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_第1页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_第2页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_第3页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_第4页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摘要关于共同犯罪及与其相关理论的学者著作可谓洋洋大观。这也因为共同犯罪历来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共同犯罪的分类标准,对于立法的建议,太多的学者有太多的观点。1997年刑法将胁从犯列为共同犯罪的一种,在理论的探究下及司法实践中,胁从犯其实早已不适合作为共同犯罪人分类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就国内外各种观点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理清思路,吸收国外较为前沿的理论观点,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梳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观点,以期能够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得以进一步探究。关键词共同犯罪分类肋从犯Coerced offender crimes be an independent kind of accomplice or notAbstractThere are many scholarly works on the theory of common crime. Joint criminal has always been a common focus of debate in the area of criminal Law. A large amount of scholars have their own opinions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Joint criminal and legislative proposals. Coerced offender crimes was setted as a form of criminal law in 1997. In fact , Coerced offender crim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appropriate as one kind of criminal law during the theory explor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For the reason on the above, the author tried to make a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f scholars theories, aiming at absorbing advanced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an evident view of new classification of Joint criminal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Key words: Joint criminal Classification Coerced offender目 录导言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1(二)现有文献综述1(三)研究方法描述2结语12谢辞13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导言(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针对我国1997年刑法典中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即主犯、从犯、胁从犯以及教唆犯这种分类方法的质疑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理论探究及司法实践的深入,这种分类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在下次立法中将“胁从犯”不再作为共同犯罪人分类的一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呼声推动了我国共同犯罪人分类理论的研究。作为一名初入法学之殿堂之学子,不敢贸然对此作出评价,只试图将国内外各种观点作一比较,采用比较与研究的方法使得这种思路更加的清晰。(二)现有文献综述笔者查阅了维普资讯等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文章不可谓不多,多达百余篇。在这百余篇中,仅是质疑肋从犯能否成为共犯的独立种类的论文约有23篇。专门研究这一专题的专著并不多见,涉及到这一分类的著作之多不可一一罗列。张明楷教授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中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的论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陈兴良教授的共同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是一本专门针对共同犯罪的研究,文中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著述对本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教授陈世伟的专著论共犯的二重性(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中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的见解,极具借鉴意义。另外,张明楷教授的著作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为本文在研究方法、对刑法理念的理解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三)研究方法描述1.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反复推敲,最后升华理论。本文亦不例外。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就要在司法实践中去检验,要尽可能的符合司法实践的运用才能使理论具有真正的生命力;2.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几中较为主流的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方法进行横向纵向的各种比较,将国外先进的刑法学理论与我国国情充分结合,既不盲目崇洋,也不盲目排外,而应放到全局中去研究,提练精华,去其糟粕;3.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说)4.历史研究方法。我国共同犯罪论的现状不是一天形成的,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会有助于从全局上把握其客观性与完整性。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要探讨共同犯罪,不可回避的要先讨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近代刑法中,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可以说为共同犯罪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1764年贝卡里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阐述了其关于共同犯罪的思想。贝卡里亚指出:“当很多人去共同冒险的时候,所谓的危险越大,他们就越希望平均的承担它,因而,也就越难找出一个甘愿比其他同伙冒更大风险的实施者。只有当为那个实施者规定了一份酬劳时,才会出现例外。既然他获得了一份对他较大冒险的报酬,那么,他的刑罚也应当相应增加。”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4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在刑法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中,共同犯罪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热点。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概念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国内外对共同犯罪人理论探讨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以期在理论上得以进一步的探索。