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八阵图序明候方域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为病狂。乃感愤,着八阵图数千言。余则独有取焉,而为之序曰:呜呼!今天下之隐忧,盖在于文臣之望浅,而武担之志骄,不知其所终矣。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今天下急、急论将哉。 汉袓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位其上,中贵观军容,掣其射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今天下宣蓟握重兵,豫楚多元帅,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然则收其所为旌节,撤其所为长城,即外患不靖,内忧不灭,而国家省金钱之费,人民免首功之惨,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呜呼!叶公好龙而龙至,燕王市马而马来,我国家地广人众,而倜傥非常之略寂焉先闻,将果无人言之耶?抑无人用之耶?岂天未悔祸而人未厌乱耶?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而急者不可以缓,缓者不可以急耶?何贾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注】)开府:封建时代,公卿所设的能自任官史的力机构中贵:指受皇啼笼信的宣官。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 愈:更加B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 右:重祝C虽日推毂铸印 铸印:委以官职D燕王市马而马米 市:买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为之序曰 秋以为期B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 斯用兵之效也C堠火且连未央 臣死且不避D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者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开宗,身怀奇才,好谈国家大事,喜欢喝酒,不受俗礼约束,经常自我得意地说自己做宰相时,在一年内平息了寇乱,三年全部撤掉边塞驻军。B作者认为,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虽然天天举荐人才,委任将领来支持他,只能说好名声得到了,平息骚乱却没有做到。C作者认为,天下如有韩信、孙武这样的人才,就应当给他权力,让他统辖广大的地区,而不应再让开府来管辖他,让宦官作监军来牵制他。D本文是为其好友贾开宗的老面不見用鳴不平,而更大篇幅是论述天下致乱的重要原因“文臣望浅,武臣志骄”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4分)(2)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薩节,倚之若长城也?(4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要落实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做题讲究技巧,先易后难。(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解答】(1)A使痊愈;译文:也不是非得需要药物才能使病痊愈的。(2)B助词,表判断;A介词,替/动词,当作;C副词,将要/连词,尚且;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3)A“自己做宰相时”错,原文“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自称如果能够做了宰相,将在一年内平息寇乱,三年就可全部撤掉边塞驻军。(4)“今”为时间状语,其前停顿;“朝则枢府”“藩则抚军”为并列结构,前后中间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断句为: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译文:虽然这样,现在用文臣担任武事,在朝中官至中枢机构,在藩属做到抚军,我都能够见到,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历经多年形成的。(5)不必,不一定;险阻,困难艰险;忌,妒忌。译文: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首先承担困难艰险,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嫉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而,如果;旌节,兵权;群,大批地。译文: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把兵权授给他们,像倚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答案:(1)A(2)B(3)A(4)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5)做宰相,不一定读很多书,首先承担困难艰险,有办法调动众人的力量,能不妒嫉别人的功劳,就是名相。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孙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众将,把兵权授给他们,像倚靠长城一样地依靠他们呢?【点评】文言文翻译的“二标准”: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说以对译为主,直译不通时采用意译的办法。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2、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绍兴市高考适应性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两浙观风诗序【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之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明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注释】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 布:宣告,实施 B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 柄:权力 C悬者呼而望解 悬者:受困的人 D赖公之才,明知神武 明:清楚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以观民风 作师说以贻之 C公之始至吾浙 句读之不知 D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 吾其还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予以行巡狩之事。 (3分)(2)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5分)14(3分)D(明,英明)15(3分)B(都表示目的的连词。A前一个表示承接后一个表示修饰;C前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宾语提前标志:D前一个为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后一个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16(3分)A(因果倒置,与原文第一段“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意思不合17(3分)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断对两处给1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18(8分)(1)(3分)虽然都称作观察民风,但它实际上是代替天子来做巡守(巡查、巡视)的事情。(“虽”“其实”“巡狩”各1分)(2)(5分)那么陈公即使离开(浙江),而那些使老百姓忧愁的事情(困扰老百姓的事情),也还可以永远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废。(“所以”“忧”“托”“因以”“坠”各1分)附:译文 两浙观风诗一集,是浙江的读书人为佥都御史陈公而编撰的。