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讲稿目录,绪论.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文选解读,绪论,1.汉语概说2.汉语分类3.古代汉语分类4.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5.学习古代汉语的内容,1.汉语概说,尚书舜典:“蛮夷猾夏。”说文:“夏,中国人也。”广雅释诂三:“猾,乱也。”,2.汉语分类,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五四以后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古代汉語: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古代汉语的历史:“古代汉语至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王力汉语史稿),3.古代汉语分类,从时间的角度:上古古代汉语、中古古代汉语、近古古代汉语、从使用的角度:古代汉语口语与古代汉语书面语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文与古白话,文言文与古白话,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所写的作品。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4.学习古代汉语意义,1.了解传统文化2.帮助理解现代汉语3.欣賞古代文学作品,1.了解传统文化,“社”“葬”“鬼”,“社”,说文示部:社,地主也。玉篇示部:社,土地神主也。,“葬”,说文茻部:“葬,藏也,从死在茻中。”易经:“古之葬者,厚之以薪,不封不树,葬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鬼”,说文鬼部: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说文鬼部:醜,可恶也。从鬼,酉聲。说文鬼部:畏,可恶也,从鬼頭,可畏也。玉篇口部:喂,恐也。,甲骨文金文,2.帮助理解现代汉语,学而不厌久假不归不刊之论赴汤蹈火七月流火不足为训,搣,晏子春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灭葭而席。”玉篇手部:“搣,拔除也。”廣韻:“搣,手拔也。”,燖,水经注涢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其热可以燖鸡。”龙龛手鉴火部:“燖,以汤沃毛令脱。”,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诗文韵律鉴赏诗文内容,欣赏诗文韵律,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子衿)佩思來,鉴赏诗文内容,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5.学习古代汉语的內容,文字、词汇、语法、语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词汇是词的总汇,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练习,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文字,1.六书与汉字形体2.形声字结构与汉字部首3.汉字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六书与汉字形体,汉字概说六书汉字构造,1.汉字概说,时间性质创造者,时间,早:如果把新石器时代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晚: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时间,性质,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汉字:形兼音义的意音文字。,文字,“文”,说文文部:“错画也,象交文。”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晋范甯注:“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字”,说文宀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山海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创造者,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吕氏春秋审分览)苍颉初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说文解字)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春秋元命苞),2.六书,六书概念四体二用,六书概念,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文字学大师。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四体二用,清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练习,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名称一般采用的,而次序则采用的。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是,。就文字体系而言,汉字属于文字。名词:四体二用,3.汉字形体构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犬部:“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玉篇犬部:“狗,家畜,以吠守。”玉篇豕部:“豕,猪之总名。”,说文: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论衡:吕后出,见苍犬,噬其左腋,遂病腋伤。,说文刃部: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说文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安民。(左传)广韵止部:“止,足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杲、杳说文木部:“杳,冥也。从日,在木下。”玉篇木部:“杲,日出也。”,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忘娶婚腰,取(甲骨文)要(小篆),练习,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A校信原B戒及炎C友武叔D上过本,练习,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十指步鼎鱼视帛羊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莫手,答案,象形:鼎鱼羊网手指事:十下末寸甘会意:步至牧舂莫形声:指视帛载防,形声字结构与汉字部首,1.形声字结构2.汉字部首,1.形声字结构,基本构件结构类型声旁作用,1.基本构件,由意符、声符组合。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结构类型,1.基本结构2.特殊结构,2.特殊结构,勝:从力,朕声。裁:从衣,烖声。徒:从辵,土声。寶:从宀、从贝、从玉,缶声。,练习,施颖雖佞,说文:施,旗貌。也声说文禾部: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说文虫部: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说文女部:佞,巧言也。从女,仁声,声旁作用,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部分声旁表示该字的意义。,胀、帐、张、涨河、阿、诃、柯、哥淺、賤、盞梦溪笔谈:“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凡字类左,其义在右。”,2.汉字部首,部首:具有汉字归类作用的偏旁。许慎:最早提出者说文:540部,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说文斤部:所,伐木声。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说文弓部:“發,射發也。从弓x声”,练习,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A.裁B.疆C.榖D.窥,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1.形体演变2.异体字3.繁简字4.古今字,1.形体演变,形体概念演变规律演变途径,形体概念,汉字的形体,指汉字的书写外形。,演变规律,象形表意抽象繁复简明,演变途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甲骨文,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占卜。刻写时间:殷商、西周发现时间:1899年,占卜,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说文兆部:“兆,灼龟也,象形。”