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_第1页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 丹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 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 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二、体态特征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一个花鼓灯灯班子的组成必须要有玩灯人和锣鼓班子。原生形态的花鼓灯舞蹈都有角色扮演,男角俗称“鼓架子”,舞姿热情奔放、技艺高超;女角俗称“兰花”,又称“蜡花”“包头的”“花鼓娘子”,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花鼓灯的锣鼓是花鼓灯艺术中的灵魂,其恢弘的气势主宰并贯穿着整个花鼓灯艺术,花鼓灯的锣鼓不但可以给舞蹈伴奏,又可以单独表演,其锣鼓点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以广义上看,三道弯舞姿是世界上东方各国民族舞蹈最典型的姿态之一。”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舞姿也颇为丰富,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都是其典型舞姿。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三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有别于兰花的“三道弯”体态。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舞姿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这就是“三道弯”的典型特征。在花鼓灯的舞蹈中,如凤凰三点头、搭凉棚、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端针匾等这些亮相静止的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的。 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流动而欢畅的,同样,“三道弯”也随之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瞬间调整与转换中,如“风摆柳”之后接“凤凰三点头”又或者,在流动的单一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始终保持在舞姿里面,如“拔泥步”,就是双脚移动重心时,上身交替随着左右步伐而前后扭动,形成了连续性的“S”形曲线。其他诸如“登山步”之后接“手搭凉棚”“风摆柳”与“凤凰三点头”是花鼓灯舞蹈中常用的动作。在“风摆柳”中以“扭”为主要动律,上身的扭动带动右上臂横行摆动,使拿扇子的右手腕在律动下自然环绕。左手掐腰,平足部前进四个八拍。在锣鼓的伴奏下,最后一拍在风摆柳和凤凰三点头的的过渡中快速的“划步”,迅速的“刹住”脚,落在三点头的造型上,体现出“溜得起,刹得住”的舞蹈动作特点。“凤凰三点头”的呼吸属于非自然型,先提气,每次回头时迅速吐气、吸气。这个舞姿的节奏感很强,每一次的的吸气都是在空拍上。 “登山步”与“手搭凉棚”都是取材自生活劳动之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形成了优美的舞蹈语言。登山步的动律就是体现一个“梗”字,双膝用力的下压,后脚掌重重踩住地面,重心就在这连续不断的左右腿的交替中轮换。二个八拍快结束时,在末拍和休止拍之间,摆成“手搭凉棚”的“三道弯”造型。呼吸型也有自然型转为非自然型,随着后退的步伐,退右腿头部转向右方,退左腿头部转向左方,上身的扭动带动着头部的转动。“传神靠眼瞅”,在“手搭凉棚”的舞姿中,由于扇子半遮面,表情藏在扇子的下面,显得兰花很娇羞而俏美。 以上的舞姿都以扭、倾、拧的体态贯穿其间,在休止拍的瞬间以“三道弯”的体态出现,是安徽花鼓灯成为“这一个”的重要特征。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三道弯,作为高频典型舞畴而形成鲜明的舞蹈形态特异性,成为安徽花鼓灯舞蹈的独特的体态特征。兰花的舞姿丰富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S”形的体态中,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体身段,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三、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 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花场”花场又可分为“大花场”“小花场”。“花场”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激越、欢快。舞者有着醉酒般的冲动。在复杂、喧闹的锣鼓声中,舞者个观者情绪激昂、兴奋异常。“花场”在中国民间舞中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以这种形式所创作的几个舞蹈如欢腾的鼓乡大地土风均在全国上场舞大赛中获得较高名次,然而,“花场”所表现的“站肩”“老鹰展翅”“燕子拔泥”等几十种舞段、舞句都淹没在激昂的大情绪之中了。 花鼓灯传统舞蹈的另一类就是以“兰花”为主的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有时是“兰花”的独舞,有时配以“鼓架子”来衬托“兰花”。这一类舞蹈表现男女爱情的各种形式和爱情的各种情感,这类舞蹈的动作如“三回头”“燕子拔泥”“老鹰叼鸡”“柔碎步”主要表现女人渴望幸福的情绪,以情为主、以情带舞,随时可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有 很大的随意性。在这一类的舞蹈中涌现出了“小金莲”“小红鞋”“一条线”等,一大批知名的民间舞蹈家。概括来讲,传统的花鼓灯所表现的内容有三类:一、欢快喜悦、二、爱情、三、哀伤。 总之花鼓灯的各类动作和表演形式十分丰富。近年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民间舞开拓了自己的表现领域,题材更广泛。情感更浓烈,对花鼓灯舞蹈要认真继承、吸收,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在创新的特别是创作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时要仔细、谨慎挑选花鼓灯的舞句、舞段,按照作品结构的总思路大胆创新,力求做到“老材料”作出“新家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