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教学_第6章__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ppt课件_第1页
工程测量教学_第6章__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ppt课件_第2页
工程测量教学_第6章__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ppt课件_第3页
工程测量教学_第6章__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ppt课件_第4页
工程测量教学_第6章__测量误差理论08土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6.1测量误差概述6.2评定精度的标准(重点)6.3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重点、难点)6.4同(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6.5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6.1测量误差的概述,一、测量与观测值二、观测条件人(观测者)仪器(工具)外界条件。三、观测类型1、直接观测与间接观测(直接观测值与间接观测值)2、独立观测与非独立观测3、必要观测与多余观测4、等精度观测与非等精度观测,四、测量误差的来源,(1)仪器误差: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2)人为误差:判断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3)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它们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几个概念1、真值、观测值、最或然值、真值:任一被观测量客观存在的量的大小,叫做真值。、观测值:、最或然值:2、粗差概念:超限的误差,也称错误。原因:观测者不当使用仪器或疏忽大意,如测错、读错、听错、算错等或外界条件发生意外的显著变化而产生的错误。剔除掉(应该避免)措施:操作细心、多余观测。,.,3、误差(真误差)(不可避免)表达式:真误差观测值li真值Xor:真误差真值X观测值li最或然值误差:与真误差的定义相似,就是观测值与最或然值之差。4、改正数某量的改正数等于其最或然值L与直接观测值的差:,六、测量误差分类(重点),1.系统误差相同的观测条件,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相同,或按规律性变化,特点:具有累积性,(3)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如测角度时盘左、盘观测;度盘配置;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相等等。,消除方法:,(1)检校仪器,如经纬仪竖轴误差。,(2)加改正数,如计算尺长改正、温度改正、高差改正等。,.,举例:在某测区,等精度重复观测了358次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得到358次三角形闭合差i(偶然误差,也即真误差),然后对i: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误差的出现,呈现出统计学上的规律性。而且,观测次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定义:相同的观测条件,若误差在数值和符号上均不相同或从表面看无规律性。如估读、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2.偶然误差(补偿误差),.,误差区间负误差正误差误差绝对值dKK/nKK/nKK/n03450.126460.128910.25436400.112410.115810.22669330.092330.092660.184912230.064210.059440.1231215170.047160.045330.0921518130.036130.036260.073182160.01750.014110.031212440.01120.00660.01724以上0000001810.5051770.4953581.000,表2-1偶然误差的统计,.,用频率直方图表示的偶然误差统计:,频率直方图的中间高、两边低,并向横轴逐渐逼近,对称于y轴。,频率直方图中,每一条形的面积表示误差出现在该区间的频率k/n,而所有条形的总面积等于1。,各条形顶边中点连线经光滑后的曲线形状,表现出偶然误差的普遍规律,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3.偶然误差的特性,(1)有界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2)渐降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比大误差大;(3)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4)抵偿性: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加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测量误差可表示为:,规范要求: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及粗差的影响,使,故有,通常提到误差,认为它只包含偶然误差。,提高仪器精度,限制偶然误差的大小。,进行多余观测。,4.减弱偶然误差的措施,求平差值。,.,小结,1、几个概念观测条件、(非)等精度观测、(真)误差、改正数2、系统误差:定义,特性,消除或减弱的措施3、偶然误差:定义,特性,减弱的措施,.,精确度:是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准确度:观测值与真值的靠近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误差;精密度:观测值的密集(离散)程度,简称精度,主要取决于偶然误差。用此来评价某组观测值质量的优劣。,6.2评定精度的标准,在测量中,用精确度来评价观测成果的优劣。,测量工作中,用中误差作为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一、中误差:,M2_中误差平方,.,一般真误差i不可求,我们只能根据最或然值求出改正数,式中,即白塞尔公式,(真值未知,v为改正数),Vi=L-li,.,式中:,例1:试根据下表数据,分别计算各组观测值的中误差。,.,解:第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第二组观测值的中误差:,说明第一组的误差分布比较集中,其精度高于第二组。相对地,第二组比较分散,精度低。,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例2:设直线AB进行5次,其结果为40.125,40.123,40.124,40.123,40.125m,求AB的中误差。