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种类要讨论胁从犯是否可以或者适合作为共同犯罪人的一种独立分类,不得不首先探讨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依据在哪里,是什么?从现有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理论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具体分工为标准。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始于1810年法国刑法典,采用分工作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作法,在刑事立法例中有开山之意义。采用这种分类方法的国家当中,也有不同。有的实行“二分法”,即将共同犯罪人分为正犯和从犯;有的则实行“三分法”,即将共同犯罪人分为正犯、教唆犯和从犯,或者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有的甚至采用四分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第二,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作为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作法可以一直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唐律,唐律采用主从犯二分法之后,历代历朝再未有大的变化。在采用作用分类法的国家当中,有的实行“二分法”,将共同犯罪分为主犯和从犯;有的实行四分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一级主犯(the first degree principal)、二级主犯(the second degree principal)、事前从犯(accessory before the fact)和事后从犯(accessory after the fact)。第三,兼采具体分工分类法和所起的作用分类法两种标准。即按作用不同划分出“主犯”、“从犯”、“胁从犯”,按其分工不同划分出“教唆犯”。我国从1979年刑法开始到现行刑法就是采用了这种按分工与按作用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二、我国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一般认为,我国现行刑法中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肋从犯及教唆犯。即现行理论通说中认为,我国采用了上文中兼采具体分工分类法和所起的作用分类法两种标准划分出的分类。即按作用不同划分出“主犯”、“从犯”、“胁从犯”,按其分工不同划分出“教唆犯” 关于是否能兼顾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进行划分,学界有很大的争议。张明楷教授认为,主犯、从犯与胁从犯是根据作用这个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而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是根据分工这一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对于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是不能并列起来的;如果将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共同犯罪人并列在一起,必然要出现一个罪犯同时具有并列的双重身分的混乱现象(张明楷:教唆犯不是共犯人中的独立种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3期)。但陈兴良教授批判说:“两种分类法能否结合,关键要看两者在内容上是否互相排斥,如果内容上不是互相排斥,那么尽管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是可以结合的。例如,对法律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有国内法与国际法、程序法与实体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等等。它是国内法,是实体法,又是成文法,一身而兼三任,怎么不能统一?这根本不是分类重叠的问题,恰恰相反,它还有助于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属性。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也是如此。”(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在“主犯”、“从犯”、“胁从犯”中按作用划分的“这种作用按主犯、从犯、胁从犯的顺序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胁从犯是依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而划分出的一类独立的共同犯罪人,它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小于主犯与从犯。 刘骁军、刘培峰:论胁从犯的几个问题,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6期”(一)我国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渊源新中国的刑事立法在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上,早期有着很大的争议。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初稿)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将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另一种是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蓝小林:“胁从犯”质疑,电大教学2001年第5期这种情况表明,当时立法者对于到底采用作用分类法还是分工分类法还是有很大的分歧的。正式确立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196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修正稿)即第33稿,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基本上统一起来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这是采纳了折中分类法中以作用为主、以分工为辅的分类方案。我国现行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基本上是吸收了第33稿,从而正式确立了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法。关于将胁从犯确立为共同犯罪人的一种独立分类,是我国所独有的。“胁从犯在我国刑法中是共同犯罪人的一种特殊类型,这在世界各国刑法关于共犯的规定中,是具有独创性的分类。” 郭泽强、邵劭:反思被迫行为之借鉴意义与李立众先生商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9卷第1期要探讨胁从犯有无存在的必要性,有必要先探讨胁从犯出现的渊源。胁从犯最早见于1942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宽大政策的解释中,进一步重申和阐发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镇压与宽大两个政策的思想,指出:“在实施时,又必须区别首要分子与胁从分子,在首要分子中真正表示改悔者,也是可能的,也是有过的。但在胁从分子中真正表示改悔的可能性最大,过去经验证明也最多。根据此种情形,我们在惩治破坏分子时,主要的应是惩治那些首要分子,其次才是惩治那些胁从分子。同时,我们的宽大再肯定,主要的是施于胁从分子,其实才是施于首要分子。”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页在1979年的刑法起草过程中,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如何划分共同犯罪人的问题也曾进行了长时期的急诊,提出过许多方案。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应当按照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把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和组织犯。这种观点和苏联以及俄罗斯刑法理论界所持的观点完全相同。