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看图题大总结PPT课件_第1页
地理看图题大总结PPT课件_第2页
地理看图题大总结PPT课件_第3页
地理看图题大总结PPT课件_第4页
地理看图题大总结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地理识图能力突破,高考地理识图能力大突破,-,2,一、考题比重,近五年各类图形题所占分值,-,3,-,4,二、高考对地理图像的考查要求,图像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图像信息包括:直接信息,也称为第一信息,即图形符号(参照图例说明)直接显示的信息,例如,河流流向、山脉分布等;间接信息,也称为第二信息,即对图中获取的直接信息,经过分析解译所得到的间接信息,-,5,目前,高考对图像知识的考查,有三种要求:1、一般性读图目视感知,获得直接信息。(1)读图要求:识别符号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现象。(2)读图步骤:一是先看图例注记:二是区分要素单项,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三是总览全图,先单项后综合,先左后右,最后加以整体记叙:该填写的填写,该计算的计算,该说明的说明,一一加以回答。2、分析解释图像目视分析,获取间接信息。(1)目视分析要求: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力共同参与活动。,-,6,(2)目视分析程序:第一步,凭视觉、感觉、知觉获取直接信息;第二步,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与直接信息相关的一些知识;第三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进行知识加工整理。(3)答题:按照题目要求,先答出图像中显示着哪些地理事项(直接信息),再答出分析解释后的结论,这就是获取的间接信息。3、动手画图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如:05年上海地理单科卷的补绘散点图;06年上海文综卷的绘制柱状图;07年海南地理单科卷的补绘洋流与等温线;09年山东文综卷的补绘等高线等等。,-,7,三、几种常考地理图像的复习方法,(一)、区域分布图的判读在各种分布图中最为普遍的是以政区图为基础的包括地形、河流、矿产、城市、铁路等要素的综合地图,其他还有气候类型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地理分布图的判读需要以下几个方面:,-,8,1、确定地理位置,初步提取有效信息首先,通过经纬度位置确定为何国家、地区。任何一个具体地理区域在地球上都有一个准确的经纬度数值与之对应,找准具体区域的经纬度数值是区域地理定位的最有效和最准确的方法。要掌握世界上主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区域,如赤道穿过的国家,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国家和地区,0经线穿过的大洲和国家,120E经线穿过的国家和地区等。还要对各主要地区的经纬区间进行建构,掌握这些经纬区间,便可准确判断地区位置。要学生有意识寻找经纬线的具体交叉点,经纬线和国界省界的交叉点准确定位。其次,用知名的国家、岛屿、湖泊、河流及地形等地理事物确定相对地理位置。即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知名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明确它的位置。如果没有给出地理事物的名字,可以用其轮廓、形状去判定,因为每个大洲、国家和我国省区轮廓都有其特殊性,注意观察、比较和总结。如梯形状的埃及、昂首雄鸡状的中国、跪俑状的陕西省、肥鹅状的的黑龙江省等。地理位置确定后就能方便地提取丰富的地理信息了。,-,9,2、熟悉并充分利用图例和注记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每一幅分布图中的地图信息包括区域图名;常用图例和注记以及典型图例的分布和走向,能准确利用图例和注记提取信息是读图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判读区域地图的关键。先期读懂图例,细心观察图例;再次是明确图例上的注记,提取有效信息,并落实在地图上,这对于进一步判断区域位置,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十分有效。3、整合信息,归位验证整合信息,就是对给定的图例、注记以及区域轮廓和经纬度数值等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归位验证就是把综合的信息再带到具体的区域,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回头看”,这样可确保准确无误。,-,10,各类型区域图考查要求,区域分布型图像题该题型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切入,侧重于中国与世界区域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对给定的区域地图进行解读、分析、判定的基础上,准确完成试题所要求的读、填、绘或析图内容。它着重考查学生对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的掌握情况。区域路径型图像题该类题型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不同区域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地图空间概念、心理地图的构建、图文转化以及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区域分析说明型图像题该类题型要求学生熟悉地理主干知识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并能将概念原理的含义在知识的运用中真正得到体现,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掌握程度之目的。但目前地理考试的形式不可能考查野外或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的判读、绘制分析,来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地理现象,提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评价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这类题的形式较多,一般包括剖面图、原理(成因)示意图、景观图、系统联系图和统计图等。,-,11,区域常考知识链接,1区域分布型的重点内容有:重要的地理界线(如洲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外流区与内流区、三级阶梯分界、气候及人口界线等等);重要区域的范围(如中西欧及北欧的主要国家、东亚的国家、西亚的非阿拉伯国家等);重要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的范围及其变化(如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东盟、上海经合组织等)。2区域路径型的重点内容有:移动路径(如台风移动路径、锋面移动路径、风向等);交通线路选择与设计(如海运、铁路线、旅游线等);物产运输路线(如世界石油、铁矿、煤炭、木材、小麦等的运输路线);人口迁移;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路线等(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工程等);科学考察路线等。3区域分析说明型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各类图表的绘制或判读:剖面图;气候资料统计图(降水、气温);各种比例图及统计曲线;区域差异比较图表(工业、农业等的分布)等。,-,12,(二)、地形图的判读(含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数量上的特性,形态上的特性,2、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详见等高线图),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学会识别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新月型沙丘、火山、梯田等。4、学会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详见等高线图),-,1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1、判读方法和步骤是:看清楚剖面线是沿什么方向作的;根据图上曲线弯折状况和高度表(即垂直比例尺高度)读出沿线地形特征和地势起伏情况;判读沿线地形特征或判断地形区2、绘制方法和步骤是:根据要求选剖面线,确定纵横坐标比例尺,画好坐标。寻找地图上剖面线与高线的交点,并逐一记录它们的高程和高差,将它们一一对应到剖面图的坐标上,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即完成剖面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曲线出现转势的时候,附近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形状,需要参考平面地形图的局部形状而定。,-,14,(三)、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值线图是常见的专题地图,一般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太阳高度角线图、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等震线图、等时线图等。