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ppt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ppt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ppt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ppt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态度问题,.,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正如心理史学家墨菲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学家对态度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对我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我们下面就从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以及态度与偏见几个方面对态度加以分析。,.,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奥尔波特(G.Allport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瑞奇(Krech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弗里德曼的态度定义中包含三个成分:一是认知成分(道德观和价值观),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其余部分的基础。二是情感成分(喜欢与厌恶),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三是行为倾向成分(谋虑、企图),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比如,想一想你对一台多功能的微波炉的态度,包括:首先你对这台微波炉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是什么?也许你认为这种多功能微波炉与其他微波炉相比,耗电更多而且操作繁琐。其次,你看到这台微波炉的情感反映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好奇而兴奋。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传统烹调技术的人,也许你会感到不屑。最后你的行为反映是什么?你会到商店真的买一台吗?所有这些成分共同结合起来形成你对多功能微波炉的总体态度。,.,(二)态度与行为1、态度的特殊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人群还是特殊的个体。,.,例如:一项研究中,美国人对亚洲人的态度与对某一个亚洲人的态度在特殊性上不同,因此用态度预测人的行为时,后者更准确一些。20世纪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种族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研究者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妇驾车做环美国旅行。在他们所经过的饭店和旅馆的老板会不会因为他们对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接待这对夫妇呢?,.,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研究者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的人说让他们不会接待。很显然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许多研究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行为越准确。,.,2、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也影响人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行。一般来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在总统选举中发现,选举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前的更准确。在通过态度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知道他的态度是什么时候的态度;如果时间太久,在预测时就要小心。,.,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应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研究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先问了被试对一些环境问题的态度,让后让他们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果发现对环境问题有丰富知识的被试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增加态度强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情是增强其态度的有效手段。,.,5、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人们来说他的可接近性越大。当可接近性很高时,一看到或想到某个事务时就对他有某种态度;而当可接近性很低时,人们对该事务的态度呈现要慢的多。因此可接近性高的态度更可能预测人的行为。比如对不同品牌口香糖做评价,态度的可接近性可以用人们回答态度问题的反应时来衡量。态度的可接近性高的人,其态度和行为总是一致的。,.,(三)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奖励与惩罚)。知识功能(积极的态度有助于知识的组织)。自我保护功能(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价值表达功能(获得内在满足)。,.,(四)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自陈法、观察法、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人们对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态度:对自己的祖国、对父母、对朋友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那么态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有人认为与基因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情感经验和行为经验是他们态度形成的关键。,.,(一)态度的形成与学习,Hovland认为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1、连结。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2、强化。受到奖励有助于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3、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与三个不同的社会化程度有关:一、服从人们担心收到惩罚或是想得到预期的回报;二、认同与心理上认可的榜样一致;三、内化把态度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时候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形成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来源是多种多样的:1、价值观和价值取向。2、基于感觉反应、审美反应。,.,曝光效应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三)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是否可能对同一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呢?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己的关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更多基于对自己在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如:广告“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与“适合你家人的鞋子”,.,三、态度改变理论,(一)平衡理论Heider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面,存在着一个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p-o-x模型),.,(二)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认为,认知失调是因为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却帮了倒忙。,.,四、说服,(一)说服者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一个说服者来说,他的话别人是不是相信,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2、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他所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3、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致。是否受人欢迎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与被说服着的相似性。,.,(二)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3、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信息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信息的复杂程度),.,(三)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可说服性人格)2、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幽默)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角色扮演),.,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对被说服者产生免疫作用,使态度难以改变。5、个体差异。人和人不同,面对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策略也不一样。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年龄(18-25岁)。,.,(四)情境因素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包括两个: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警告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讲难以改变仅限于讨厌的信息。二是分散注意。,.,五、偏见问题,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偏见的影响: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形形色色的种族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纷争的根源。了解偏见,并克服它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又重要的意义。,.,(一)偏见概述,1、什么是偏见?指人们以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认知成分刻板印象情感成分评价建立在所属团体之上行为成分歧视,.,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是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产生;相对剥夺观点认为,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便会产生剥夺感,这种剥夺感最又可能引发对立和偏见。,.,(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最为重要。,.,(3)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的比率相当,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等帮助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4)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一种是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攻击,另一种把偏见看成是一种人格病变。,.,(二)偏见的影响与克服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在研究针对女性数学能力的刻板印象时发现,男性与女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受测验指导语的影响,在测验之前如果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