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1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2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3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4页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专题复习,“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个文言虚词。其二:“在文中”:、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2011湖南高考语文)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A项那些,指示代词B项代词,他C项代词他的表领属,与例句用法一样。D项加强语气,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C,高考考题回放,(2012湖南高考语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D,【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2013湖南高考语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C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解析】A项两个“而”字均表“转折”关系。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项不同。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命题规律】1句子选材:阅读文本和教材课文。2考查范围: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4设题方法: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四个虚词,每个选项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简介】,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一、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指示代词之、其、或、然。疑问代词安、焉、何。二、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四、副词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常见的副词:其、乃、且。五、助词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两类:(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等(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等,索引,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3)复合虚词,一、而,吾尝跂而望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1.作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惑而不从师,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剑阁峥嵘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并列关系。“而且”、“又”、“和”或不译。,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2.作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你的。,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索引,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1、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剑阁峥嵘而崔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牛刀小试,难点突破,【辨析方法】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能则表并列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有则表承接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是则表修饰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有则表递进,扣舷而歌之。余扃牖而居jingyu(关闭窗户),(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宴门,(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二、何,1.疑问代词大王来何操?却看妻子愁何在。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其间旦暮闻何物?然则何时而乐耶?,作宾语,什么,哪里,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作定语,什么、为什么,2.副词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徐公何能及君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固定结构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无何,宰以卓异闻。何以战?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怎样,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怎么,哪里。,【何以】拿什么、凭什么,【无何】不久,没多久。,索引,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副词,多么、通“呵”,喝问,牛刀小试,(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问。吗、呢。(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3)形容词、副词词尾。,(1)语气词(2)介词(3)形容词、副词词尾,三、乎,1.助词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疑问语气。吗、呢。,表示反问语气。吗、呢。,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5)在句中表停顿。,危乎高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2.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用作介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索引,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儿寒乎?欲食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疑问)(表疑问)(表反问)(表反问)(表揣测)(表揣测)(表感叹),牛刀小试,1、吾尝疑乎是2、伤乎矢也3、以吾一日长乎尔4、幽独处乎山中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6、忽乎吾将行兮,1、介词,对2、介词,被3、介词,比4、介词,在5、词尾,“然”、“地”6、词尾,“然”、“地”,判断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返回,(1)代词用法(2)副词用法(3)复合虚词,(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2)副词。就、就是、正是。于是、就、这才、才。却、竟、反而、只。,四、乃,1.作副词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入见。陈涉乃立为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君乃亡赵走燕,表承接,译为“于是、就”。,表限止范围、程度、数量,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返回,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作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你,你的。,索引,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第二人称代词,你、副词,只有、副词,竟然、副词,才、副词,就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副词,竟然,牛刀小试,(1)代词用法(2)副词用法(3)连词用法(4)助词用法(5)复合虚词,(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2)副词。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表反问语气。难道。(3)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五、其,1.作代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指示代词,其中(的)。,2.作副词。,汝其勿悲。与妻书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其孰能讥之乎?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其若是,孰能御之?,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3.作连词,索引,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表婉商语气,译为“恐怕”“还是”,【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返回,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4.