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问诊的意义。,一、问诊的意义,1、较全面的掌握疾病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分析病情、辨证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为有目的地进行理化仪器检查提供线索。3、为其他诊法检查提供基础。4、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开展心理治疗。,二、问诊的方法,以免受到干扰,对某些病因不便告人的患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叙述病情。询问病情,宜直接询问病员本人若因病重意识不清时,可向知情人或伴随者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加以核实或补充。,1、环境要安静适宜,2、态度要严肃,态度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3、不用医学术语,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使用听不懂的医学术语,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病人叙述不够清楚,可作某些提示,但绝不能凭主观去暗示套问,以免病情资料片面、失真,影响正确的诊断,5、重视主述的询问,问诊时,要围绕主诉内容进行,因为主诉是病人最为痛苦的病情,深入询问。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抢救病人,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第二节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询问之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意义: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负责。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多发病。,二、主诉,(一)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例如:时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个月。时发热、咳嗽三天,加重1天。,(二)要求,1、抓住主诉。主诉包括单主诉(病人只有一个痛苦)、及复合主诉(病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痛苦)。2、提炼主诉,突出主诉的四要素(症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前三者可合并,时间必须单列出)。3、文字精炼,不写病程,不写病名。,(三)意义,1、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即是主症。2、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3、是进一步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的重要线索。,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诊治经过。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询问。1、起病情况起病时间,发病原因,最初症状及性质、部位等。2、病变过程按时间顺序,询问病情演变的主要情况。3、诊治经过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4、现在症状,四、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询问。1、既往健康状况可能与现患病有关,故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的依据。2、既往患病情况(1)传染病,“肝病”、痹病等。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作过何种手术治疗等,都应加以询问。(2)病人既往所患病,可能与现患病证密切相关。,五、个人生活史,个人生活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包括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精神情志性格特征、精神状况。饮食起居饮食嗜好,起居习惯。婚姻生育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情况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六、家族史,是指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子女等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第三节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症状之一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问诊的重点内容,寒是指病人主观的怕冷感,除指体温高于正常外,尚包括全身、局部的发热感觉。,热发热,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一)恶寒发热,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外感表证机理:外邪侵袭肌表,卫阳失温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但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有之症“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寒表证,1、恶寒重发热轻,患者感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外感风邪的特征,主伤风表证,2、发热轻而恶风,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3、发热重恶寒轻,邪正俱盛者,恶寒发热皆较重邪轻正衰者,恶寒发热均较轻邪盛正衰者,恶寒重而发热轻若疮疡在火毒内发的早期,或酿脓的中期,以及疮疡已溃而毒邪未去,正不胜邪的末期,均可出现寒热并见的症状,为邪正相博的反映。,(二)但寒不热,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新病恶寒: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里实寒证。久病畏寒: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无力,里虚寒证。,(三)但热不寒,只发热而不觉寒冷,或反恶热阳盛阴虚的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1、壮热,高热持续,39度以上、不恶寒、反恶热,面赤体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里实热,2、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3、微热,3738C之间,长期低热或自感发热而体温不高,(四)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故又称往来寒热。邪正相争,互为进退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少阳病和疟疾。,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主半表半里证。病理机制: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病理机制: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气郁化火,也可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但多伴有眩晕、吞酸、嘈杂、胸胁胀痛等症。,二、问汗,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病理性汗出,应注意询问汗之有无,汗出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证等。,(一)表里证汗出,1、表证有汗多属中风表虚证或表热证。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腠理疏松所致。2、表证无汗多属伤寒表实证。因寒性收敛,毛窍闭塞所致。3、里证汗出多属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症见汗多,伴发热、口渴等症。4里证无汗多属阳虚或津亏证。因阳虚蒸化无力,或津亏化源不足所致。,(二)特殊汗出,具有某些特征(出汗的时间、出汗的状况等)的病理性汗出,为特殊汗出主要包括自汗、盗汗、大汗、绝汗、战汗、黄汗6种,1、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阳虚、气虚证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汗出尤甚,2、盗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入睡之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归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醒后汗止,3、大汗,汗出太多,津液大泄。