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语文作业_第1页
2011年11月25日语文作业_第2页
2011年11月25日语文作业_第3页
2011年11月25日语文作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巢穴(xu)颠簸(b) 畸形(j )茅塞顿开(s)B.翘首(qio)细菌(jn)剔透(t )牵强附会(qin)C.星宿(xi)逮住(di)氛围(fn)忍俊不禁(jn)D.提防(d)呜咽(yn)绯红(fi)万籁俱寂(li)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品味品行解说:两个“品”字意思相同,都是“辨别好坏”的意思。B. 见异思迁异想天开解说:两个“异”字意思不同,“见异思迁”的“异”是“别的、另外的”的意思;“异想天开”的“异”是“奇异、奇特”的意思。C.触景生情春和景明解说:两个“景”字意思相同,都是“景物”的意思。D.修长修葺解说:两个“修”字意思不同,“修长”的“修”是“修饰”的意思;“修葺”的“修”是“兴建”的意思。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市政府以的决心,强制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根本上提高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环境质量。由于铁路部门售票机制存在着弊端,每年的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问题,正所谓。只有在提高铁路运力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售票机制,才有可能彻底地解决购票难的问题。A. 句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句填“滴水穿石”B. 句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 句填“破釜沉舟”句填“滴水穿石”D. 句填“破釜沉舟”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曹操所写的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B. 读孟尝君传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C.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具体描绘了祥子“挣命”的场面。D. 法国都德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5下面语段横线处所填写的语句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精炼、优雅、丰盈。谁又能说这些纸上伤感或愉悦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呢?的确,在汉语的世界里,我们总能寻找到情感的栖息地: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无尽的感叹;一朵飞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明媚春景,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每一种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如果你的记忆里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AB. C. D. (二)阅读公道杯为何“公道”,完成第1719题。(共7分)公道杯是古代的一种特制酒杯。明洪武年间,御窑厂成功烧制了“九龙杯”进贡给皇帝朱元璋。在宴会上,朱元璋想让自己的宠臣多喝点酒,特命人给他们的“九龙杯”中斟满酒,而将几个总是直言进谏大臣的酒斟得浅浅的。不料,满杯中的酒流失殆尽,而不满杯中的酒却点滴未漏。原来,此杯甚为公道,只可浅平,不可过满。皇帝为谨记从此杯的“公道”所得的启发,便把“九龙杯”改名为“九龙公道杯”。历史上也把它称作“戒盈杯”、“平心杯”。“公道杯”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公道杯为什么公道呢?其玄妙就在杯内它巧妙地运用了虹吸原理。虹吸原理是指密闭在弯管中的液体,在弯管两侧端口压强不同时,就向着压强较小的一侧流动。以用橡胶管给鱼缸换水为例:拿一根较长的橡胶管,将管的一端插入水中,在另一端吸气,由于吸气端气压减小,水会进入到橡胶管中。当水充满橡胶管时,堵住吸气端,然后将吸气端下垂到鱼缸底端以下,放开吸气端,由于伸入鱼缸中的一端水位高,压强大,水会由压强大的一边流向压强小的一边,鱼缸中的水就会自动流出了。公道杯为什么不能装满酒呢?原来,公道杯内部立着一个龙形的装饰物。装饰物中空,里面藏着一根倒U形的虹吸管。虹吸管右端比左端稍高,与杯中酒连通,左端穿过杯底与杯外大气连通。当杯中酒低于虹吸管顶部时,杯中酒还没有充满虹吸管,虹吸管内的酒只能停留在倒U形的右端,酒不能从杯底排出;若酒等于或超过虹吸管顶部,虹吸管内充满了酒,并且右端偏高、压强大,此时,酒从虹吸管左端的杯底排出,直至杯内酒与虹吸管右端管口平齐为止。公道杯装酒极限高度只能与虹吸管管顶齐平。过少,公道杯不能排酒;过多,酒会泄漏殆尽。若公道杯开始排酒时即停止倒酒,那么,公道杯每次装酒量是一致的,所以很是公道。其实,中国人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东汉张衡发明的天文计时仪器漏水转浑天仪中就运用了虹吸管类器件引水;四川人在北宋就开始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竹笕”来输送盐卤;人们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进行灭火。虹吸原理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也比比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瑞典的几位科学家甚至把虹吸原理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在管道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7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朱元璋大宴群臣的故事?(2分)答:18文章第段说明“公道杯为什么不能装满酒”时,首先说明公道杯,然后说明公道杯。(2分)19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第段的相关知识,具体解释“渴乌”能够取水的原因。(3分)链接材料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能隔山取水的“渴乌”。渴乌是将竹筒的大端与小端互相插接在一起,形成一道用竹筒连接起来经过起伏山丘的过山管道。在竹筒的接口处,用麻布浸漆加以封裹,以防漏水、漏气。管道的汲水口一端的地势要高出出水口一端。需要引水的时候,在出水口处将树枝干草点燃,气压减少,水进入“渴乌”。水充满“渴乌”后,尽管已经停止燃烧树枝干草,水还是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答: (三)阅读能者与多劳,完成第2022题。(共7分)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也常听到“能者多劳”这句话。“能者”由于能办事、会干事,工作质量好、效率高,领导用起来顺手,同事也经常找他帮忙,这样一来,“能者”自然就比一般人要“多劳”些。其实,“能者”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平时的“多劳”。劳动是人类最好的启蒙老师之一,人们所掌握的很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都源于劳动。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有位官员问子贡:“孔夫子为什么这么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回答:“那当然,老师是天生的圣人。”这段对话传到孔子那里后,他纠正道:“我小时候出身贫贱,什么事情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所以懂得了世间的人情事理。”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艰苦的劳作为圣人拥有丰厚的学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实践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沃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躬身实践、经常“多劳”,我们才能更多地获得经受考验的机会,更多地拥有展示才干的舞台。这也是对多干活、多出力、多流汗的潜在回报。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年少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只能在剧院做马夫、杂役一类的粗重工作。但他在工作之余观察、模仿演员的表演,也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参与舞台演出的机会,还开始尝试编写剧本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创作出了哈姆雷特麦克白等一系列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实践是提高能力素质的必要条件。有时候,“多劳”也未必能成为“能者”。一方面,“劳者”的消极心态使其止步不前。这些人对一些繁重工作事务,第一反应是推脱逃避,习惯性地拈轻怕重,即使承担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抱着这样的心态,再好的锻炼、成功的机遇都会滑过。另一方面,有些人担起了繁难工作,却是“有手无心”,循规蹈矩,只求完成任务,干事不开动脑筋,不爱钻研琢磨,不去想有没有更巧妙的解决办法和途径。这样即使再“多劳”能力也不会提高。不甘于平庸无能,就需要甘愿“多劳”,乐于“多劳”。要想不断增长才干、成长进步,就应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20.文章第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2分)答:21. 请在文章第段画横线处写一句话以建立论据和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3分)答:22. 阅读文章第段,说说“多劳”者如何才能成为“能者”? (2分)答: 一、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1. A 2. B 3. D 4. D 5. C (二)(共7分)17. 生动形象地写出公道杯甚为公道的现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下文对公道杯公道的原因详细说明。(共2分,每个要点1分)18公道杯的内部构造 公道杯中虹吸原理的应用 (共2分,每空1分)19渴乌由竹筒相接并封裹,形成了密闭的倒U形管道;在出水口燃烧草木,出水口气压减少,“渴乌”两端存在着压差,水就会被压入“渴乌”;等水充满“渴乌”后,水从地势高、压强大的汲水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