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版.doc_第1页
中学联盟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版.doc_第2页
中学联盟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版.doc_第3页
中学联盟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版.doc_第4页
中学联盟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这一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和历史时间的记忆。“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这场战争是发生在1839年后,根据所学这应该指的是鸦片战争,故选A;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空观念是高考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之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固定的,这一题主要考查时间信息的提取“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然后换算出来,再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考生需要注意,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所以都离不开时间。2.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材料中“仪态庄严”等信息可知,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正确,故选A项。考点:虎门销烟点评: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销毁了缴获的鸦片100多万斤,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其爱国精神也得到英国的认可。与此相关的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需要掌握。3.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B.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C.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D.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商品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适应,这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滞销,这引起了列强的不满,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过少的缘故,因此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强烈愿望。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无理要求,就是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武装侵略,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 英国军队B. 法国军队C. 英法联军D. 八国联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1861年”和“火烧圆明园”可知信中的“文明人”是指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故选C。5.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B. 太平天国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6. 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运动规模空前巨大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平均主义思想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A. B. C. .D. 【答案】C【解析】要注意“时代特点”的含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正是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除具备其他农民运动反封建的性质外,它还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新任务。从世界形势来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就符合了时代的新特点,故太平天国新的时代特点是。项无法体现新的时代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7.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B.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D. 是太平天国反帝革命纲领【答案】A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8. 资政新篇具有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 更鲜明的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B. 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C. 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 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纲领,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的是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AB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排除;D与事实不符。点睛: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9. “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句诗应写于下列哪次战争后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台湾岛已割日本”中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首先明确“台湾岛已割日本”是哪个条约的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是哪次战争的签订,从而得出答案。10.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设厂,这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故B正确。马关条约未涉及实施“以华治华”策略,故A排除。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不包括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故C排除。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过于片面,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11.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B. 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C. 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D. 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国就发现了钓鱼岛并且日本也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可知C说法错误,符合题干的要求。ABD三项均符合题意,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钓鱼岛问题12. 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革命党人策划发动B. 新军士兵积极参加C. 孙中山直接领导的D.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由革命党人策划,新军士兵积极参加,最终取得胜利,故ABD项正确,排除;武昌起义不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含义是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C.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D. 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答案】A【解析】材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启蒙运动中主权在民的具体应用,这是对主权在君从制度层面上进行的否定,其实质就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14.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是:A. 其发生有更深刻的社会根源B. 其指导思想更具有革命性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 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两者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错在“更具有革命性”;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15.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是指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 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精神C. 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D. 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材料中“彻底”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故B项正确;A说法错误,错在“完成”;C D两项正确表述了五四运动的特点,但不是其彻底性的表现。16.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A. 作者经历圆明园遭劫,是第一手史料B. 夷人毁坏圆明园过程中也有国人参与C. 圆明园最终毁于某些中国人趁火打劫D. 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可以看出外国人洗劫了圆明园后,国人乘机也进行了抢劫,故B项正确;AD项中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说法相反。17.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B. 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C.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D.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排除A项;清政府的抗议主要基于侵略军对官员的处理而非源自意识到主权丧失,且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清政府收回主权的意图,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看,侵略者肆意处置中国的官吏,说明中国独立主权已被外国侵略者控制,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故选C。18. “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群体中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秩序的安危。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知识分子包括士绅叛离和反对清王朝的一场政治运动。”下列事件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活力”没有起促进作用的是A. 义和团运动B. 戊戌变法C. 新文化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9.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的这课学习内容应该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北伐战争D. 新中国成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课堂笔记中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信息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在说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20.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 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 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 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约法不受世人欢迎,故表明其被毁有其必然因素,故D项正确;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故A项错误。这部法律颁布于革命后,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受到刺激两种情绪的碰撞的结果,这个结果孕育了一个新的中国,产生了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材料二曾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认为,对待中国有三种办法: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材料三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斯塔夫里阿诺斯分析的“原因”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赫德所说的办法在英国的侵华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对中英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另一个轨道”指的是什么?这次“扳道岔”有何进步作用?【答案】(1)不正确。理由: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并不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大的情绪的结果,而是列强的侵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面对入侵者的侵犯,中国人民必然为捍卫主权和利益而进行抗争。(2)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实施了两种办法,即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香港等地;通过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丑条约扶植满清政府,将清政府塑造为自己侵华的工具。影响:英国,在华攫取大量主权和领土、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开始走向近代化。(3)“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进步作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试题分析:(1)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再分析理由。(2)需将赫德的办法与近代英国侵华的史实相对应,然后得出结论,并分析影响。(3)实质上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