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典籍概要期末复习纲要Mulberry根据banananana老师讲义整理,参考陈晓兰老师班课堂笔记、王树民先生史部要籍解题。概说古代典籍一、名词1、“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字符号:记录 内容:知识 外在形式:载体 生产方式:手写、影印等 本质:物化的精神状态2、“典籍”3、“图书”文献通考经籍考总叙: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也,求其义也。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岛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4、古代的三种“书”:作为文字的“书”(writing)作为档案的“书”或“典籍”(documents)作为著作的“书”或“典籍”(book,text)二、典籍初兴的文化背景文史通义史释:盖自官师治教分。三、小结:严格意义上的“图书”或“典籍”1、所用材质多为竹、木、帛、纸等易损材料(区别与铭文)2、形式上必须是编连成册的古书的装帧形式的演变:简策、卷轴、龙鳞装梵夹装与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3、内容:内容与政务、商务及日常生活之俗务等无直接关系(区别与文书、档案、票据)。4、目的:传播知识具有“突破性”、“轴心时代”产物四、典籍的聚散与历代著作统计五、中国古籍的分类1、古籍分类的主要思想:第一,类别能适应书籍;第二,分类依据于“义”;第三,有“别出”与“互见”;第四,类名应有明显特出的意义;第五,分类力求精密。2、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从七略向四部流变A、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B、晋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总以四部别之。特色:(1)史书(2)皇览(3)汲冢书(4)佛书。C、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六、典籍与文化的传承经部要籍与经学流变一、概说经典1、“经”的本义A、经为常典。B、经为圣人著作。C、经为群书总称。D、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2、经与孔子密不可分3、经是政府法定的典籍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4、经是道德准则,为教学之先、人文之首 孝经二、经典刊刻1、刊刻石经A、熹平石经(汉一字石经)B、正始石经(魏三字石经)C、开成石经(太和石经、唐国子学石经)D、广政石经(后蜀石经)E、嘉祐石经(北宋国子监石经、二体石经)F、南宋绍兴御书石经G、乾隆石经(清国子监石经)考证石经之作:顾炎武石经考、万斯同万氏石经考、朱彝尊经义考、张国淦历代石经考、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2、五代始印儒家经典三、经部文献的构成1、原典文献:A、六经。B、五经。宋书乐志:“秦焚典籍,乐经用亡。”C、七经。东汉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D、九经。唐代三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E、十二经。唐文宗:九经论语孝经尔雅F、十三经。宋代:孟子(直斋首出“语孟”目录)G、十四经。大戴记H、二十一经。礼益以大戴礼春秋益以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九章算经、周髀算经以益之四、注释文献1、故,亦作“诂”。2、训。3、传。4、说。5、记。6、注。7、解。8、笺。9、章句。离章析句。10、微。释其微旨。11、集解。12、义疏。13、正义。五、十三经注疏南宋时,合唐之“九经正义”及邢昺、孙奭所作义疏为一书,成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号称善本。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六、十三经清人注疏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证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黄以周礼书通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刘文淇等左传旧疏考证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廖平谷梁古义疏钟文烝谷梁补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焦循孟子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晋涵尔雅正义七、经学的派别及其流变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儒者沿波,学凡六变。汉:诂训相传,篇章字句,恪守所闻。