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_第1页
走近文学大师_第2页
走近文学大师_第3页
走近文学大师_第4页
走近文学大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近鲁迅,鲁迅和他的呐喊,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鲁迅全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及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其他作品故事新编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阿金鲁迅诗集,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鲁迅”笔名的由来,评论呐喊,阿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阿正传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了“鲁迅人学”:(一)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群体觉悟的前提.(二)阿是“末人”的形象,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一面明镜.(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机制中去,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的普通弱点,为人类认识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小议鲁迅文学精神,鲁迅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就是以其创造“新形式”的不懈努力,在小说中运用现代形式实现了白话文的写作,从而确立了现代小说在文学殿堂中的显赫地位。一方面,鲁迅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中国文学传统,通过自己的感悟、转化、发展和独特的个人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汉语写作范式的创建人,鲁迅先生在小说写作中寻求汉语的新生。他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使语言熔叙述、议论、刻画、虚拟、感觉、想象、激情、梦幻于一炉,使汉语写作尽可能充分表现心灵的丰富层面。可以说,鲁迅作品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所蕴藏的表达可能性与中国人的生活最为切近,构成了鲁迅作品的哲学诗性内涵、独特的文体形式,也构成了鲁迅的文学创造精神。鲁迅的感召和影响是巨大的。当代作家们致力于在汉语写作中追求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他们或捕捉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和语感;或留意古代文学的创造性光芒,并对其进行富于当代感的“创造”和“激活”;或在写作中重视汉语作为母语的“尊严感”,以充满自信的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有的作家还认为,在对本民族生活的表现中,文学语言一旦深入到它所表达着的民族的心境、情绪、特定意识、独有的生活,基于传统和文化的深层心理时,作家的写作就会在鲁迅开创的现代写作中,在汉语文学变幻无尽的表现力和包容力中,获得对祖国语言的净化、自信和自豪.,鲁迅风骨,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志趣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无论是写小说或者是写杂文,都着重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但对社会一进行批评,社会就会反过来对他进行压迫。是屈服,还是进行斗争?这就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来了。鲁迅正是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表现出他的硬骨头精神来.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鲁迅是中国的光荣,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高扬鲁迅风骨!,巨星陨落,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故于上海。治丧委员会由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胡愈之等13人组成。治丧委员会讣告称,依先生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20日至22日,各界签名瞻仰遗容者个人9470,团体156。22日出殡,“捕房以怕扰害秩序为由”,改道延期。16000余人结队,主要为工人和学生,包括小学生,在肃穆、哭泣和义勇军进行曲歌声中缓缓送行。沿途有外国巡捕马队及中国军警持枪监视。遗体葬于万国殡仪馆,有上海民众代表献“民族魂”白地黑字旗覆于棺上。火山喷发一样出现的自发的群众性的纪念活动遍布全国,席卷各界,吸引了不同阶级、不同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各方面的进步人士,特别是广大的工人和知识界。沈钧儒在出殡仪式演讲说,“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应该有一个国葬,无论在那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而今天在这许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代表政府的人。中国的政府到哪里去了?”但是我们的民族造就了鲁迅,我们的人民积聚在鲁迅的旗帜下,和伟大的鲁迅心心相印。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号召和组织,却有一种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