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获得感素材谈如何获得作文素材_第1页
作文获得感素材谈如何获得作文素材_第2页
作文获得感素材谈如何获得作文素材_第3页
作文获得感素材谈如何获得作文素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获得感素材谈如何获得作文素材 学生直接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东西并不一定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一种既包含生活真实,同时又凝聚着作者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像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真正的写作素材是一种经过心灵内化的产物,内化过程经历观察、表象、感受三个阶段。 观察是获得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得来的原始材料不断地积累,可以形成表象。而表象的转化,则是素材的诞生。表象如何转化成素材?因此说,一切事物在观察之后就要进入作者的心里,经过内心的审视与体验即经过作者的充分感受后,就能成为素材。 欲将生活现象转化成写作素材,必由观察到表象再到感受的过程。感受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对事物的感受越深刻,越能挖掘微小事物中的不平凡之处,摒弃那些不必要的零碎记忆也避免了学生惯有的“流水账”式的作文。 那么,感受又是如何沉淀感情记忆而熔铸成写作素材的呢?一靠经历。经历可以使感受丰富起来,进而沉淀为情感记忆。二靠自我意识。感受主体要有意识地感受某人某事某物,让记忆持久、丰富。因此,感受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作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感受力,途径有二: (一)设置情境,引人体会。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世间万物必须用心去感受,才能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体会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观察是必要的,但只停留在观察上却不能让表象转化为素材,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也就没有真正可圈可点的地方了。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请求我做她家孩子的思想工作。起因是孩子想要数目过大的钱准备过一次风光的生日。由于家长没有应允,孩子就闹起情绪,数天不肯叫声妈妈。了解情况后,我当即决定上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生日,我们怎么过?,的醒目标题,然后风轻云淡三言两语地引入情境,要求学生谈谈各自记忆中最幸福最感人的生日。话题一经点拨,学生的神情各个不一:有人欣喜地回忆难忘时刻;有人哽咽着重温幸福片段;有人嬉戏“最幽默的生日”;更有人把主题定为“最倒霉的生日”那时那刻,学生静静地聆听,心潮微微地涌起,一种别样的情绪温暖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预期有了圆满的结局“身入”且“心入”情境之中,学生有了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后面的写作,学生将满心满怀的情感记忆自然而然地诉诸笔端。 (二)读写训练,渗入体会。感受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有强烈、深刻与细腻三个层面。感受的强烈性指在观察或阅读中,某一事物或人物对作者内心震撼的刺激,从而成为情感记忆中的强点。深刻性指从大千世界中捕捉那些人人眼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作为材料。细腻性指在感受中体察其细节,使情感既深入又细腻。有人说,文章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不仅仅是表象的陈述,更多是饱含真情富含哲理的感受。要达成这一层面,我认为初始一定是多读多写。“读”能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信息,能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继而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写”能使学生多思,促进由“量”到“质”的飞跃。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写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每天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人、事、景、物,感受周围的变化以及一天学习生活中得到的点滴感悟。当多读多写形成体系,学生对事物有了细微而真切的情感体验,有了捕捉事物的慧心慧眼,真正的写作就开始了。 (三)模仿体验,愉悦体会。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通常我们以念范文的形式,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乃至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它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但这一形式囿于课堂,难以持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前,我把班级较为优秀的作文投稿给报社,让学生从报纸的刊登中获得振奋人心的愉悦,从而激励学生写作。但报纸的刊登十分有限,面不够普及。于是我又另辟新径,选择日新月异的网络。因为:一、学生熟悉网络,但他们多用于聊天或游戏,白白荒废资源浪费时日;二、网络有众多或质朴或俏皮或浓丽或泼辣的写手,他们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常言道,教师欲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要先有一桶水!从“提升自我”做起,自己先成为网络“写手”,继而转入网络工作。在对网络、网络文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假日里邀请学生到网络做写手。学生对“网络写手”充满好奇,跃跃欲试。在大量的模仿学习中,学生的体会深了作文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去年一篇题为“和谐”的话题作文,一学生以“废弃的墙”与“寂寞的藤蔓”为角色,以自然之物的相依相伴娓娓道出“和谐”的主题,因写法新颖独特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