魏晋: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北宋: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明:随意空疏清:汉学(四库馆偏汉学)周易一、书名含义1、孔颖达论易之三名: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2、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3、论三代易名: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区别:卦名、卦训、始卦二、人更三圣,世历三古1、河图、洛书书传: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易大传所谓“河出图”是也。书传:天与禹,洛出书。2、卦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3、重卦4、孔子与易七种十翼:附经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 文言 单行 系辞上下 说卦、序卦、杂卦三、周易“经”及其写作年代:西周时期四、“七种十翼”及其写作年代1、彖传:战国南方象传:战国中晚期文言:战国晚期系辞与“观象制器”:战国晚期说卦、序卦、杂卦:汉初汉宣帝时期2、经、传合编之年代:郑玄合彖、象于经3、马王堆帛书周易魏晋三玄:易老子庄子五、“易学”及其流派:象数与义理六、读易的方法尚书一、书名1、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2、尚书琁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以布节度,如天行也。”3、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二、伏生传经1、史记儒林列传: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2、伏书的篇数:283、西汉尚书三家:欧阳氏学 大夏侯氏学 小夏侯氏学4、官学:伏生28伪泰誓三、西汉出现的古文尚书1、孔安国家传本:多十余篇2、中古文:刘向以之校三家经文3、汉成帝时张霸献两百篇:书序从此流传4、鲁恭王坏孔子宅,孔安国献上5、河间献王本6、东汉杜林漆书魏晋王肃做注,得立官学。四、东晋伪孔氏古文尚书:梅赜五、小结:尚书的流传1、秦禁诗、书、百家语,及项羽焚烧秦宫室,书籍亡佚太半,秦季博士所整理的百篇尚书不尽传于世。汉初除挟书令,得伏生壁藏书29篇。2、汉武帝时,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四十六卷,经孔安国用今文读后,献给政府,藏在秘府;其中除与伏书相同的二十九卷外,独多16卷。但多出的十六卷,无人传习,并无师说。马融、郑玄的注解都只有二十九卷。3、西晋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和古文尚书均亡佚。4、东晋初,梅赜献伪孔安国古文尚书传58篇。其中多出的25篇,后世称为“晚书”,来历不明,不足为信。至此,尚书又发生真伪问题。5、孔颖达等作尚书正义,因见伪孔传遍注五十八篇,而采用伪孔传,以至真伪颠倒。6、唐天宝三年,诏集贤学士卫包改“隶古定”为唐代通行的真书。六、书序时代及作者1、孔子2、周秦间经师3、齐鲁儒生附会4、史氏旧文5、卫宏6、刘歆7、汉末人七、尚书的真伪八、小结:宋代以来学者对伪孔传的怀疑1、“伪孔传”的伪点及判定标准A、伪点:传授无稽;篇数、篇目不合;文句、文体与今文尚书不类;“晚书”文字与先秦两汉古籍所引书语有异;“晚书”之历法、地理等与史实不合。B、判定标准:第一,凡孔壁古文尚书所无的篇目,皆伪;第二,古籍引书,明言出自某篇,其文词虽见孔传经文,而篇名不符者,皆伪;第三,经文未见汉人称引诸篇皆伪。如“晚书”二十五篇史记无一称引。第四,与周秦古籍与汉人所引经文不同诸篇皆伪,如大誓。第五,与汉代今、古文不同诸篇,皆伪。第六,内容、文词不合诸篇,皆伪。第七,汉儒谓已亡诸篇,皆伪。2、伪孔传的作者A、朱熹:尝疑今孔传并序,皆不类西京文学气象,未必真安国所作B、梅鷟:降及东晋,有高士曰皇甫谧者3、“伪孔传”之经传来源及其价值A、文献学史上的价值B、经学史、思想史上的价值九、现代学者的尚书研究1、古文字学(王国维、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2、古文法3、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研究(竺可桢)4、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诗一、分类原则:配乐、内容1、风:带有地方色彩的乐调 1602、雅:正声雅乐 小雅 74大雅 31 3、颂:宗庙祭祀 周颂 31鲁颂 4商颂 5二、时间 :西周初期春秋中期(BC11世纪BC6世纪)三、来源途径:采诗说献诗说 四、成书:1、孔子删诗说2、唐代之后开始怀疑 孔子可能作过正乐、整理的工作;各国的乐官应该在诗的编订中起过 很大的作用。五、流传1、诗经四家 今文:鲁齐韩(汉代立于博士)古文:毛诗 今文三诗均亡佚(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2、毛诗三礼一、周礼1、书名A、汉书艺文志:周官经六篇。B、荀悦汉纪:(刘)歆以周官经六篇为周礼。2、来历:A、河间献王所献(汉书景十三王传)B、李氏所献。“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一篇”C、孔安国所献。“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D、出于山岩壁屋。