近年来的试题又出现了几种等值线相结合的形式,如一图多用,更能考查能力。判读等值线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看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确定地理要素递变规律和方向。这一步最为关键,它会影响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判断。2、看等值线的弯曲形状变化,确定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3、看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和幅度大小。4、看等值线的闭合曲线,确定地理要素的局部高值或低值中心。,-,15,【等温线图】1、气温最高月与最低月的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等温线,如最高月20等温线、最低月0等温线等,2、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3、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海岸方向和地形的关系。4、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诸多因素相关。5、等温线的闭合。等温线成闭合曲线的地区,大多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暧热或寒冷中心。,-,16,【等压线图】1、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形式:2、风力大小及风向的判读。3、天气变化。气团天气图的判读气旋、反气旋天气图的判读锋面天气图的判读,-,17,【等高线图】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海拔在200米以下一般为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为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2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如图一中A处,凡外高内低的为洼地。3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据此回答35题。3.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则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A.aB.bC.cD.d,-,51,4.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b点的风向和ad虚线所示的天气状况可能为()A.北风晴朗干燥B.西风阴雨天气C.北风阴雨天气D.西风晴朗干燥5.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则图中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abcdB.dcbaC.dabcD.cbad解析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处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b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会形成北风,ad处等压线由数值大的弯向数值小的,为高压脊,故会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由题干中及a、b、c、d在图中的位置可判断风速的大小关系。答案3.D4.A5.A,-,52,-,53,解析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即等太阳高度线的含义:它是指太阳直射某地时,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太阳高度相同各点连成的平滑的曲线。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与回归线的交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是指由直射点沿0。经线向南北方向递减的太阳高度,而其它的则只能叫做太阳高度。1题中,由于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则0时区的区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按照“东边地方时刻比西边早”的原则,所以有“12时+8小时(指时区差)20时”,故答案是D。2题中,由于股票交易时间为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经过计算,西五区的纽约为7时,东九区的东京是21时,悉尼在东经150。附近,为东十区,此时为22时;东二区的法兰克福此时为14时,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D。3题中,由于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上,中时区区时为12时,安大略湖在西五区,此时为上午7时;白令海峡在西经170。附近,此时正值午夜时分;南半球的火地岛位于西经68。附近,为上午7时左右,不可能是太阳高照;尼罗河在东二区,此时为下午14时左右。按照题意,正确答案是A。参考答案1D2D3A,-,54,6.读某经线上某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_。(2)若在A、B两点分别插一旗杆,则从A到B点旗杆的影长的变化规律是_。(3)此时北京时间是_。(4)此时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区正值_季(“旱季”或“雨季”)。(5)请设计一种测量学校所在地(121。E31。N)正午太阳高度的简单易行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过程、计算公式并作示意图。测量过程:_。计算公式:_。绘示意图:,-,55,解析(1)因为该题目让我们回答的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故答案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于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故北半球此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2)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出A点为北极点。因为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回归线的度数”即23。26,利用公式有:2326,90。|23。26,|所以90。(即北极点)同时也可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0。因此,据题意,B点距太阳直射点近,旗杆影长较短;而A点较远,旗杆影长较长,所以从A点到B点的旗杆的影长的变化规律是影长变短。(3)因中时区区时是6月22日正午12时,则北京时间是6月22日20时。(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因此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此时正值旱季。(5)(见参考答案,从略)参考答案(1)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昼长夜短(2)影长变短(3)6月22日20点(4)旱(5)测量过程:在学校空地上竖立一竹竿,长度为H;测出北京时间11点56分时竹竿长的影子L,或测出朝正北的影子长度L。计算公式:tg=H/L或ctg=L/H(示意图略),-,56,图1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1回答第12题。图1120002020年,我国()A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少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C人口老龄化严重D人口大量外迁答案:1D2C,图1,-,57,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68题。6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A水稻田B弃耕地C园艺业用地D鱼塘7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A华北地区B长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香港郊区8从1961年至1992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A农产品市场萎缩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58,答案:6A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田在1961年比重最大,约为55%,到1981年变为0,其变化幅度最大。7D从1991年的农业用地分析,弃耕地面积最大,说明农业用地被城市用地所取代,园艺业用地比重最大,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水稻用地消失,可以排除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从果园比重来看,该地有一些丘陵,因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