大渴、大热、脉洪大。里热炽盛,迫津外出。,4、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又称“脱汗”。亡阴之汗以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为特征。病势危重兼高热烦渴,脉细数疾亡阴证。亡阳之汗以大汗淋漓,质稀清冷为特征。兼身凉肢厥,脉微欲绝亡阳证,5、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战栗抖动,而后汗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6、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汗出粘衣。湿热交蒸,郁遏营卫。历节黄汗,关节肿大溢出黄水,历节病。,(三)局部汗出,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或不出汗注意询问具体部位及伴随症状,以审证求因但头汗出、半身汗出、手足心汗、心胸汗,1、但头汗出,仅见头部或头项部汗出较多者,谓之头汗,或称但头汗出。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或进食阳旺,上焦热盛,迫津外泄头汗,多兼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头汗,常兼肢重,身热不扬、苔黄腻等。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头额冷汗不止,面苍白,肢厥冷,脉微欲绝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之时,而使阳气旺盛,热蒸于上头汗,2、半身汗出,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周多见于中风、痿证及截瘫病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手足心汗,一般为生理现象。如汗出过多,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脉细数阴经郁热熏蒸手足心汗,连绵不断,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阳明热盛若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者中焦湿热郁蒸,4、心胸汗,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过多。多见于虚证。伴神疲倦怠,纳呆食少,心悸失眠心脾两虚;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心肾不交,5、阴汗,外阴部及其周围汗出过多下焦湿热。,三、问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实而致病气血不足,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因虚而致痛问疼痛,应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一)问疼痛性质,1、胀痛,指痛而且胀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2、刺痛,痛如针刺血瘀之证3、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寒邪阻络或阳气亏虚。见于腰背、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4、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5、重痛,痛而有沉重感湿邪困阻气机;头痛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6、痠痛,疼痛伴痠楚不适风湿、气血虚、不运,肾虚。,7、绞痛,痛剧如刀绞割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8、空痛,痛有空虚之感气血、精髓亏虚失养9、隐痛,痛势不剧,但绵绵不休精血亏损,阳气不足失于温养见于头、脘、腹等部位。,10、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气滞,风湿痹病。11、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血瘀、寒湿痹病。12、掣痛,痛而抽掣牵扯,连及它处。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凡新病,病势较剧而拒按者“痛则不痛”-实证凡久病,病势较缓而喜按者“不荣则痛”虚证,(二)问疼痛部位,机体的各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确定后,必需结合审辨疼痛性质,方可确定其病因、病机和病证的寒热虚实。,1、头痛,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及顶部疼痛。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足厥阴肝经上行于头与督脉相交,其它阴经也多间接与头部联系,,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眉棱前头痛阳明经颠顶痛厥阴经,2、胸痛,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胸居上焦,内藏心肺应分辨胸痛的确切部位。然后再进一步了解疼痛的性质及兼症,综合分析引起胸痛的原因。血瘀心脉虚里憋闷,痛如针刺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脓血痰热毒壅肺,心胸图,3、胁痛,胁痛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肝胆又位居于胁部与肝胆病变有密切关系。常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悬饮,4、脘痛,脘痛是指胃脘部疼痛。胃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多种因素易引起胃失和降,致胃脘疼痛。进食后痛势加剧者实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虚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5、腹痛,腹痛,包括大腹、小腹、少腹部疼痛。大腹脐以上脾胃小腹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少腹小腹两侧足厥阴肝经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冷为热,喜热为寒。胀痛无定处气滞刺痛不移血瘀,腹部区位图,腹部区位图,6、背痛,背痛指背脊、肩背部疼痛。据经络的循行部位,背不可俯仰者督脉损伤背痛连及项部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肩背作痛风湿阻滞,冷气不利,7、腰痛,腰痛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腰部中间为脊梁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腰为肾之府”。腰脊或腰骶部疼痛寒湿痹病、或为瘀血阻络、或肾虚腰痛以两侧为主者肾虚若腰脊疼痛连及下肢者经络阻滞。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带脉损伤,8、四肢痛,四肢、肌肉、筋脉等部疼痛,风寒湿侵袭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受阻亦有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达四肢而作痛。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肾虚,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9、周身痛,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痛临床应注意询问发病时间,了解病程长短。一般新病周身痛实证,感受风寒湿邪居多;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虚证,为气血亏虚,失其荣养,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恶心、神疲、乏力、气坠、心烦恼、胆怯、身痒,1、头晕,患者自觉头脑晕旋,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头晕而胀,烦燥易怒,舌红脉弦数者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腰膝酸胀,舌红少苔脉弦细者肝阳上亢如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弱者气血亏虚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者痰湿内阻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瘀血阻滞,2、胸闷,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谓之胸闷,或称胸痞。