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2011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2011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2011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2011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3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础再现,1.唯物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认为,_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_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_、近代_、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朴素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具体的物质形态,根本方向,机械性,原子,唯心主义,物质,能动作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物质,易错提示:误区: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注意:(1)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这一根本问题上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2)但是,从哲学发展史看,无论是旧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其错误的一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其观点带有朴素性;当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缺乏辩证的思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变化发展的物质过程,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是科学的、正确的。(3)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与辩证法相结合,认为物质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决定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尽管其观点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已包含了辩证的合理的正确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2.(2009年广州一模)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年纪念日。来自北京、山东、台湾的11000余名师生,在台湾举行大规模祭孔集会,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把“天”看作自己的命运的主宰,属于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排除了A和B两项;自己的命运的主宰不是指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天”,所以这种唯心主义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故选D。答案:D,1.唯心主义的含义:_是世界的本原,_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_。,意识,物质,客观唯心主义,3.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联系和区别,主观精神,客观精神,易错提示:误区: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注意:二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2.(2009年海南模拟)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的回答都是围绕_问题展开。()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偶然和必然的关系C.个人和社会的关系D.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解析:所有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B、C、D都不全面。答案:A,高分跨栏,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2009年江苏模拟)“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和“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A.B.C.D.解析:判断错误,第一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判断错误,第二种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答案:B,2.正确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的关系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回答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的思维方法把握世界的问题。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存在过辩证唯物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既有唯物的辩证法,也有唯心的辩证法等。要正确揭示世界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哲学发展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的斗争,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这“两大阵营”是指()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解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也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故选D而不选A;B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C是旧唯物主义。故都不选。答案:D,课堂集训,一、选择题1.(2009年广东卷)“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解析:观点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因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选B。答案:B,2.(2009年江苏卷)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答案:B,3.(2009年广东卷)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答案:C,4.(2009年上海卷)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解析:本题中二者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并把物质的本原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水,且观点产生的时间处于古代,所以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重视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答案:(1)在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关系问题上,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当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脱离客观实际、主观蛮干,就是唯心主义。而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精神、意识的作用,这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即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其他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那种认为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重视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曲解,是错误的。,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D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的特点;C是唯心主义观点的特点;B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故选B。答案:B,2.古希腊哲学家德默克里特认为:整个世界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德默克里特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的理解。德默克里特把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A。答案:A,二、非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