这种观点为的主要理由如下:(1)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明确地显示出每一种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所从事的活动,说明了共同犯罪人各自的犯罪事实,有利于揭示各共同犯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2)根据犯罪分子分工从事的行为,可以罗好地解决定罪问题,而共同犯罪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定罪问题。(3)按分工分类,较好地反映了共同犯罪的复杂情况,全球运用犯罪构成理论更好地分析研究每一种共同犯罪人的情况。第二种观点为则主张应根据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肋从犯等。主要理由如下:(1)这种分类符合我国历史传统和司法习惯。从解放区时期以来,司法实践中就主要是根据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的。(2)这种分类方法明确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犯罪分子区别对待的政策和原则。根据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确定刑事责任的轻重,重力性比较强。(3)对犯罪分子分清主次首从,全面分化瓦解犯罪集团。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将两种方法(即分工和作用)统一,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肋从犯和教唆犯。这就是所谓的“四分法”。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分类标准;同时,这种方法也照顾到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况。特别是我国刑法(1979年刑法)第26条划分出犯这一类,有利于正确地定罪,而且该条文又明确规定,对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样就将教唆犯这一分类,纳入以“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分类标准的分类体系中,从而获得了分类的统一性。主张该分类方法的学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这种分类比较符合我国司法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特别是对犯罪集团来说,更是如此。条文的规定明确地显示出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等量刑原则,区别对待,策略性强。(2)这种分类同时也适当地解决了定罪问题。组织犯是主犯;帮助犯是从犯;教唆犯单独定罪一条,实事求是地按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处罚,一般相当于主犯;根据具体情况,或属于主犯,或属于从犯。此外,被胁迫诈骗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1979年刑法)。这样就把共同犯罪中的定罪量刑问题基本上都概括进去闻。(3)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这种分类方法,是在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点而作出的。从刑法理论和刑法史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于司法实践中处理共同犯罪案件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高铭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我国立法机关最后采纳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以及教唆犯的折中意见。1979年刑法及现行1997年刑法皆是按此例。对此,通说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既不同于单纯的按分工分类法,也有别于纯粹的按作用分类法,是以按作用分类为主、以按分工分类为辅的一种新的四分法,是两种分类法的有机统一。这其中,前三者是以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为标准来进行划分的,教唆犯按分工分类法划分的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之一。据此,我国学界通说认为,我国刑法中这种对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既便于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定罪问题,也便于解决共同犯罪人的量刑问题”、与其他的分类方法相比,“是扬其之长,避其之短,在依照罪责刑适应原则正确地确定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方面,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高铭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304页。(二)质疑:“胁从犯”根据现行刑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胁从犯是被迫参加犯罪的。关于“胁从犯”要注意与被迫行为的区别,“胁从犯”所被迫实施的行为从本质上是一种犯罪行为,其责任应依据所受胁迫程度而异,尽管其在精神和行为上虽受到了一定的胁迫,失去了一定的自由,但其意志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的,甚至可能由开始的被胁迫转化为积极主动的“主犯”。而被迫行为对于英美刑法来说是一种合法辩护事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负刑事责任的非犯罪行为,其被迫是有在面临有重大原因而不得不为之,以损害较小利益而保全较大利益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类似于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当被迫行为符合紧急避险要件时,可以认定为紧急避险。根据现行的刑法理论通说,胁从犯是我国共同犯罪人的一种。但“胁从犯”是否是我国共同犯罪人的一种或者说是是否能成为共同犯罪人的一种需要更深入探讨。认真思考胁从犯的概念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下述两个问题值得重新审视:1胁从犯是被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人,而被胁迫参与犯罪这一事实是否充分说明了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2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必然小于主犯和从犯?刘骁军、刘培峰:论胁从犯的几个问题,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6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专家学者的质疑中解析“胁从犯”的去留。我国部分专家学者提出的质疑,质疑从两个方面而来。一方面认为,我国刑法第二十八条中是否规定了“胁从犯”。蓝小林指出,无论是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都没有明确出现“胁从犯”这一称谓,更没有在立法中对其概念加以界定,而在两部刑法中对“主犯”、“从犯”的规定则不同,如1997年刑法第26条、第27条分别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定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这里不仅有明确的主犯和从犯的称谓,而且对其概念也作了立法规定,相比较刑法对“胁从犯”的规定,更体现出立法者对“胁从犯”这一称谓的怀疑。但我国刑法理论界中的通说却认为刑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就是胁从犯的依据。”于阜民、田雨:中国刑法与大陆刑法共同犯罪人类型比较,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第26卷第5期据此,我们认为,将1979年刑法第25条、1997年刑法第28条作为“胁从犯”的立法依据,未免有些牵强。也就是说,我们刑法当中并没有规定“胁从犯”这一独立种类,所谓理论通说只能说是我国刑法学界的一种推测而已。蓝小林同时指出,从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看,在中国的古代、近代和当前的刑事立法中,都没有关于“ 胁从犯”的独立称谓和定义,这恐怕并不是立法者的粗糙和有意的疏漏,它表明了立法者对“胁从犯”存在一种质疑或否定的态度。” 蓝小林:“胁从犯”质疑,电大教学2001年第5期另一方面认为,“胁从犯”无任何存在的价值。陈世伟教授的观点认为,作为我国刑法中独有的共同犯罪人“胁从犯”,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价值。