本症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胸闷、心悸、气短者心阳气虚如:胸闷心痛如刺者心血瘀阻胸闷痰多者痰湿内阻,肺气壅滞,3、心悸,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因受惊而心悸,恐惧不安者惊悸;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怔忡。惊悸、怔忡均属心悸心神或心脏病变的反映。惊悸常由外因所引起。惊悸的病情较轻;怔忡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多由内因所引起,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4、胁胀,胁的一侧或两侧有胀满不舒的感觉肝胆居于右胁,其经脉均分布于两胁胁胀易怒,情志不适肝气郁结胁胀口苦,舌苔黄腻肝胆湿热,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谓之脘痞,或称为脘胀。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脘痞,嗳腐吞酸者饮食伤胃脘痞,食少便溏者脾胃虚弱,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腹胀喜按者属虚脾胃虚弱,失于健运腹胀拒按者属实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若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者“臌胀”。多因酒食不节,或情志所伤,或虫积血癥,致使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互结,聚于腹内而成。,7、身重,患者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与肺、脾病变有关。风邪外袭,肺失宣降,水泛肌肤身重,甚则浮肿脾气虚弱,失于健运,脾为湿困,阳气被遏身重困倦、神疲,气短湿热之邪,耗伤气阴,致机体失却濡养身重,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木”,亦称“不仁”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湿痰瘀血,9乏力,患者自觉肢体倦怠无力乏力是多种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气血亏虚或脾虚湿困等导致,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五、问耳目,耳能闻声辨音,目能视物察色,均为身体的感觉器官。耳与目又分别与内脏、经络有密切联系。了解耳目局部有无病变,推断肝、胆、肾等脏腑的传变。,(一)问耳,耳鸣、耳聋、重听都是听觉异常的常见症状。轻者为重听,重者为耳聋。耳鸣、耳聋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见,耳聋常由耳鸣发展而来医学入门:“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注意询问其特点、新久、程度及兼症等,1、耳鸣,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如潮声,妨碍听觉耳鸣突发声大者(耳鸣如潮),按之鸣声不减实证肝胆火盛,上扰清窍耳鸣渐致声小者(耳鸣如蝉),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虚证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或肝肾阴虚,肝阳上扰,2、耳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谓之“耳聋”,亦称“耳闭”。暴聋者,实证,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渐聋者,虚证,精气虚衰,失其充养凡属实证耳聋,则均易治;虚证耳聋,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年老耳渐聋者,通常属生理现象,精衰气虚,3、重听,患者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有虚实之分日久渐致重听肾精虚衰,耳窍失荣,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新病骤发者痰浊风邪,蒙扰耳窍,(二)问目,(目痒、目痛、目眩及目昏、雀盲、歧视),1、目痒,指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目痒甚者,实证。两目微痒而势缓者血虚,目失濡养,2、目痛,单目或双目疼痛。痛剧者肝火上炎,风热上扰微痛者阴虚火旺目赤肿痛,羞明眵多者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3、目眩,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绳飞动之感,谓之“目眩”,或称“眼花”。实者风火上扰,痰浊上蒙多兼有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邪壅于上的征象虚者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血虚常伴有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虚性征象,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之人。,4、目昏、雀盲、歧视,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故称雀盲,又称雀目、鸡盲、夜盲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谓之歧视,又称“视歧”。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皆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所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六、问睡眠,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而具有一定的规律。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眠除与人体卫气循行和阴阳盛衰相关外,还与气血的盈亏及心肾功能相关。,1、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且常并见多梦。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精亏失养营血亏虚、阴虚火旺邪气干扰痰热、食积,2、嗜睡,是指患者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睡”痰湿内盛,阳虚阴盛嗜睡昏沉、胸闷、纳少痰湿困脾,清阳不升饭后困倦、嗜睡、纳呆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神识朦胧、似睡非睡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昏睡不醒、身热躁扰热入心包,七、问饮食与口味,饮食是后天水谷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脏腑功能的盛衰,(一)口渴与饮水,口渴是指口干渴的感觉饮水是指实际饮水的多少口渴与饮水这两个症状密切相关一般口渴者多喜饮,口不渴者不欲饮,1、口不渴饮,口渴与否体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的反映口不渴,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寒证、湿证,2、口渴欲饮,口渴欲饮水津液损伤燥证、热证,口干微渴外感温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渴而喜热饮阳气亏虚,或痰饮内停口渴不多饮湿热内蕴,或热入营分,口渴欲饮不咽瘀血内阻,气不化津口渴多饮,小便量多消渴病肾虚水不化津而下泄口渴欲饮,饮入即吐“水逆证”水饮停积于胃,(二)食欲与食量,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判断病人的脾胃功能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不欲食、纳少与纳呆,三者含义虽很相似,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不欲食,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纳少,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引起纳呆,指无饥饿和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则恶食脾胃虚弱、脾胃湿热、湿盛困脾、食积停滞,1、食欲减退,2、厌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称为厌食,或称恶食,多见于食积兼有嗳腐,腹满饮食积滞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腹满脾胃湿热厌食油腻原味,伴胁胀痛,身热不扬者肝胆湿热孕妇有厌食反应,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期常见的疾患。