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课 题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方法讨论、练习、启发教学手段课件、触控一体机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板书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讲授新课我国境内的人类师: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1)生活年代: 。(2)生活地点: 。(3)生活状况: 。(4)历史地位: 。生:默读第一模块。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北京人的发现师: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1)生活年代: 。(2)生活地点: 。(3)使用 。(4)靠 为生。生:独立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北京人的特征师: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题。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1) 。(2) 。(3)生活状况: 。1、 生:分组讨论。2、 生:汇报讨论结果。课堂小结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巩固练习师: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活动第1、2题。板 书 设 计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云南元谋人二、北京人的发现 1、发现地点 2、距今年代 3、发现过程三、北京人的特征 1、直立行走 2、制作石器 3、学会用火四、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对研究古代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 学 反 思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北京人的基本特征;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2、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缠着妈妈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小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吗?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那么人类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探究他们的生活。二、讲授新课学生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故事。(播放视频)创设情境1:(播放“人类进化的演示图”)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经科学考察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在这幅图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一)元谋人的生活师生共同学习元谋人生活情况。可惜由于考古资料的有限,我们对元谋人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远古人类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二)北京人的生活师生共同了解北京人生活时间、地点、环境等。师:北京人长什么样子呢?由于有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使我们终于能够揭开北京人神秘的面纱。创设情境2: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胸像”、“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像图”进行古今人类对比活动)这些说明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什么样的特征。这是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的不同点。同学们再对照北京人采摘果实的想像图,看看北京人和现代人在外貌特征上有何相似的地方?出示北京人劳动图。引导学生发现北京人主要从事的生产劳动、使用的劳动工具。创设情境3:多媒体显示: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以及周围地区有115种动物,它们之中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剑齿虎、豪猪等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得到结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为群居生活(多媒体显示一组火图片)学生分组讨论: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有什么进步意义?(过渡)当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三、课堂练习下面是小明想像并描述的“北京人的一天”,请找出与我们所学不符的地方。小明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北京人时代,看到北京人的生活。天刚刚亮,十几个男性北京人一起走出山洞,来到森林。小明躲在草丛里仔细打量着他们,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用骨头串起来的项链。他们有的手持木棍,有的拿着石块,石块被磨的非常锋利。这时一只野猪窜了出来,北京人拿着手中的工具追赶并包围了野猪,向野猪展开攻击,最后野猪筋疲力尽倒在地上与此同时,留在洞中的女性北京人来到了洞边山坡上采集野果当夕阳脉脉射入洞中的时候,北京人回来了,一个北京人拿了两块石头不断对砸,砸出的火星点燃了旁边的干草,大家坐在火堆旁,高兴的分享着今天的收获。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工具制造、用火情况、生活方式、观念和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比北京人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什么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劳动正是劳动促使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五、布置作业: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1、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二、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三、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四、作业布置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传说。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2、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点和难点】1、重点:炎帝黄帝对人类的贡献。2、难点: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3、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炎帝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讲授新课一、炎黄联盟出示问题: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二、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炎帝庙、轩辕故里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炎帝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三、尧、舜、禹的“禅让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课堂检测: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1、P16页的练一练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板书设计第3课 远古的传说一、 炎黄联盟二、 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三、 尧、舜、禹的“禅让课后反思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家天下”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三、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四、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非常 残暴(二)商汤灭夏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盘庚迁殷3、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三)武王伐纣1、周武王继位,得到吕尚、周公辅佐2、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1.分封制实行原因2.分封的对象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4.分封的效果5.西周的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6.东周的建立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五、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六、自我测验【板书设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二、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赵国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大国诸侯争霸的情况及其作用;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2、识读春秋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2、认识到战乱纷争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文公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历史影响【教学过程】预习展示出示幻灯片学生分组展示一、导入新课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生产大发展制度大变革的时代二、讲授新课(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生产力水平提高。2手工业发展: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几漆器制作3商业:出现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二)王室衰微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1、分封制怎样瓦解?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2、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3、周王室与诸侯关系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三)诸侯争霸.1.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师: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2.诸侯争霸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答案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板书设计】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生产力水平提高。2手工业发展: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几漆器制作3商业:出现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二、王室衰微1、分封制瓦解2、周王室势力大减三、诸侯争霸1. 诸侯争霸战争。2.争霸战争的影响教学反思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群雄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等基本史实。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感知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总趋势,辩证认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识图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三、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你知道什么是战国群雄?战国群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2.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学生回答3你知道哪些著名战役?学生回答4.战争中先后崛起的国家?学生回答: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师:特别是秦国对东方六国威胁最大。为什么秦国会最强大?因为秦国改革最成功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三、都江堰1.修筑者?地区?学生回答2.组成?学生回答3.作用?