他指出,“胁从犯”应当归入“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其主要理由如下:(1)“胁从犯”的性质决定了其地位。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胁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加犯罪,非难可能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的作用。陈世伟教授认为,“胁从犯”性质决定了他本身就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现在刑法中规定的“从犯”)当中的一种,根本没有饱和状态的可能,刑法也没有必要对其加以独立规定。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胁从犯”和“从犯”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行为人在主观意志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胁迫”。这种“胁迫”不能绝对抑制行为人的自由意志的,否则行为人则可能按照“意外事件”来处理。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胁从犯”和“从犯”并无二致。进而言之,从两者的处罚规定来看,“胁从犯”不过是“带情节”的一类“从犯”。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可以看出,“从犯”处罚规定的外延已经包括了“胁从犯”的“处罚规定”。“胁从犯”不过是“从犯”在受到胁迫情形下的表现开工而已。因此独立地规定这种“带情节的从犯”并没有任何实践和理论意义。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05206页(2)“胁从犯”的存在给司法实践中的定罪量刑带来了困境。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加科学地解决量刑问题。现有共同犯罪理论中没有看到主观罪过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因此在该体系中主犯中既是定罪的依据,也是量刑的依据。而实际上,我们通过作用来划定行为人刑事责任大小只是为了确定各个行为人刑罚的轻重而不再解决定罪的问题。由于现有共同犯罪理论没有将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弄清楚,因此导致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06页脚注)那么,如果说是现行刑法中所谓的“胁从犯”反倒给司法实践中从业工作人员带来量刑上的困境,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胁从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陈世伟教授指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胁从犯”存在着巨大的转化性而难以从证据上准确认定。因此,“胁从犯”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知道,“胁从犯”所起的作用大小等具体情节并不能表态地加以判断而必须以“胁从犯”行为时为标准加以认定。因此,如果“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犯”处刑;如果在共同犯罪中开始是从犯但后来发展成为主犯(组织犯等),则应当按照主犯(组织犯等)的想着规定加以处罚。这样一来,“胁从犯”在整个共同犯罪人分类中也就没有了独立存在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坚持“胁从犯”是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人类型,由于司法机关难以准确把握,极有可能造成实践中行为人以此为借口逃脱应当承担的责任。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05206页三、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发展方向(一)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标准从定罪量刑这一动态的过程看,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有两种:一是在定罪过程中,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的分工为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二是在量刑过程中,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和从犯。赵志轩: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与立法完善,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2卷第4期(二)日本国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日本国刑法第60、61、62条分别规定了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即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三种形态。日本国刑法与我国刑法很重要的不同点是日本国刑法不仅在总则中对共同犯罪人的处罚做出明确规定,并且在分则中再次予以了明确。日本国的做法为,分则构成要件原则上规定的是单独犯既遂类型这种限制的正犯概念,就数人针对该犯罪所实施的参与行为,则根据总则的限定性共犯规定予以把握,并通过这种形式而扩大处罚范围。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67页。刘明祥与王昭武译时在此处指出:将处罚范围从正犯扩大到正犯,但并非无限扩大,而是通过刑法总则的明文规定加以限制,仅扩大至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对于日本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限制性正犯概念,第60条、61条、62条具有扩大处罚范围的意义。因而可以说,“共犯规定属于处罚扩张事由,同时也是构成要件的修正形式。也就是,通过与诸如杀人等分则的基本构成要件相结合,创造了共同杀人、教唆他人杀人、帮助他人杀人这种修正的构成要件。这称为修正构成要件,或者直接称之为共犯构成要件。与一般犯罪一样,共犯也须该当于修正构成要件,且具有违法性,有责性。”同上,第268页(三)“胁从犯”的存废与发展要解决“胁从犯”作为共同犯罪人的独立分类继而给司法实践中带的困惑这一问题,须从共同犯罪的本质关于共犯的本质,刑法学界有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之争,但就其争论的实质而言,都是要回归到对共犯的定罪量刑上来。上着手,正确划分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正确划分共同犯罪人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各共同犯罪人的危害大小,从而处以相应的刑罚。”张明楷:教唆犯不是共犯人中的独立种类,法学研究,1986年第3期,第4244页将胁从犯只是作为一种量刑情节存在于刑法当中,对于确因被强迫参加犯罪的,依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开始被强迫犯罪,后来主动参加犯罪的,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理,起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理。“由于各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责任不同与范围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11页从而把刑法理论当中认为的“胁从犯”是共同犯罪人独立分类的通说扭转过来,这样可以理清思路,避免思维的混乱。如果不从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基础和决定犯罪性质的主观罪过入手,则根本没有办法厘清共同犯罪人的罪责问题。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06页根据共同犯罪二重性说共犯的性质有共犯独立性说与共犯从属性之说。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共犯二重性一说,即认为教唆犯既具有从属性又具有独立性。对此,国内学界有很大的争议,本文持二重性一说。划分共同犯罪人类型的逻辑起点只能回到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上去。也即,我们应当依据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来进行量刑。我国学者提出,建议立法对共同犯罪人的规定作如下修改:一是,明确组织犯、帮助犯的概念,以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