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湖南省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人由来:因商朝人善于经商而来。(2)古代商业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隋唐时期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一、古代商业的发展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进行严格的管理。(2)宋朝时,城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一、古代商业的发展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城市的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因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外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实际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特点:地主依靠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无地或少地,受地主和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影响: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生产力发展受阻。,二、古代的经济政策2“重农抑商”:(1)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明清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二、古代的经济政策2“重农抑商”:(2)重农抑商: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地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需要。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保障了农业所需劳动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二、古代的经济政策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原因:倭患猖獗;防犯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外贸由官方主持。,二、古代的经济政策3“海禁”与“闭关锁国”(2)清朝“闭关锁国”:原因:根本上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直接目的在于孤立抗清势力和防止外来骚扰。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特许设“十三行”经营外贸。,二、古代的经济政策3“海禁”与“闭关锁国”(3)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卫作用。消极: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妨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课文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为正文内容的补充,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的导言:西汉时,巨鹿有位叫陈宝光的人,他家拥有一套织造上等丝织品的技术和工具。陈宝光之妻继承家传,身怀绝技,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据说,她织一匹散花绫,费时两个月,价值上万钱,后来,她受到朝廷重臣霍光家重用,成为霍家专有织工。当时的官府手工业部门也从社会上征调大量的能工巧匠,为它们服务。,读课本的方法(二):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产生疑问,从这段导言中,可以挖掘出以下知识:(1)西汉时存在家庭手工业和官府手工业;(2)西汉时家庭丝织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3)西汉时家庭丝织业的技术只在家庭成员中传承,绝技不外传当然是为了卖出好价钱,但不利于整个社会丝织业技术水平的提高;(4)官府手工业的工匠除了受官府控制的世代匠人外,也从社会上征调能工巧匠。,读课本的方法(二):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产生疑问,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唐朝、两宋、元朝等朝代对外贸易非常繁荣。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西汉至明朝前期,我国历朝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发展和加强管理对外贸易。如: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主要是在明清时期,确切地说是在明朝中后期以后之清朝前期,究其原因: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长期“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3)中外贸易往来的特点:陆路贸易为主向海路贸易为主转变。a.表现:汉朝陆路为主;唐朝海陆并重;宋元明清重海路。b.唐宋转变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事业发展;西北民族政权阻隔;外贸主要商品变化(如瓷器更适宜走海路)。官方贸易:贡赐贸易(外交手段)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不以赢利为目的。,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3)中外贸易往来的特点:主要输出商品:汉:丝绸;唐:丝绸、瓷器;宋:丝绸、瓷器、茶叶。外贸伴随文化交流:例如敦煌文化,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外贸促进民族融合:例如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中国,与汉、蒙、畏兀儿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a,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换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a,2010年11月14日下午,重庆市安徽商会在两江新区管委会举办了“新徽商新视野大学堂”开学典礼。据悉,这是在渝异地商会首次举办非商贸主题的自我教育活动。旨在让企业家们提高文化修养,以慈善回馈社会。,明清时期,由于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是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地域性商人群体之一。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下面两幅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c“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b,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初实行“海禁”,是为了防止张士诚等残余势力勾结倭寇,威胁明朝的统治。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明政府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比如,郑和下西洋。因此,明初的“海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不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而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而且,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清兵入关后,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屡次下令“海禁”。这种“海禁”,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是真正意义上的闭关自守政策。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从主观因素看,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易产生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从客观因素上看,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和骚扰,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这是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第二,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年康熙下令开放“海禁”,多口通商。然而,1717年,康熙帝下令禁止南洋贸易,1757年政府下令一国将多口通商改为在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c,仲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文献通考田赋考,解读: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就是土地集中到少数官僚地主的手中,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不能避免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通过政治手段和其他卑劣的手段用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尤其是灾年,地主用各种手段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解读: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清朝前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反映材料中现象对社会影响错误的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b加剧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维护自然经济的发展d农业和工商业互相促进,d,1.(2010福建卷)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业发展,商业发展,2.(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3.(2010四川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比较相同点:(1)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于同一时代产生,西欧产生在11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2)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3)都宣告了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解体。,1.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比较不同点:(1)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而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