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_第1页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_第2页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_第3页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_第4页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德育本源 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笔者出示了一道辨析题:妈妈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为什么不对?课堂上只举起稀稀拉拉的几只手,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痛斥这样的言论不正确,大谈劳动光荣。可课后轮到该生做值日时,他劳动不认真,同学批评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扫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事后,笔者找他谈心,他说:“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是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就只有扫地,说不定还要下岗。”“那你为什么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学生诧异地看着我,回答道:“怎么可能?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这个小案例应当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辛勤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人格?为什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体现?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三种倾向: 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倾向 1.德育过于“理想化”。我们常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而回避假、丑、恶,致使学生带着一种理想化的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还会被“感染”。 2.德育过于“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的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的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3.德育过于“抽象化”。品德和社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内容多不为老师们所重视。教学时,多数教师照本宣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的假、大、空现象,导致了抽象、口号式教育的出现。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而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体现。 二、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 要想改变以上现象,让小学德育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就必须注意德育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毫不相干的,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要真正体现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德育目标和生活目标合二为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是“生活即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阐释,也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让德育教育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培养出一个个能够在未来社会里寻找自己幸福的学生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公民,我们就需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学生。因此,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具体的、能够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实现的德育目标。如在班级这个大环境下,就要让学生树立团队观念,树立集体意识;在家庭环境里,则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孩子们之间,要教育他们学会礼让,学会互助,等等。这些都是生活的需要,所以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标。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首先,教师要对品德与社会教材上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挖掘、再利用。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就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引领他们去感知、思考、内化。如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腾飞的祖国,恰逢xx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看、想。而对于教材里那些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的一些东西,教师就要学会灵活变通,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其次,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品德。笔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们在谈起他们日常生活里该做什么时,每一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谈论很多。可一到真正的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例如,学生们都知道,要把自己看成是班集体的主人,班级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但他们却能无视教室地面上散乱的纸屑。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多数教师的德育教育只是站在书本之中,直接告诉学生:“大家是班级的主人,我们应该爱护班级。”而学生们只是把这句话纳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只会说,却不去做。因此,教育要注重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来教育学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让学生们和父母一起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他们就知道父母的辛劳,从而激发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让学生通过视频等观看一下汶川地震的场面,他们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爱心这样,学生们从实际生活里体会到的就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深刻得多,也更能引发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最后,要抓住教育时机,让学生们感触社会,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成功,等等,这些社会事件都震撼着所有中 _心灵,也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者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进行时事报道,让学生知道他们生活着的祖国正经历着什么灾难,享受着什么荣光。由此,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这样的德育教育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杜威明确提出:“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一代能臣曾国藩也强调“慎独”,其实他的意思就是,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好品质。作为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品德的考场,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考察着一个人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观察在生活里表现好的同学,适时表扬、倡导,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其他的人;也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帮爸妈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