,金文,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用于记功,也叫钟鼎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西周是其全盛期,延续至战国。,篆书,篆书:大篆,小篆大篆:秦统一前秦使用的文字。小篆:秦统一后秦推行的、在大篆基础上进行省改的文字。,隶书,起源于秦代,汉代通用的文字。秦代的隶书,称为古隶。汉代的隶书,称为今隶。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2.异体字,概念类型评价,概念,字形不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互相替代,类型,造字方式不同形符的不同声符的不同形、声符不同组合位置不同,造字不同,泪涙岩巌岳嶽嵩崧,形符的不同,詠咏歎嘆睹覩驱敺雞鶏雁鴈唇脣暖煖,声符的不同,線綫煙烟蚓螾,形、声符不同,剩:賸訴:愬村:邨迹:蹟,组合位置不同,裏:裡慚:慙鞍:鞌群:羣峰:峯,3.繁简字,概念途径态度,概念,繁体字:解放之前通行的繁复字体。简体字:解放后经简化而通行的简明字体。,简化途径,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体字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采用同音代替采用楷化草书,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亂、體、寶|乱、体、宝,采用群众创造的简体字,隊、擊、講队、击、讲,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云、气、网雲、氣、網,采用同音代替,丑(丑、醜)里(里、裏)谷(谷、糓)余(余、餘)几(几、幾)发(發、髮),采用楷化草书,書、樂、為书、乐、为,练习,理發店影後刘晓庆人纔招聘幼皃院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4.古今字,对前代数词或数义公用的通用字与后代为了区别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称。辟避田畋责债莫暮,练习,“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与引申义,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雍也,1.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单音节词与词组,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素锦绸杠。(尔雅释天)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招魂)吾侪偷食,朝不谋夕。(左传昭公元年),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词义范围的差异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轻重的差异,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今义一部分。菜睡响,菜,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汉书元帝纪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也。”小尔雅艹部:“菜,谓之蔬。”,睡,说文目部:睡,坐寐也。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一),响,玉篇音部:“响,应声也。”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今与王言如响,国若之何。(左传昭公十二年),词义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宮瓦禽虫,宮,说文宀部:“宫,室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者为宫。”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周易)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瓦,说文瓦部:“瓦,土器已烧之总名。”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诗经小雅斯干),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凡用禽献,春行羔豚。(周礼天官亨人)说文:“禽,走兽之总名。”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虫,大虫长虫介虫鳞虫裸虫唐孔颖达:“虫,鸟兽总名。”,词义转移,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荤暂汤涕,荤,说文艹部:“荤,臭菜也。”唐杨倞:“荤,辛菜也。”瓜瓠荤菜,百果俱矣。(管子立政)洒家不忌讳荤酒,牛肉、狗肉但有便吃。(水浒传),默,犬暂逐人也。(说文犬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说文穴部)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浴兰汤兮沐芳。(九歌云中君),练习,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九章哀郢)齐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感情色彩的差异,由褒义或中性变为贬义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由褒义或中性变为贬义,复辟走狗谤,复辟,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说文:“辟,法也。”,走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史记淮阴侯列传)诸葛谨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谤,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锻炼祥,锻炼,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祥,段玉裁:“祥,统言之则灾亦谓之祥。”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八年),词义轻重的差异,古义轻,今义重古义重,今义轻,古义轻,今义重,诛恨,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恨,未尝不痛恨桓灵也。(出师表)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杨倞:“恨,悔也。”,古义重,今义轻,感激怨,怨,缪公之怨此三人如骨髓(史记秦本纪)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列传),练习,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B夸父与日逐走。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原始义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原始义,原始义:词最早的意义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意义。,本义不等于原始义本义等于原始义,本义不等于原始义,我自其,自,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其,说文箕部:“其,籀文箕。”说文竹部:“箕,簸也,從竹,其象形。”,本义等于原始义,探求词本义:1.分析字形2.用文字材料证明例:“習”,说文:“数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本义等于原始义,斤戒、刃、适臣望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楚辞离骚)越王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吴越春秋),本义与引申义,引申途径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引申途径,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途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直接引申,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黑齿雕题,大吴之国也。战国策赵策说文页部:“题,额也。”城(城墙)城市题(额头)题目,间接引申,由本义引申再引申的意义朝、任、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任(抱)行李任务任用,网、踵、特网(捕鱼)网罗(广泛搜求)踵(脚跟)继承特(公牛)男性配偶杰出人才,练习,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小雅大田有一人秉剑而前。