3、真伪问题A、贾公彦: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B、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故歆之伪学,此书为首。4、作者及时代A、郑玄: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礼,谓之周礼。B、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C、陈汲:周家法令政事所聚后之作者纂其典章法度而成一代之书。 D、一般认为战国成书,刘歆整理校勘5、内容及史料价值 A、分类:天地春夏秋冬周礼冬官与考工记 B、史料价值二、仪礼1、书名:原名 礼 汉 士礼(相对礼记而言) 晋 仪礼2、作者与时代 A、周公姬旦 孔子 孔子逐渐整理而成 B、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3、传授及其篇次A、篇次:郑玄所采刘向别录次序戴德本戴圣本B、传授:戴德 戴圣 庆普4、清人注疏 胡培翚仪礼正义:补注、申注、附注、订注凌廷堪礼经释例: 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丧例张惠言仪礼图三、礼记(附大戴礼记)1、“礼记”释名: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2、来源A、隋书经籍志: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B、部分篇章作者及来源孔颖达: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朱熹: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3、附:大戴礼记春秋及“三传”一、左传 1、历史:成于战国(古文) 汉代民间传授 2、解说方式:说明书法 事实补充 订正错误 无经之传二、公羊、谷梁1、公羊 今文经 子夏公羊高公羊寿景帝时整理成书 最早受到重视(董仲舒)、影响最大、立于学官 2、谷梁 谷梁赤(子夏弟子)西汉写成尔雅一、成书时间与作者1、郑玄:孔子门人,“释六艺之旨”;2、刘歆、陆德明:周公所作;3、欧阳修:秦汉间之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4、现代:杂采几代训诂材料汇编,逐步完善,战国时期初具规模,汉代一度增补润色。二、内容 1、释词:标准语解释方言 当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 常用词解释生僻词 2、编排:语言类诂言:多单词、直训训:多联绵词、义界 人文关系亲 建筑器物宫器乐 天文地理天地丘山水 植物动物草木虫鱼鸟兽畜史部要籍与中国史学传统概述一、史官1、最早:甲骨卜辞证明,商代就有史官2、西汉:史官职责开始明确3、东汉:开始设立专门修史的史官 兰台(东观)令史:班固,官修历史的开始。4、魏:明帝于中书省设著作郎5、唐:确立使馆修史制度二、分类1、西汉末 刘歆七略采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方技、数术史部附“六艺略春秋家”之后2、魏:荀勖中经新簿分甲乙丙丁 丙部为史书(史部从经部中独立出来)3、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乙丙丁 乙为史部(其实已经形成了经史子集)4、唐代:隋书经籍志用“经史子集”名称 “正史”类目在史部下出现一、正史一、源流1、南朝:阮孝绪正史削繁2、唐:隋书经籍志3、宋:正史 皇帝钦定官方承认4、清:特指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二、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书名与作者:太史公书王国维:汉人所谓“史记”,皆泛言古史,不指太史公书“太史公”释名:尊称、官名、书名司马谈作史2、 司马迁生平与作史经过:二十壮游从入仕郎中到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发愤著书汉书司马迁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3、断限与体例A、两个断限计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历黄帝以来,至大初而讫,百三十篇。 B、史记五体本纪:叙述帝王。12篇编年纪事。较为简略。世家:记王侯诸国。30篇表: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中载之。10篇 分类:世表、年表、月表书志:纪朝章国典。8篇 史记八书:平准书经济 河渠书水利 天官书天象 礼乐律历封禅列传:专记一人为一传者,则自迁始。70篇 分类:独传类传循吏酷吏游侠刺客滑稽佞幸合传廉颇蔺相如传孟子荀卿列传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自传&序言C、“互见法”与“论赞法”互见法: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详此略彼,详彼略此。