学生回答通过学习都江堰工程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一)战国群雄1.你知道什么是战国群雄?战国群雄是怎样形成的?2.战国时期战争特点?3你知道哪些著名战役? 4.战争中先后崛起的国家二、商鞅变法:1、背景 2、时间和人物 3、变法的内容 4、变法意义三、都江堰1.修筑者地区2.组成3.作用五.课后反思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老子辩证法思想2、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二、过程与方法1、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2、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3、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2、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你看过吗?你知道神通广大的太上老君原形是谁?二、讲授新课(一)思想家老子:(板书)1、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2、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二)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1、思想:(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3、文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三)百家争鸣:(板书)(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三、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四、作业布置: 课本57页填表题【板书设计】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2、对教育的贡献:3、他编订了春秋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三、诸子百家:注意治国和对待战争的不同点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焚书坑儒”。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新课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导入新课:提问“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出示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然后说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称雄,不断兼并,这种状态直到秦灭六国,才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那么,战国七雄中为什么是秦灭了东方六国呢?启发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意义后,教师指出,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四、“秦灭六国”的内容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秦灭六国的过程,另一是秦灭六国的意义。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首先要指明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其次,要讲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东方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进攻了。最后,要讲明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秦灭六国”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具体过程不可能详细讲,但要交待清楚灭六国的先后次序。可以利用导入新课时已经填上了战国七雄名字的板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去一国的名字,直至六国都已擦去,图上只剩下了“秦”一个国名。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代。要告诉学生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年,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教师可以把板图上原来的“秦”国名擦掉,改用红笔在板图中央写上一个大的“秦”字,旁边注上“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有的时期呈现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目与前面“秦灭六国”之间可以这样衔接: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讲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看秦始皇像及其小字,并要求学生记忆掌握。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代替,大大地减弱了地方对中央的独立性。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教师要提醒学生,嬴政在称皇帝以前的身分是“秦王”,在统一六国、称皇帝以后应改称“秦始皇”。插图秦始皇应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六、“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要说明这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的重大措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模型或实物,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关于“焚书坑儒”的教学,可先由教师说明焚书坑儒是焚书和坑儒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在学生通过听讲或阅读课文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教师提问:“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小结:秦始皇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用的手段极其粗暴野蛮以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应予以批判。七、“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一目,要注意区分少数民族匈奴和越族,前者在秦疆域以外,当时已是一个强大的政权,到秦汉之际,匈奴与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越族则在秦派兵进入以后,已是秦疆域以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讲匈奴时,指导学生看彩图匈奴鹰形金冠饰,以加深对匈奴人的印象,但不作要求。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以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秦朝疆域的四至,除了引导学生看书,看地图(要求记忆掌握),还可画一简单的示意图,以帮助记忆。关于灵渠的开凿,要求学生掌握它在交通上的重要性。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如果时间允许,也可适当补充资料说明开凿灵渠的高超艺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八、最后,可以结合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文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以及课前提示作小结,充分肯定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充分肯定秦统一局面的深远影响。指出: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在历史上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课本上的秦始皇画像是根据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图绘制的,它画出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手指前方的威严而又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冕旒(i。冕是古代帝王所戴的礼帽,旒是礼帽前后垂挂的玉串),身穿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分。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颂扬秦始皇的诗句,正好是对这幅画像的生动写照,诗句不作要求。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三、过程和方法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2、刑法残酷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3、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二)陈胜、吴广起义 1、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2、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三)楚汉之争:刘邦能以弱胜强的原因?(学生讨论)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布置作业: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 【板书设计】第10课秦灭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徭役沉重2、赋税沉重3、刑罚严酷4、秦二世更加残暴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2起义经过3、起义影响三、楚汉之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学习重点】“文景之治”【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方法指导三: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本课内容“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带头节俭把事办, “以德化民”民心安。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1)休养生息;(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3)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轻徭薄赋。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1)休养生息;(2)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3)文景之治。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1)成由俭、败由奢;(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提升】1简述“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措施。2“勤俭治国”“以德化民”对现今治国的启迪。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 本节课的收获:查漏补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独立账户合同范本
- 202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乡卫生院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急诊护理学常见急救操作技能考试答案及解析
- 委托进口合同6篇
- 2025河北衡水市恒丰小学招聘教师若干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苏宿迁泗阳县交通运输局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4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济南市中区辖区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作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药学药物知识与合理用药测试答案及解析
- 采购合同补充协议法律范本及应用
- 华晨宝马大东厂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环评报告
- 青海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医学和法学就业率最高
- 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三版)
- 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西门子低压电器快速选型手册
- 养羊与羊病防治技术课件
-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时 地球的结构》教学课件
- Q∕SY 05129-2017 输油气站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配置管理规范
- 企业微信私域流量运营方案
-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第二学期全套电子教案(含教学进度计划)(配套教材:高教版中职统编)云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