管子轻重君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汉书霍光传秉(持禾)持他物主持,练习,下列句中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君子引而不发。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C五色令人目盲。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思考,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语法,.活用.词序.虚词,一.词类兼用及活用二.词类活用类别三.名词作状语四.活用的条件,词类兼用及活用,词类兼用词类活用,词类兼用,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汉书郦食其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衣弊履穿,贫也。(庄子山木),结论,兼用:一个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类属性。这种特点是长期的,经常的,而且较为固定。,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铁了心吃软怕硬,二.词类活用类别,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4.名词作状语,1.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及物动词,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形容词使动用法,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练习,完璧归赵兵不血刃降龙伏虎,练习,持久清新口气。(纳爱斯牙膏)溶栓胶囊,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溶栓胶囊广告)你好焦人哦!(四川方言),练习,名词解释: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2.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汉书食货志第四上)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名词意动用法,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练习,不耻下问是古非今幕天席地草菅人命,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4.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表示工具表示态度表示比喻,表示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夫山居而谷汲者,娄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蠧),表示工具,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柳宗元黔之驴)(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表示态度,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表示比喻,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练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练习,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A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B豕人立而啼。C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D其一犬坐于前。,练习,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太祖累书呼。C天下云集而响应。D秦稍蚕食魏。,练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中的词类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如动词B使动用法C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练习,说说句子活用的类型: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词序,词序概述古代汉语倒装数量表示法,词序概述,词序也叫“语序”,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雍也),古代汉语倒装,1.定语后置2.谓语前置3.宾语前置,1.定语后置,求人可以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2.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3.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敢问谓何也?(左传隐公元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介宾前置,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何如、如何,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一)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何、奈何,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三),若何、奈何,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练习,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否定副词:不、未、毋等否定代词:莫宾语必须是代词,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虽使五尺之童,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否定句中的例外,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练习,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它的作用是强调宾语,是一种修辞手段。,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惟(唯)是(之),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图。(左传成公十三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其+(代词)+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现代用例,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民是从唯马首是瞻,练习,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为了强调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练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论语为政)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总结,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最严格)语法规定否定代词宾语前置(较严格)宾语用代词复指加强语气无标志宾语前置,练习,孔子曰:“何陋之有?”(论语雍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曰:“奚冠?”曰:“冠素。”(孟子许行)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练习,说说下列句子宾语前置的条件:王见之曰:“牛何之?”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动作数量表示法,数+动(一般方法)动+数(强调方法)用动量(较少用法),数+动,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动+数,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用动量词,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练习,陆地牧马二百蹄千足羊,泽中千足彘。(史记货殖列传)江草秋穷似秋羊,十角吴牛放江岸。(陆龟蒙放牛歌)资以牛六十蹄角,令归治田。(元吴澄仁寿堂记)广陵市中,家童数百指。(元陆文圭巽溪翁墓志铭),虚词,1.介词2.连词3.代词4.副词,介词,1.语法功能2.历史概貌3.主要介词,1.