论赞法:“太史公曰” 汉书“赞曰”4、补作与注家A、禇少孙(元帝、成帝时期)续补史记B、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世纪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汉书: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1、作者与成书过程A、班彪:后传65篇B、班固:汉书100篇C、班昭:续作八表 马续:补作天文志 2、体例:全用史记形式(合世家于列传) 志目增并:礼书乐书礼乐志 律书历书律历志 平准书食货志 封禅书郊祀志 天官书天文志 河渠书沟洫志 新增:刑法五行地理艺文 纪传体发展完成,正统史学的典范3、汉书的成就A、纪传体史著体例的规范化。B、增志目。C、多载有用之文。4、汉书注家与“汉书学” A、注家版本: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点校本B、汉书学 唐初人所竞尚四、三国志1、作者:陈寿字承祚,仕蜀为观阁内史。 晋惠帝下诏抄录,为统治者肯定 2、体例:魏志吴志蜀志3、成就:引魏以匹二国4、不足A、多有回护。B、无表、志。C、过于简略。5、注家 A、南朝宋裴松之 保存史料 不问虚实,过于庞杂五、后汉书1、范晔以前的东汉史撰述A、刘珍等东观汉记 最早的官修国史B、袁宏后汉纪(今存)C、张璠后汉纪 最早的编年体东汉史清人七家后汉书、今人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2、范晔与后汉书A、范晔:字蔚宗,祖父范宁B、体例:皇后纪 反映东汉外戚地位的特殊变化“类传法” 本之史记创党锢、宦者、文苑、方术、独行、逸民、列女七种新类传取材取舍允当,叙事详简得宜,无复见叠出之弊褒贬有当,议论风声无表、志C、补、注 南朝梁刘昭补八志并注解(注司马彪续汉书八志) 唐高宗太子李贤 注传、纪 清惠栋后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六、宋书1、沈约与宋书 A、沈约字休文,宋书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B、“宋书多徐爰旧本” 2、特色A、回护之法B、特重文士 与沈约本人身份有关C、志 相当有价值,追述至三国的典章制度D、带叙法 3、体例:本纪、列传、志七、南齐书1、萧子显与南齐书A、以齐宗室仕于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其能直笔乎?B、宋朝人开始称为南齐书,与北齐书相对应 2、评价:当代人写当代史,史料翔实萧子显为齐之孙,有溢美回护之辞八、魏书1、作者:魏收字伯起 历任北魏、东魏、北齐史官2、断限:北魏建国到东魏灭亡3、价值与其不足A、不足 谓之“秽史” 西魏一朝事阙 以北魏、东魏为正统,以南朝入外国 B、价值 帝纪材料翔实少数民族史 序记追溯远古历史门阀制度 官氏志 传记谱牒化(亦琐碎) 增节义传、岛夷传(针对沈约“索虏传”)九、唐修六代正史1、姚氏父子与梁书、陈书A、作者:姚察、姚思廉B、二史特色 立传多本国史体例材料来源:前代国史文笔在南朝四史中首屈一指,崇尚散文C、 缺点 忌讳特多2、李德林、李百药与北齐书A、体例:本纪8 列传42B、特点 隐讳文饰 多虚妄之文 北史体例 称谥法、列传无籍贯3、周书:唐初第一部成于众史官之手的史书 A、主修人:令狐德棻B、断限:西魏北周历史C、特点 形式整齐 内容脱离实际 保留重要史料4、隋书与五代史志:唐初第二部成于众史官之手的史书A、主修人:魏徵B、修纂目的:总结统治经验C、成就 文辞严净,为“五代史最佳” 五代史志(隋书志)10篇 东汉唐初古籍流传总结性著作 经史子集四类 附编“道经”“佛经”5、南、北史A、李氏父子:李大师、李延寿B、特色与价值 以北史为正编纂方法:联缀、迁移、删削、增加价值:增加史料、可订正八史之误、可校勘八史不足:无表志 北史后成,质量稍次6、晋书:“御撰”之名A、十八家晋书B、底本:南朝齐臧荣绪C、特点与不足 特点:组织编排严密,保存重要史实 裴秀传保存最古的地图绘制方法 载记、孝友、忠义 仿三国志设“宣帝纪” 缺点:略加修订,改进少,漏洞多 加强散播反动思想 列女传(后汉书创)烈女传 虚妄传说混充史实十、两唐书1、旧唐书A、作者:后晋刘昫B、特点:前后繁简不均 所据底本不同回护不别善恶剪裁编次不当 C、 新、旧唐书比较: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传纪实,或增或 损,义类凡例,皆有依据。2、新唐书恢复“正史”纪、表、志、传体裁的完整性。A、作者:北宋欧阳修、宋祁特点: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删削过当,史实不详 阙孙思邈、高僧传记刻意文辞,改窜旧史多采韩柳古文入传,四六文不录不写十一、新、旧五代史1、旧五代史A、作者:北宋薛居正B、特点:五代各自为书 多回护之笔C、辑佚:邵晋涵 篇章零落不全 系统保存五代史料D、版本:殿本民国十年丰城熊氏影印南昌彭元瑞藏本民国十四年南浔刘氏嘉业堂课甬东卢氏藏本陈垣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忌虏、忌戎、忌胡、忌犬戎、忌蕃忌酋、忌伪忌贼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A、成因: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永叔没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刋行B、特点:采证极博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传皆为会传、类传多自创名目 各代后妃皇子类叙为家人传专仕于一代者类叙为梁臣、唐臣、晋臣、汉臣、周臣传义儿传(五代特有)、伶官传、宦者传历事累朝者胪列为杂传改志为考十二、宋辽金史1、宋、辽、金史修纂经过A、时间:元顺帝至正年间2、宋史A、主修人:元脱脱B、特点:史料丰富 宋代史料积累 削删宋代国史而成 内容不平衡 北宋详于南宋 南宋初中期详于后期 独开写法:长传之后别有提要C、相关史书:南宋王称东都事略3、辽史A、主修人:元脱脱B、特点:内容贫乏、详略不一 底本材料限制 修纂工作草率 立表最善 4、金史A、主修人:元脱脱B、特点:较宋史简洁、较辽史充实 记事详密十三、元史与新元史 1、元史A、作者:明宋濂、王祎B、取材:元代官修实录C、特点:详略不均、杂乱重复 取材未广、范围太隘、内容单薄脱必赤颜:元代本民族史书。