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学技术_第1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_第2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_第3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_第4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学曾被称为科学之母,中国是世界上地理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常把“天文”与“地理”并论,曾认为天文加地理是有关自然界的全部知识。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眩,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地理知识的萌芽远古至夏代半坡遗址的门多向南开,表明已有方向概念,或已了解方向与日照和风寒有关。地理知识的积累夏商至春秋战国中国的汉字在这个时期已基本成熟。地图知识相传中国在夏代或更早于夏代已有表示山川等内容的原始地图。地理专篇出现最有地理价值的是尚书禹贡(简称禹贡)和管子地员(简称地员)。,传统地理学的形成秦汉至南北朝,疆域地理志涌现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志,奠定了其基础,以后这类著作不断涌现。地图成就中国古代地图学是建立在平面制图的基础上的,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地图有出自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的兆域图.域外地理成果西汉王朝曾经多次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方志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始诏南阳,撰作风俗”,这是中国官修方志已知的最早记载,并出现了已知最早的志书南阳风俗传。,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隋唐至清初,地图成果唐代地图学家贾耽绘的海内华夷图,该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开创了以朱、墨两色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方志发展隋、唐时期图经替代了地记,成为志书的主要形式,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图经是唐代的沙州都督府图经和西州图经。沿革地理成就宋代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沿革地理专著。新地理学萌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顾炎武、孙兰和刘献廷。西方地理知识的传入在欧洲殖民扩张的背景下,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随之将先进的地理知识也传到了中国。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的利玛窦、比利时的南怀仁。,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天文学大事记,远古时期(-404BC):a.大载礼记夏小正相传记载了夏朝的历法,按月记载中星、斗柄指向、气候的变化。夏小正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历法。b.哈雷慧星在中国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鲁文公十四年(613BC)。由秦始皇七年(214BC)到公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一次不漏,惜并无人发现它是同一颗彗星。战国时期a.阴阳合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朔望月)之间的周期为十九年(加七个闰月)。b.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c.研究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有日、月蚀,新星爆炸的观测记录。秦汉时期(246BC-219AD):a.汉太初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较完备的历法。b.汉张衡浑天说(见于浑天仪图注)。,魏晋南北朝(220-477AD):a.祖冲之将岁差的影响引进大明历中。b.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导至二十四节气的安排由均匀发展到不均匀。唐代(618-904AD):张遂(一行和尚)制造天文观测仪器,发动全国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重测二十八宿及其它许多恒星的位置,据之以编制大衍历。宋代(960-1279AD):多次制造大型仪器浑仪、浑象、水运仪象(浑仪、浑象、定时器之总成)。元代(1297-1368AD):高峰期郭守敬简化复杂的观测浑器而制成简仪,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工作的第二次全面检校。明清两代(1368-1911AD):整理旧说,制作新式天文仪器,翻译介绍近代天文知识。,张遂(一行和尚)(683-727AD)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为僧,法名一行,唐玄宗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等工作,支持浑天说。制黄道游仪、水运浑仪等精巧天文仪器,以进行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所得之数据后用以编成大衍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1.历法的编篹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2.以代数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与西方的几何方法不同。3.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为宇宙(或称天地)的启源,又认为天地都在一层球壳上运行。4.以自己意识形态观念给星空分区和恒星命名.5.我国古采用365高漫P天分划,西方通用360骨P天制。6.我国古天文仪均以赤道坐标系统标定恒星位置,西方采黄道系统。7.我国古代全天恒星总数以陈卓的283官1464星为准,分属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天区。8.古历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9.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中国古代数学史,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数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秦汉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到唐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北宋时期中西方数学的融合明末清初,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古为今用,创新发展,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发展史,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两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隋唐时期:1.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