解:平均值:40.124mV1=-0.001m,V2=0.001m,V3=0,V2=0.001m,V1=-0.001m,.,定义:由偶然误差的特性可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这个限值就是容许(极限)误差。,二、容许误差(极限误差),测量中通常取2倍或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即容=2m或容=3m。,极限误差的作用: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限。,偶然误差分别出现在一倍、二倍、三倍中误差区间内的概率:P(|m)=0.683=68.3P(|2m)=0.954=95.4P(|3m)=0.997=99.7,.,偶然误差的绝对值大于中误差9的有14个,占总数的35%,绝对值大于两倍中误差18的只有一个,占总数的2.5%,而绝对值大于三倍中误差的没有出现。,中误差、真误差和容许误差均是绝对误差。,注意:,.,相对误差K是中误差的绝对值m与相应观测值D之比,通常以分母为1的分式来表示,称其为相对(中)误差。即:,三、相对误差,一般情况:角度、高差的误差用m表示,量距误差用K表示。,.,例3:有一段距离,其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345.576m15mm.试估计这个观测值的误差的实际可能范围是多少?(提示:取三倍的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例4: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为:100m5mm,1000m5mm.试说明这两段距离的真误差是否相等?它们的相对精度是否相等?它们的精度是否相等?,参考答案:(-45mm,45mm),参考答案:相等,不相等,不相等,思考题:角度观测是否用相对误差表示?,.,小结,1、m定义,表达式(注意:真值未知的情况)2、m容定义,意义3、k定义,意义,.,误差传播定律:阐述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关系的定律。,6.3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概念,.,一、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设线性函数为:,式中为独立的直接观测值,为常数,相应的观测值的中误差为。,1.倍数函数的中误差设有函数式(x为观测值,K为x的系数)中误差,例5:量得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168.5mm0.2mm,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解:列函数式求全微分中误差式,特例,2.和差函数的中误差,函数式:,当等精度观测时:上式可写成:,若m1=m2=m:,特例:,中误差式:,例6:测定A、B间的高差,共连续测了9站。设测量每站高差的中误差,求总高差的中误差。,解:,函数式,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式,等精度观测时,代入上式:得,由此可知,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比观测值的中误差缩小了倍。,对某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多余观测)取平均,是提高观测成果精度最有效的方法。,中误差式,例7:对某水平角等精度观测了5次,观测数据如下表,求其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7642451.74,距离丈量精度计算例,例8:对某距离用精密量距方法丈量六次,求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中误差;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凡是相对中误差,都必须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设非线性函数的一般式为:式中:为独立观测值;为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求函数的全微分,并用“”替代“d”,得,二、一般函数,.,式中:是函数F对的偏导数,当函数式与观测值确定后,它们均为常数,因此上式是线性函数,其中误差为:,误差传播定律的一般形式,.,例9已知:测量斜边D=50.000.05m,测得倾角=15000030求:水平距离mD解:1.函数式2.全微分3.求中误差,注意:,单位量纲要统一,?此处要除以的目的是什么?,.,1.列出观测值函数的表达式:2.对函数式全微分,得出函数的真误差与观测值真误差之间的关系式:式中,是用观测值代入求得的值。,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小结:(一)运用误差传播定律的步骤,3、根据误差传播率计算观测值函数中误差:注意:在误差传播定律的推导过程中,要求观测值必须是独立观测值。,.,(二)误差传播定的几个主要公式:,.,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1.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已知四等水准测量每公里往返测高差平均值中误差为=5mm,试推导四等水准其高差闭合差不应大于。,解:设在两点间进行了n站高差测量,每站的高差中误差均为m站,则n站总高差及其中误差应为:,h=h1+h2+hn,若每测站视距s大致相等,则全长L=ns,n=L/s代入上式得,.,根据已知条件,则=。而两点间往返测高差的较差为h=h往-h返其中误差为mh=取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则四等水准高差中误差允许值为:,式中为每公里测站数,为每公里水准测量中误差,以表示。则,.,2.水平角测量的精度分析:已知野外一测回方向值中误差为6,试推导DJ6型经纬仪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半测回角值之差的限值为40。,解:水平角一测回中误差应为:,因=(左+右)/2,由此可得半测回角值之中误差为:,半测回角值之差半=左-右,则其中误差为:,取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再顾及其它影响,则其限差为40。,.,现有三组观测值,计算其最或然值A组:123.34,123.39,123.35B组:123.31,123.30,123.39,123.32C组:123.34,123.38,123.35,123.39,123.32各组的平均值A组:,=?,123.360,6.5不同精度直接观测平差,同学们的成绩计算,.,各组的平均及其权A组:123.360权PA=3B组:123.333PB=4C组:123.356PC=5,=123.3493,.,权,对于某量的一组精度不同的观测值i,其中误差为mi,表示某一个观测值的可靠程度的值,称为权。,权的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