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作者简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乡,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作者简介,赏菊图,著名的隐士,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hu,h,zhng,一、初读:读字音读节奏,(xng),初读课文,读出一种尴尬和艰辛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艰辛?尴尬:辞官种田,却“草盛豆苗稀”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狼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二读:读文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兴: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荷:扛。道狭:道窄。长:丛生。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服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以及。,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扛着锄头。,带月:,顶着月亮。,荷锄:,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名句:,“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再读课文,诗人辞官归隐,遇到的却是生活的尴尬和艰辛,此情此景,诗人是否抱怨、后悔?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两个转折、一个执著。转折一:“草盛豆苗稀”之尴尬下,依然早出晚归,醉心田园。转折二:“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执著:但使愿无违(如何理解“愿”?)“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探究:“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这里的“愿”具体指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三读:读意境,写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请找出诗中写景和抒情情的诗句,并说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抒情:,三读课文,诗人面临生活的尴尬和艰辛,并没有心生抱怨和后悔,而是流露出归隐田园之后的适意和愉悦。而这种愉悦和适意在诗中是以优美的画卷形式呈现的。请同学们三读课文,读出一幅图画、一种愉悦!一幅图画:劳动晚归图一人、一月、一路、一锄请同学们分析该图的用意,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话。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四读:读情感,题眼为:,“归”,从何而归?,官场,洁身自好,田园,?,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板书总结,内容:,种豆,收获稀少,耕作辛劳,感情:,意愿,辞官归隐,远离污浊,语言特色:,平淡自然,真挚醇美,D,B,总结,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文,我们要了解他诗文的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使至塞上,王维,王维:,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第一模块,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史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王维,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体裁五言律诗,题材边塞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歌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使至塞上王维,j,yn,si,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单车-气势轻车简从(暗示被排挤)问边-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本句写出了什么?,(写使者进入边塞),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山高路远,使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飘出汉关,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路途遥远,本句写出了什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比喻。以“蓬”“雁”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千古壮观,形容词+名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重点探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有构图、有线条、有色彩。,有构图美景,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下的河流近处的烽烟远处的夕阳绵延无边的大漠,有线条,一望无际的是大漠纵的是孤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有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黄昏橘黄的夕阳一缕白色的孤烟闪着白光的河水,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1.图画美,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诗中有画,品味佳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赏析:,其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赏析:,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有无道理?,千古壮观王国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给“孤烟”加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更“圆”。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叶圣陶,2.炼字精妙,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了。,“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感慨赞美,(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达边塞后得知将领还在前线督战,这样结束全诗是否显得突兀?,结尾二句写将官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之急,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诗的留白,诗贵含蓄,请注意诗中的省略,让我们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审美空白!,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苦闷抑郁,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感慨赞美,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1.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是_,随堂检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使边塞,内心苦闷抑郁(比喻),塞外风光(千古壮观),情由事发,景由事终,结构全解,感慨赞美,写作特色,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渡荆门送别,李白,诗仙,李白(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人物生平李白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为我们后世之人奉献了很多文化瑰宝,你曾学过李白的哪些诗?,2.作品介绍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题材:“送别诗”,渡荆门送别,体裁: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诗,解题,渡荆门送别,“渡”什么意思?“荆门”是哪里?“送别”,谁送别谁?,乘船通过。,“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谁送谁?,怜:爱,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是我思念故乡还是故乡思念我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留恋故乡的感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妙哉!,但毕竟是第一次远离故土,诗人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何地而来?,送往何处?,蜀地,楚国,(来从楚国游),(渡远荆门外),注:从:到,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情由景生,写景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找出诗中的意象,1.找意象,山,平野,江,大荒,月,镜,云,海楼,(巍峨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原野),(万里长江),(广阔无际的原野),(一轮皎洁的圆月),(如明镜),(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2.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海市蜃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化静为动,“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楼,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有画,万里长江图,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中心思想),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写作特色,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远景,俯视,仰视,渡荆门送别,近景,叙事,抒情,绘景,拟人,对偶,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月云,由景及情留恋故乡,全诗小结,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游;流;楼;舟,A,B,C,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D,相关链接,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9、最催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侵,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南宋】岳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南宋】辛弃疾,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陆游,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图景欣赏,图景欣赏,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朗读:,nngng,xy,jng,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瓜分,徘徊,靠着,高处,登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赏首联,“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赏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甫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颔联尤其宏伟壮丽,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赏颔联,“徙倚湖山欲暮时”,点明登楼时间暮。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赏颈联,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碧绿的波浪,隐含无限的伤悲。,赏尾联,怎样理解“白头吊古风霜里”中所蕴含的情感?,因何白头因何而愁岳阳楼的美景并未使诗人心情愉悦,诗人反而凭栏吊古,惹恨添愁。,因愁,因山河破碎,自己又颠沛流离,漂泊在外。,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登岳阳楼其一南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