2、柯绍忞与新元史 A、时间:1930定本北洋大总统徐世昌立为二十五史B、材料:参照西方史料参考元朝秘史参考永乐大典中所辑之经世大典残书及元典章C、评价:综合性整理明清以来元史研究成果 组织严密、纠正元史缺漏 多直录旧文、笔调不一 改用乾隆年间译名,难以辨别参照十四、明史1、作者: 黄百家、万斯同:布衣修史 成明史稿陈廷敬等修定 2、特点:编次得当、列传得当 考订精审 3、缺点:异族禁忌 易代曲笔十五、清史稿:旧史修纂方法的最后一次实践 1、成书:民国初年 北京政府立“清史馆”纂修清史 赵尔巽 2、特点:据清代国史誊录 体例有创新 交通志邦交志 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畴人传 3、缺点:昧于世界发展大势历时15年政治动荡,经费不及,质量较差反革命、藐先烈失于断限不奉民国正朔、为宣统立伪谥正史小结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纪 东观汉纪后汉书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十三史: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七史:宋南、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二十一史:明宋、辽、金、元史廿二史:清明史二十四史:清旧唐书、旧五代史二十五史:民国 新元史二十六史:民国 清史稿二十六史中有志的19部(朱天俊:中文工具书教程P344-345)有艺文志(经籍志)的8部:汉、隋、两唐书、宋、元、明、清史稿(八史经籍志)清代学者的“补志”之作多收录在二十五史补编中私撰:后汉、三国、南北史、新五代史、新元史以史官职或奉敕私撰:史、汉、宋、南齐书、梁、陈、魏、北齐书、北周书、(南北史)史局集体修纂:晋、隋、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多人协修、私人主纂:新唐书)二、别史一、源流:总目:陈振孙书录解题创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者。义例独善,今特从之。二、逸周书1、周书与汲冢周书三、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四、通志1、著者:宋郑樵2、评价:史料价值不高 20略价值高(有单行本)五、东都事略1、著者:宋王偁2、特点:私修独断 史料价值高三、杂史一、源流1、源流总目:杂史之目,肇于隋书。2、特点:体裁 非纪事非编年内容 帝王之事3、别史、杂史 别史 正史分支 多纪传 多官修 杂史 体裁不明 多私修二、国语1、注家:吴韦昭 2、时间与春秋接近,二者乃记言记事之别 3、编排方法:尊王攘夷三、战国策1、书名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以策书之,故名曰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定其名曰战国策,以为策谋之策,盖非本意2、 在古籍目录中的位置 晁公武:附于纵横家总目:归之史部3、战国纵横家书4、战国策与战国史学特色 A、战国策与纵横家书是反映秦汉之际的“长短纵横”之学的作品。B、“演说术或修辞学的历史”。四、编年一、源流1、起源最早的史书类型与商周史官留下的记录直接相关到西周晚期出现了整齐的时、事二、竹书纪年(又名汲冢纪年) 1、发现:晋武帝时,河南盗发魏襄王墓时发现大批的陪葬,其中有竹简 荀勖、杜预等人整理研究,改写为今文 2、流传:共16部25篇传世三篇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琐语 3、古本:晋整理,部分存于隋书(但是因为与儒家思想有所抵触,渐渐不传)今本:明嘉靖年间出现上下两卷(假托沈约注) 古本用夏历今本用周历 钱大昕认为伪作;具有一定辑佚的性质中国文化史三大发现:孔壁、汲冢书、殷墟甲骨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上海古籍,1981三、前汉纪1、成因:汉献帝以汉书内容太多,令荀悦按春秋格式改造2、体例:列传离析,置于本记之后 取材范围不出汉书3、特点:大致确立了编年体史书的典范体例创立了断代编年,思想上开始要求儒家正统把纪传体叙述方法引入到编年体中,尽量叙述集中,并连带介绍相关制度增加了史论部分“荀悦曰”侧重论事,开始使用著者姓名写评论叙事简明扼要(纪传/编年:班荀二体)四、资治通鉴:第一部以时间为中心的通史著作通典:第一部以事类为中心的通史著作1、通鉴的纂修:英宗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 2、体例:年月以数序 日以干支 时书春夏秋冬 3、编纂:分工 刘攽:魏晋南北朝 刘恕:两汉范祖禹:唐 断限:周威烈王23年(前403)后周显德六年(959) 过程 编写丛目 搜集材料 事目组织长编 将丛目中材料选择考证(宁失于繁、不失于略) 