,3、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称为消谷善饥,或称多食易饥。胃火炽盛,腐熟太过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消渴病。多食易饥,兼大便溏胃强脾弱。医学入门:“能食不能化者,为脾寒胃热。”,4、饥不欲食,患者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5、偏嗜食物,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称为嗜食异物,小儿常见虫病。正常人由于地域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有饮食偏嗜,一般不致病。若偏嗜太过,则可致病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不属病态,6、疾病转归,在病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胃气渐复,疾病好转食欲渐不振,食量渐减脾胃功能逐渐衰弱,提示病情加重;久病重病,本不能食,如突然暴饮暴食,称为“除中”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危在旦夕。,病人自觉吞咽艰涩,梗噎不顺,伴有胸膈阻塞感,饮食难下,甚至食入即吐者噎膈。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气、血互结,津枯血燥,渐致食管狭不通,(三)问口味,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口淡无味脾胃气虚,或寒证口中甜味脾胃湿热,或脾虚口粘腻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或肝胆湿热口中酸味食积不化或肝胃不和,口中苦味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口中涩味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口中咸味肾虚寒水上泛,八、问二便,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大肠所司,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命门的温煦、肺气的肃降等有密切关系。小便的排泄,虽直接由膀胱所主,亦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传输、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等功能分不开。景岳全书:“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二便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排便次数、颜色、量的多少、性状、排便时的感觉的异常,(一)大便,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通畅,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主要应注意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1、便次异常,排便次数的减少而表现为“便秘”排便次数的增多而表现为“泄泻”,热秘肠道实热便秘冷秘肠中寒积气虚传送无力虚秘阴血亏虚失润阳虚寒凝滞塞,泄泻急迫,质呈黄糜,肛门灼热肠道湿热腹痛作泻,粪少水多,苔白滑腻湿邪困脾泄泻酸腐臭秽,腹胀肠鸣,泻后痛减伤食积滞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与情绪有关肝气犯脾久泻神疲,腹胀隐痛,食少气短肠胃气虚五更作泻,质稀清冷,形寒腰酸肾虚命门火衰,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溏结不调,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痢疾,脓血便,先便后血,血色紫暗“远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近血”,便血,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大肠湿热、实热热泻或湿热痢,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痢疾,里急后重,肠道湿热,气机不畅肝气犯脾,肠道气滞伤食积滞,气机不畅,排便不爽,脾肾虚衰、肛门失约久病体虚,年老体衰,或久泻不愈,滑泻失禁,脾虚中气下陷久泻或久痢不愈,肛门气坠,(二)小便,健康成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尿量约10001800ml。尿次和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便为津液所化了解小便有无异常变化,可诊察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主要应注意询问尿量的多少,排尿的次数及排尿的异常感觉。,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且喜暧者虚寒证;多饮,口渴,形瘦者消渴病。诸病源候论消渴:“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尿量减少:口渴,小便短赤者热盛伤津,或汗下伤津所致;面浮、肢肿者水肿病和各种热病。,2、尿次异常,排尿次数增多“尿频”次数减少“窿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窿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下焦膀胱湿热频数久病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甚下焦膀胱虚寒,虚证肾阳亏虚,气化无力窿闭实证湿热下注,瘀血结石阻塞,3、排尿感异常,小便涩痛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湿热下注淋证,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肾气虚弱,肾关不固,开合失司老年或久病体衰,余沥不尽,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以及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小便失禁,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遗尿,九、问经带,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的情况,(一)月经,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一次,信而有期,故又称月汛、月水或月信。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便开始来潮,称为初潮。到49岁左右,月经停止,称为绝经。询问月经应注意了解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1、经期异常,正常月经周期,约28天左右行经一次,行经期一般35天,经血深红、量多、质稠者阳盛,肝郁血热,或阴虚火旺内扰冲经血淡红、量多、质稀者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虚者营血亏损,或阳气虚衰,血源不足实者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冲任受阻,月经后期,乳房、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式学习在高职专业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与革新
- 节气课程课件
- 应激相关障碍(一)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16人笔试备考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训练试卷详解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讲解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基于2025年物联网的智能仓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报告
- 场景速写课件
- 矿山物品回收合同范本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主题素材积累与运用
- 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学员个人学习计划
- 2025年运动员:体育与健康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重庆风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携程笔试试题及答案
- 田径竞赛规则修改(2025-2026)
- 2025年萤石产业市场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抗战胜利80周年爱国教育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