作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此其志不在小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4、亦各言其志也5、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1、指示代词,那2、第三人称代词,他的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牛刀小试,6、汝其勿悲7、其皆出于此乎8、其若是,孰能御之9、国无主,其能久乎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1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2、霰雪纷其无垠兮,6、副词,表祈使7、副词,表揣测8、连词,表假设9、副词,表反问10、连词,表选择11、副词,表商量12、助词,补充音节,无义,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1)连词用法(2)副词用法,返回,(1)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2)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表递进。而且,并且。表让步。尚且、还、况且。表转折。,六、且,1.作连词。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尚且,况且,还。,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转折关系,然而,但是,2.作副词不出,火且尽。若属皆且为所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将,将要,将近,快要。,暂且,姑且。,3.固定结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索引,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4、存者且偷生5、今且九十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7、且战且退,、并且、尚且、又、暂且、将要、况且、边边,牛刀小试,(1)代词用法(2)连词用法(3)复合虚词,(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指示代词。这、这样。(2)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或者。,另:动词。(实词)像,好像。如:其若是,孰能御之。比得上。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七、若,1.作代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作连词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作助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5.固定结构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索引,1、若毒之乎2、不若与人乐3、予我千金,吾生若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7、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8、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你、比得上、你们、像、好像、假如、或者、假如,牛刀小试,八、所,1.作助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杳不知其所之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2.固定结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所谓】所说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索引,另:名词,处所、地方,某所,而母立于兹,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臣所过屠者朱亥3、乐土乐土,爰得我所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地方,处所2、(拜访)的人3、处所4、(听到)的事5、表原因6、用来的7、表原因,牛刀小试,(1)介词用法(2)助词用法,(1)介词。替、给。对、向。为了、为着。因为、由于。(wi)当,在,到了被(wi)。(2)语气助词:(wi)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九、为,1.作介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公为我献之。为君翻作琵琶行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2.作语气助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读wi,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索引,另:动词。读wi(实词)出,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担任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认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4、故为之说5、为国以礼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为坛而盟9、项燕为楚将10、孰为汝多知乎,1、动词,充当2、动词,是3、动词,演奏4、动词,写5、动词,治理6、动词,成为7、介词,替;动词,制定8、动词,修筑9、动词,是10、动词,认为,牛刀小试,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3、臣请为王言乐4、不足为外人道也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7、为仲卿母所遣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1、介词,被2、介词,给3、介词,给4、介词,向,对5、介词,因,因为6、介词,为了7、介词,被8、语气词,呢9、语气词,呢,(1)代词用法(2)助词用法(3)兼词用法,(1)代词。他(它),他(它)们。表疑问。什么、怎么、哪里。(2)助词:句末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十、焉,1.作兼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作代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作第三人称,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会往哪儿去呢?,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焉用亡郑以陪邻?姜氏欲之,焉辟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为什么”。,.作助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或师焉,或否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索引,难点突破,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于是余有叹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盘盘焉,囷囷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姜氏欲之,焉辟害?君何患焉?,(表陈述语气(表陈述语气(陈述语气)(形容词尾)(副词词尾)(他,代词)(在这里,兼词)(怎么,代词)(表疑问语气),下列各句中的“焉”有什么作用?,牛刀小试,难点: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例句: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青麻头伏焉。(促织),三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用法是否相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吴之民方痛心焉。”句译为“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焉”是“痛恨”的宾语,因此“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如果作语气助词讲,“痛恨”就少了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如果作兼词讲,更讲不通。“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句“缺”的内容应该是“六艺”,“缺”不需要带宾语,因此,“焉”是陈述语气词。“青麻头伏焉。”句译为“青麻头伏在那里”,“焉”用在动词“伏”的后面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焉”相当于“于此”,是兼词,如果不作兼词讲,那么句子结构就不完整。,难点突破,【辨析方法】1、看位置。疑问句首是疑问代词或副词(焉辟害?)疑问句末则是疑问语气(君何患焉?)句末动宾短语或不及物动词后是表陈述语气(余有叹焉)句末不及物动词后也可能是兼词(虢叔死焉)句末及物动词后是代词(犹且从师而问焉)2、看呼应。疑问语气助词,与“何”相呼应。3、看留删。陈述句末,能删是语气助词,不能则是代词或兼词。,返回,(1)助词用法(2)复合虚词,(1)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句中语气词: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十一、也,1.句末语气词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谁得而族灭也?不足为外人道也。,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感叹,表疑问或反诘,表祈使、命令,索引,【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返回,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曹公,豺虎也2、余闻之也久3、故以羊易之也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苟政猛于虎也!6、是说也,人常疑之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0、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表判断2、表停顿3、表陈述4、表疑问5、表感叹6、表停顿7、表判断8、表感叹9、表反问10、表祈使,牛刀小试,返回,(1)介词用法(2)连词用法(3)副词用法(4)复合虚词,十二、以,1.作介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奉宣室以何年?(在),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促织富。而吾以捕蛇独存。