定稿(是非予夺,一出君实)4、通鉴与编年史的改造A、纪年(年号纪年与“岁星纪年法”)B、系事本“正闰之辨” C、改元用“借年纪事”法 D、追叙E、终言其事F、先书以起事G、先提其纲H、附叙J、带叙K、载文5、通鉴系列著作A、通鉴考异 保存不同史料 将史学研究引入史书B、通鉴目录 并列各国之事,有寻检之便C、通鉴举要历:晚更著举要历八十卷,未定稿6、通鉴的影响与“通鉴学”A、继作通鉴者:刘恕通鉴外纪金履祥通鉴前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 古代私家著述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徽宗政和七年海上之盟完颜亮南侵 史学价值、语言学价值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上与李焘相接毕沅续资治通鉴 宋元两朝史事夏燮明通鉴B、改作通鉴者: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全取通鉴史料 组织系统更为精密朱熹通鉴纲目 纲目体(每事皆分为纲要和细节)沈枢通鉴总类C、补做通鉴者:严衍资治通鉴补7、通鉴的注释家A、专题注释:如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B、节本注释:如陆唐老的陆状元增节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C、全书注释:如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D、通鉴的“胡注” 价值 不单是做注,实兼校勘多引古书,具有史料价值尤精于地理、职官,学术价值高多有议论,具有思想价值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五、起居注、实录一、起居注1、特点:随时记录 整理排比,撰成实录 2、历史:最早可见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二、时政记唐会要:宰相一人撰录,号为“时政纪”补充起居注三、日历 1、历史:始于唐宪宗(banananana老师说是唐顺宗) 宋代设日历所,属秘书省 元明渐废 2、编纂:起居注、时政记初步整理而成四、实录1、历史:实录起于萧梁至唐而盛2、编纂: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为之,以备史官采择3、梁皇帝实录:记载中最早的实录4、韩愈:顺宗实录 存于昌黎全集5、明清实录:今能全部为世人所见6、十一朝东华录 蒋良骥、王先谦抄自清实录六、纪事本末一、源流 1、体例:以时间为中心归纳总结重要事件事件单独成篇,加标题,介绍过程2、创立: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全取通鉴史料 组织系统更为精密 无经济、制度内容二、史书三体的优缺点 1、旧史书体裁至宋而完备 唐杜佑通典 创立典志体 衍生会要体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复兴编年体 朱熹本之创纲目体 袁枢本之创纪事本末体 2、各体短长A、编年体 突出以时间为中心的历史发展顺序 割裂历史完整性B、典志体 强调典章制度和同类史实的统一性 从纵的方面分裂了历史的完整性(通典?)C、纪传体 综合性体裁,于事类、时间、人物都有所顾及 各部分重复脱节 D、纪事本末体 以事类为中心,标立题目,系统叙述,内容简明 无法对历史做全面系统论述 无法容纳较多史实 多使用二手材料三、通鉴纪事本末四、历朝纪事本末南宋章冲春秋左传史类纪事本末南宋杨仲良皇宋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参考其他史料 崇祯年间张溥作论清马驌繹史(太古至秦末)清马驌左传事纬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李铭汉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文辞华丽,无甚见解 叙事详略得宜,便于初学清彭孙贻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增补谷书)清倪在田续明史纪事本末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民初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民初钱遹朋清史纪事本末七、方略、纪略一、起因:康熙开疆拓土,开方略馆二、著作 平定三逆方略亲征朔漠方略八、诏令奏议一、源流总目:记言记动,二史分司。二、收录情况1、于古收入文集。帝王亲制,入帝王一已之集;词臣代拟,亦入词臣一已之集。2、文集全为召令奏议,方入史部。(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宋敏求唐大召令集)九、传记一、源流总目: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至繁。盖魏、晋以来,作者弥夥,诸家著录,体例相同,其参错混淆,亦如一轨。今略为区别。一曰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二曰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三曰总录,如列女传之类;四曰杂录,如骖鸾录之类。其杜大圭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莸同器,则从叛臣诸传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曰别录。 