+。89. 双三体:在二倍体的基础上,某二对染色体都增加一条。2n+1+1。(n-2)+ 2 。90. 双单体:两对都少1 条,2 n-1- 1。(n-2)+ 2。91. 四体:某对染色体多出二条,2 n+2 ,(n-1)+。92. 缺体:某一对染色体都丢失了,2 n-2 ,(n-1)。93. 双体:正常的2 n 个体(二倍体)。94.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及其调控序列)发生了改变。 95. 突变体或突变型:带有突变(或改变的)基因的细胞或个体。 96.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3个或3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97. 中性突变: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基因,即使发生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为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称为中性突变。98.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称突变的平行性。 99. 花粉直感:两个相异的植株杂交,当代所结籽粒即表现父本性状的现象 100. 生化突变:由于诱变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代谢功能的变异。 101. 营养缺陷型:诱变导致生物丧失了合成某种生活物质的能力,需在特定的营养下才能生长。 102. 核遗传: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103.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104. 母性影响: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105. 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106.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 107. 保持系:N(rr)个体具有保持母本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的能力,称为保持系。108. 不育系:S(rr)个体由于能够被N(rr)个体所保持,其后代全部为稳定不育的个体,称为不育系。109. 恢复系:N(RR)或S(RR) 个体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称为恢复系。110. 恢复性杂合体N(Rr)或S(Rr) + S(rr)具有杂合的恢复能力,称恢复性杂合体。111. 单基因不育性:指12对核内主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 112. 多基因不育性:由两对以上的核基因与对应的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不育性。有关基因的表现型效应较弱,但有累加效应,随着恢复基因的增加其育性上升。 113. 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114.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植物的自花授粉、动物自体受精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方式。 115. 杂交:指两个或更多个品种之间、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之间个体的交配;就某一性状而言,指不同纯合子间的异型交配。 116. 近交系数:某一个体(二倍体生物)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自父母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该个体是由近交造成的同源纯合子的概率。 117. 回交:也是近亲繁殖的一种方式,是指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118. 纯系:指从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119.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或生产性能方面优于双亲平均值的现象。 120. 衰退现象:由于F2群体内出现的性状的分离和重组,所以F2与F1相比较,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都显著的表现下降,即所谓衰退现象。 121. 近交衰退:指近交使生物个体的生活力、生产性能、群体均值都降低的现象。 122.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 123.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124. 域性状:遗传由多基因决定,但表型呈非连续变异,而遗传物质的数量呈潜在的连续变异的性状,即只有超越某一遗传域值时才出现的性状。 125. 主效基因: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其对性状的作用明显,易于从杂种分离世代鉴别开来。 126. 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由于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较小,难以区别各自的作用。 127.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往往相对集中存在于一个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的某一区段,称为QTL。它是一个染色体片段,而不一定是一个单基因座。 128. QTL作图(QTL定位):利用分子标记分析控制性状的QTL的数目、位置及其遗传学效应的过程。129. 加性效应(A):许多微效基因(等位或非等位基因)效应的总和,是上下代遗传传递中可固定的分量 130. 显性效应(D):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造成的效应,由于等位基因间会发生重组和分离,故显性效应不能固定 131. 互作效应(I):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因型值所产生的效应,也不能固定遗传。 132. 纯合子效应:a(p- q)。两等位基因频率之差异越大,纯合子效应越显著。 133. 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