仆以口语遭此横祸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2.作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作师说以贻之,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樊哙侧其盾以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各各竦立以听。(促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啮人,无御之者。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戎众以无义。(公羊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4.固定结构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为】认为;把当作(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日以近矣,荆卿岂无意哉?,索引,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是表原因的介词。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介词位居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1、路幽昧以险远2、各各竦立以听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4、遂拔以击荆轲5、杀之以应陈涉6、属予作文以记之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修饰4、连词,表承接5、连词,表目的6、连词,表目的7、连词,表结果,以致8、连词,表原因9、动词,任用,牛刀小试,1、成以其小,劣之2、屠惧,投以骨3、将以衅钟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7、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8、贵以近知远9、日以尽矣,1、介词,因为2、介词,用、拿3、介词,用、拿、把4、介词,依据、按照5、介词,在6、介词,凭借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根据9、通“已”,已经,返回,(1)名词用法(2)动词用法(3)副词用法(4)介词用法,十三、因,1.作介词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表原因。因为,由于。,2.作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索引,(1)名词:原因。,无因而至前也。狱中上梁王,(2)动词:依靠。沿袭。,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周因于殷礼。论语为政,1、于今无会因2、蒙故业,因遗策3、相如因持璧却立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因击沛公于坐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2、动词:沿袭、施加3、副词:于是、就4、凭借5、趁着6、通过、经由7、由于,牛刀小试,(1)介词用法(2)复合虚词,(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在。向、跟、同。对、对于。到、自、从。给、由于。比。被。,十四、于,1.作介词“于”作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从、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可悔。游褒禅山记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良曰:“长于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方面。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对象,一般可译为“比”。,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对”“向”“与”“跟等,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返回,1、贫者语于富者曰2、乃设九宾礼于庭3、燕王欲结于君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5、君幸于赵王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7、业精于勤、荒于嬉8、苛政猛于虎也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1、对2、在3、与4、在方面5、被6、向7、因为8、比9、在,至,牛刀小试,返回,(1)介词用法(2)连词用法(3)句末语气词(4)复合虚词(1)动词用法,十五、与,1.作介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微斯人,吾谁与归?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的对象。译为:给,替,为。,2.作连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3.作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读y。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索引,4.作动词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庞暖易与耳。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加,参与,读y。,赞许,同意。,【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返回,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例句: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三国志邓艾传)可用下列方法辨别。一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句中“吾与汝”都作主语,是连词。句中姜维是主语,“与”介出“争险”的对象,“与”是介词,“与邓艾”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二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不能对调的则是介词。显然,句能对调,句不能。三看“与”前是否可以插入其他内容,能插入的则是介词,不能插入的则是连词,例如句可以改成“姜维(昨日)与邓艾争险”而句不能插入。,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与妻书)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吾今与汝无言矣!(与妻书)彼皆与我之所同。(逍遥游)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牛刀小试,以上各句中的“与”都是介词“与”前介宾短语“以此书”“与”前介词“及”“与”前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愿”“与”前有时间副词“今”“与”前有时间副词“皆”“与”前有否定副词“未”和能愿动词“得”“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与”前有疑问词“安”“与”前时间状语“秦时”“与”前省略主语“臣”,方法指导,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君王与沛公饮。(鸿门宴)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介词,“君王”是主,“沛公”是客。介词,“怀王”是主,“诸将”是客。介词,“余”是主,“四人”是客体。连词,“吾”与“子”合起来作全句的主语。连词,“水”与“月”合起来作“知”的宾语。连词,“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并列,作主语。连词,“吾”与“子”作“共适”的逻辑宾语。连词,“吾身”与“汝身”并列,作“福利”的定语。连词,“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并列,作“防”的宾语。连词,“志”与“力”并列,作“有”的宾语。,方法指导,1.作连词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承接。用于复句中表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于是”等。,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等。,十六、则,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表示两相对照的关系(表并列),常以“则则”格式出现,可译为“就”,或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巧则巧矣,未尽善也。(马钧传),表示转折关系。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反而”“却”;用于前一分句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时,译为“虽然”“倒是”。,2.作副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心之官则思。(孟子)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用在句中起强调或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便是”、“原来是”。,索引,1、欲速则不达2、入则孝,出则悌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4、此则寡人之过也5、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以从6、论语六则7、愿依彭咸之遗则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反而连词,表并列,就就连词,表假设,那么、就副词,表判断,是、就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名词,文字的条数名词,准则、法则连词,表并列,就就,牛刀小试,十七.者,(1)代词用法(2)助词用法(3)语气助词用法,(1)代词。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人、事、物)。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2)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不译。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