二、三级类目1、圣贤。(孔子编年、东家杂记)2、名人。(晏子春秋、杜工部年谱)3、总录。(古列女传、高士传、宝祐四年登科录、名臣碑传琬琰集)4、类传。(列女传、高士传、唐才子传)5、断代。(宋名臣言行录、琬琰集)6、地域。(浦阳人物记、京口耆旧传)7、个人。(朱子年谱)十、碑传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神道碑:人死为神;墓前甬道。集志铭:埋于墓中;四字韵语;时间记录。行状别传:相对本传(家传、史传)而言;街谈巷议。十一、年谱一、起源与发展 1、吕大防首创,多文人年谱。 2、明清渐及政治家。二、种类1、自传或他传(同时人做或异时人做)。2、创作或改作。3、附件或独立。4、平叙或考订。(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三、体例1、关于记载时事。2、关于记载当时人。3、关于记载文章。(顾栋高司马翁公年谱)4、关于考证。5、关于批评。关于附录(世谱、谱后、杂事)四、格式五、益处十二、学案一、源流前身:朱熹伊洛渊源录(拘于一家)始于:黄宗羲明儒学案 后继: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师承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徐世畅嘱其门人夏孙桐编清儒学案十三、史钞一、源流 源自写本。 通鉴总类(依类书体例) 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十四、载记一、源流总目:阮孝绪作七录,“伪史”立焉。隋志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兼用二名。二、类型 割据政权:南诏 小朝代:南唐 地理书:越绝书、常璩华阳国志十五、时令一、源流总目:尧典首授时,舜初受命,亦先齐七政。孔子考献徵文,以小正为尚存夏道。十六、地理一、源流总目: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清中叶:六十年一修方志。二、三级类目1、宫殿疏(三辅黄图)2、总志(元和郡县志,原有附图)3、都会郡县(三山志)4、河渠(水经注)5、边防(筹海图编)6、山川(西湖游览志)7、古迹(洛阳伽蓝记)8、杂记(南方草木记、桂林风土记、荆楚岁时记、吴中旧事、东京梦华录)9、游记(徐霞客游记)10、外记(大唐西域记)十七、职官一、源流1、周官2、唐六典:仿周官体例。十八、政书一、源流钱溥秘阁书目有政书一类,谨据以标目,见综括古今之义焉。二、三级类目1、通制:李攸宋朝事实2、典礼:大唐开元礼3、邦计:漕书、救荒活民书、俞森荒政丛书4、军政:八旗通志5、法令6、考工:李诫营造法式、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十九、会要一、官修会要1、唐会要:成书最早的会要 现存最早:北宋新编唐会要五代会要2、宋会要辑稿、元经世大典二、私撰会要南宋徐天麟“两汉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姚彦渠春秋会要清孙楷秦会要清杨晨三国会要清龙文彬明会要明董说七国考(略如会要之体。)三、目录地位 崇文总目入类书 直斋入典故 文献通考入政书二十、会典一、源流 溯源:唐六典 后继: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与会要区别 1、会要:一朝断代 会典:一代官属 2、会要:多载史实 会典:多公文案牍、原始文件二十一、目录一、源流总目:郑玄有三礼目录一卷,此名所昉也。其有解题: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今所传者,以崇文总目为古。郑樵通志艺文略始无诠释,并建议废崇文总目之解题;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因之。自是以后,遂两体并行。二十二、史评一、源流1、春秋笔削,议而不辨,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专家组考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邮政笔试题目及答案
- 银行行长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院管理专业试题及答案
-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机械专业基础试题及答案
- 大专护理专业试题及答案
- 大专药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岳阳市颐华高级中学(平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汉书-张骞传课件
-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课件
- 计量基础知识讲稿课件
- 市政道路养护工程监理工作
- 2022年初中化学新课标测试
- 练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绕口令
- 校企合作讲座精品PPT课件
- 医学检验师考试试题
- 煤矿电缆与电缆敷设标准
- T∕CATCM 008-2019 阿胶质量规范
- 防水堵漏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