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举制度,韩建勇,思考:如果我们是隋唐时期的学生,有个梦想长大后当个官或找个体面的工作,那么通过什么渠道实现自己的梦想呢?,看图:了解一个读书人的经历,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隋炀帝,科举制度正式创立,隋文帝,“分科举人”,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开设进士科,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一、设置中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二、品第人物1、家世2、形状(品德评语)3、定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用:前期确实符合“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维护其统治的作用。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1、生源和考试手续(1)生源:“生徒”和“乡贡”。(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3、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帖经,墨义,(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46岁):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进士,唐初沿袭隋朝考试内容,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时加考以经书或史书内容拟出的策问题;高宗时又加考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录取率低,有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而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也还算年轻,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二月。据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只不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给张九龄以求得到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性格,使他在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朱庆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张籍看过,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赏识人才的佳话,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文官主持军务。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而被取消,考试内容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4)扩大及第名额。(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主要流程:,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按“三甲五等”发榜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名义。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名义;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告示,(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1)明定三场三制: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3)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操作程序:,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发榜,八股文体,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2、代圣人立言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古怪题目:截搭题:“则吾从先进”“其为仁之本欤?子曰巧言令色”枯窘题:“互乡”、“居”、“其然”、“叟”,(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清代的科举制度,(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和“北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号舍),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二、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2、在当时来讲,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应急疏散安全演练美篇文章范文
- 2025年施工员之装修施工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必刷)
- 毕业论文餐饮管理
- 毕业论文摘要要多少字
- 资源系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写错专业了
- 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
- 测量毕业论文范
- 2025年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提升教育质量,这些常规管理细节必须抓牢
- 校园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财务)练习题及答案
- 新教材202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部单词默写版
- (2025年标准)家庭寄宿协议书
- 住房保障知识业务培训课件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中层班子会议上校长精彩讲话: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 (2025年标准)安全实习协议书
- 2025-2030中国长租公寓REITs发行条件及资产估值方法研究
- 2025-2030中国物流园区自动化技术应用与智慧化改造趋势报告
- 大数据处理技术课
- 采购询价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