语法功能,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2.历史概貌,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介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3.主要介词,1.于、於、乎2.以,1.于、於、乎,“于”与“於”上古不同音,本义也不同。作为介词,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上。“于”作为介词,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介词“於”,在西周金文中才出现。“乎”上古音与“于”接近,用法也与之接近。,语法特征,1.表示处所2.表示时间3.涉及物件4.表示比较5.表示被动,1.表示处所,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示时间,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诸葛谨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有志乎古者稀矣。(韩愈答李翊书),3.介绍涉及的对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尧让天下於許由。(庄子逍遥游)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4.表示比较,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赵策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4.表示被动,内困於父母,外困於诸侯,是重困也。(国语晋语二)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以,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以牙还牙、以德报怨,甲骨文作“”象耕作的农具(耒耜)。玉篇人部:“以,用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语法功能,1.引进工具、方式2.表示资格、身份3.表示原因4.表示时间,1.引进工具、方式,蛇出于其下,(逢丑父)以肱击之。(左传成公二年)(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2.表示资格、身份或地位,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表示原因,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表示时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练习,子于是时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公子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王立於沼上,顾鸿口麋鹿。(孟子梁惠王上)名垂乎后世。(荀子王霸),复习,介词“于”、“以”有哪几种用法?举例说明。,连词,1.语法功能2.历史概貌3.主要连词,1.语法功能,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2.历史概貌,上古时期,开始形成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3.主要连词,1.而2.虽3.然4.然则5.虽然,1.而,(一)用于联合结构(二)用于偏正结构(三)用于主谓结构,(一)用于联合结构,(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1)并列关系,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左传文公十六年),(2)承接关系,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海经北山经),(3)转折关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二)用于偏正结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四)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二)用于偏正结构,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曰:吴曰:揖之,史云胥之,当是。念孙案:吴说是也。集解曰:胥犹须也。御览引此作盛气而须之。王氏言胥与揖之右半隶书形近故致误,后人又加手旁而讹为揖。,(三)用于主谓结构,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2.虽,1.表示让步2.表示假设,1.表示让步,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四)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表示假设,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3.然,(1)作连词(2)作代词,(1)作连词,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2)作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史记晋世家),4.然则,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灵曰:“将军欲杀纪灵耶?”布曰:“非也。”灵曰:“莫非杀大耳儿乎?”布曰:“亦非也。”灵曰:“然则为何?”(三国演义),5.虽然,(1)表转折关系(2)表假设关系,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粱惠王上)(重耳)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课堂练习,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吕氏春秋举难)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焉。(岳阳楼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代词,代词概述代词分类,1.代词概述,代词就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代词,可以避免语言中的重复和拖沓现象。,2.代词分类,一.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四.无定代词五.辅助性代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2.第二人称代词3.第三人称代词,一、人称代词,主要成员:吾、我、余、予,1.第一人称代词,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齐物论)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成员:女(汝)、尔、若、而、乃,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游雅)尝众辱奇,或尔汝之。(北史陈奇传),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来,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之”本是指示代词。,“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滕文公下),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2.远指代词,1.近指代词,主要成员:此、是、斯、兹,1.近指代词,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论语子罕),2.远指代词,主要成员:彼、夫,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论语阳货)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二年),三、疑问代词,1.指人疑问代词2.指物疑问代词3.指处所疑问代词,1.指人疑问代词,主要成员:谁、孰,1.指人疑问代词,“孰”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意思是“哪一个更”。(雍)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左传桓公十五年)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孟子尽心上),“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其比较的意味更重,可译为“与相比,哪个更。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史记项羽本纪),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2.指物疑问代词,主要成员:何、胡、曷、奚,2.指物疑问代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荀子天论)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3.指处所疑问代词,主要成员:安、恶、焉,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四、无定代词,1.或2.莫,1.或,“或”,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2.莫,“莫”为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五、辅助性代词,“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它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所以,1.表凭借2.表原因,1.表凭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表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练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是可忍,孰不忍。(论语八佾),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吕氏春秋不屈)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副词,副词概述副词分类,1.副词概述,副词是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的词。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2.副词分类,1.程度副词2.范围副词3.时间副词4.情态副词5.否定副词6.表敬副词,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的各种程度。现汉:最、极、很;稍、有点、略微古汉:少、颇,少,说文小部:少,不多也。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大愿也。(战国策秦策三),稍,说文禾部:稍,出物有渐也。段玉裁: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昔庆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左传昭公十年)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颇,说文页部:颇,头偏也。现汉:程度副词,程度高(很)程度高(很、甚)古汉:程度副词程度低(稍微)广雅释诂三:颇,少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武松也颇识几个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练习,余虽不合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诗序)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三国志魏志曹仁传),2.范围副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范围现汉:才、只、都、总古汉:纔、但、直、仅,但,现汉:转折连词古汉:范围副词(只)正字通:但,语辞。犹言特,第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直,杨树达词诠卷五:直,表态副词,为但、仅之义,与今语不过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仅,极言其少。但唐代诗文里,还可极言其多。有“几乎”、“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练习,自兴兵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传)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饥。(后汉书崔骃传),3.时间副词,现汉:已经、马上、曾经、刚刚古汉:曾,曾,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情态副词,可译为“竟然”,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频率副词,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动作次数古汉:复(再)、仍,再,现汉:为副词,表示“有一次”古汉:为数词,表示“两次”、“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列传),仍,现汉:表示继续原状,相当于“依然”古汉:表示多次重复,可译为“频繁”晋仍无道而鲜冑,其将失之矣。(国语晋语)注:仍,数也。鲜,寡也。冑,后也。玉篇肉部:“胄,裔也。”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4.情态副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古汉:且、盖,5、否定副词,主要成员:不、弗、勿、毋、末、非,6.表敬副词,用来表示对人的尊重。尊人副词:表示对他人尊重。自谦副词:表示谦虚,尊人副词,表示对他人尊重。主要成员:请、幸、谨,请,古汉:通常表示希望对方允许自己作某事。城不如,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列传)不当,请伏斧持之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吴、楚时,非(韩非)年十五,有才气,上书自请击吴。(汉书景帝十三王传),自谦副词,表示谦虚主要成员:窃、忝、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尔雅释言:“忝,辱也。”邢昺疏:“忝,谓耻辱。”正字通犬部:“猥,凡自称猥者,卑辞也。”,训诂,1.训诂简说2.训诂功用3.训诂发展概况4.训诂体例5.校勘6.训诂术语,1.训诂,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说文言部:诂,训诂言也。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清马瑞辰:盖诂训,亦曰训诂。周大璞训诂学初稿: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2.训诂功用,1.读懂古书2.丰富知识3.拓展视野,1.读懂古书,要想顺利读懂古书,要参考注解。已作出新注的古书是少数,绝大多数古书还是需要旧注。,礼记内则:“鱼去乙,鳖去丑。”东汉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丑,谓鳖窍也”,2.丰富知识,不少旧注除解释词语,还详尽介绍该名物的由来及发展,内容广泛。,汉书武帝纪:“南越献驯象,能言鸟”。颜师古注:“即鹦鹉也,今陇西及南海并有之。交州以南诸国尽有之。白及五色者,其性尤惠解,盖谓此也。隋开皇十八年,林郁国献白鹦鹉,时以为异,是岁贡士咸试赋之。”,3.发展概况,1.萌芽与初步发展(先秦)2.兴盛(两汉)3.深入发展(魏晋至五代)4.中落(宋元明)5.复兴(清),1.萌芽与初步发展,萌芽:春秋前期以上,远在甲骨文时期初步发展:春秋后期,到战国末期,帝于东方曰析,帝于西方曰彝。(甲骨文合集261)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6.3《电磁铁》教学设计 -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 帆赛尔协议书
-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2024-2025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Module 5 Unit 1(教学设计)-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安全知识培训判断题课件
- 安全知识培训价格课件
- 安全知识主题培训课件
- 安全督导培训课件
- 海伦智能钢琴课件图
- 海产品课件教学课件
- DB34∕T 4253-2022 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程
- 如意金黄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 《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件-项目一 任务1-4知识点10-关于以标准化促进餐饮节约反对餐饮浪费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考评试卷含答案(第97-108课)
- 《中国诗词大会》必背经典古诗词100首
- 百鸟朝凤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中文绘本故事演示课件两篇
- 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田字格描红
- 设计报价单模板
- 《事业编制人员入职信息填写表》
-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标)
-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