古代天子巡守到各诸侯国,就命令太师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后来巡守制度废除了,结果陈述诗篇这个制度也消亡了。春秋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一起见面或离别,还各自赋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来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看当今两浙观风诗,也是表达美好祝愿的。王者的巡守,不单单是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而已。他刚抵达始四方山岳,就对高山大河进行祭奠,接见本地的诸侯,来观察社会风气的好坏;拜访老年人来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这是来宣告国家政策,来搞好治理,这个事情意义重大啊!汉代的直指、循行,唐、宋代的观察、廉访、采访等,以及当今的按察,虽然都称作察民风,但它实际上是代替天子来做巡守的事情。所以观察民风,就是王者之事。 陈公的出身是有名的进士,从秋官郎提拔为浙江佥都御史,掌握着操纵生死荣辱的大权,并且代替天子到一个地方观察民风,多么荣耀和重要!唉,任务多么艰巨啊!陈公刚到我们浙江的时候,正好遇上大旱,民不聊生。饥者仰着头找吃的,受苦的呼喊着希望解救援;病者呻吟,忧郁的人埋怨;得不到公平的人喊冤;弱者、强者、跌倒者、咬牙切齿者,邪恶者、偷窃者,乘着这个机会,纷纷起来,此时,陈公几乎没有办法来处理,吾见他很危险。最后依赖陈公的才能,聪明智慧,神明威武,不惊恐不猛烈,安抚体贴,才渡过难关。短时间内,就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得到中告;受挫折者爬起咬牙切齿者驯顺,忤逆者顺从,偷窃者安定下来;经过冼涤明辨,全都没有事情发生。于是,修建废弃的兴建丧失的,咨询老百姓的疾苦而休养生息,慰劳农民,劝勉学习,来振兴教育感化。这样以后,登上会稽山,登上天姥山,进入雁荡山,爬上金娥山,来视察大好河山,这本来也是大丈夫得志行道的一种快乐啊!然而,陈公一开始,就因民之忧而忧,也是无所不至啊。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因此老百姓也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因而一起欢欣鼓舞来称颂陈公的美德。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俩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哪里单单见到我们爱戴陈公,也可以见到陈公爱护百姓。虽然如此,那么,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他的恩惠(老百姓)永记不忘;老百姓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他们对陈公的爱慕也与日而俱增。凭借陈公的才华,天子难道能让他长久在外面做官吗?所以本来陈公适时就离开浙江了、那么值得快乐的能有多少呢?值得忧患的是谁继承他呢?现在两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又不单单是用来歌颂陈公爱护百姓人,也寄托了百姓因为陈公而希望继任者也像陈公一样的愿望。那么陈公即使离开浙江,而那些困扰老百姓的事情,也还可以永远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废。超级全能生2月联考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上余青州书【宋】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走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问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贵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贵之极,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谁为之名邪?岂天为之名邪?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者,皆人之所自为也,而人亦自贵之。而令世之士,得为君子者,一为世之所弃,则以为不若一命士之贵,而况以与三公争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海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祐集,有删节)【注】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 高:拾高 B脱然为弃于人 脱然:不经意的样子 C不旋踵而南方乂安 乂安:太平无事 D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 呕哕:呕吐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 侣鱼虾而友麋鹿 B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 将请罪于母,母不许 C明公之于进退之事 吾从而师之 D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 其皆出于此乎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叙写楚国令尹子文仕途三起三落的事,目的是拿明公余靖与其作类比,说明明公淡泊名利,品行高尚。 B明公余靖仕途发迹于南海,当上朝臣之后,安抚边疆,奉命出使,口若悬河,弹压强悍不屈的外敌,声名远播。被罢黜后,十多年间蛰居海滨,与世无争。后受命安抚南方少数民族,不久就凯旋,又得朝廷重用。 C苏洵认为当世之士能身为朝臣成君子者,一旦被弃,还不如命士尊贵,哪还能与三公争列;而明公余靖却能东山再起,得享爵禄,源于他对进退的淡然心态,不自轻自重。 D这封书信叙议结合,言辞恳切,表达了苏洵对明公余靖宠辱不惊、进退自若的博大胸襟的仰慕之情,并以未能结识他而深以为憾,渴望乘其来朝之机,得以一见。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3分) (2)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5分)14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高:认为高尚,意动用法。15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并列;B介词,从介词,向;C助词,舒缓语气,补足音节,无实义代词,他;D指示代词,这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16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况中心意思的能力。“受命”错,根据原文“明公乃是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可知明公是自发去安抚南方少数民族的。17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责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时,一是可找出内容独立完整的句子,降低断句难度,如本题“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就是独立句;二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如“于富贵之荣”与“忸于贫贱之辱”是并列关系;三是分析句子表述有哪几方面的意思,根据句意来进行断句。18(1)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是以”“嚣嚣”各1分,句意1分) (2)我认为明公您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 (“习”“狃”“盖”各1分,句意2分)【文言译文】 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很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他却一点也不喜形于色,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他也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国人替他愤怒。他自己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又自己来了。这难道是令尹子文厌恶富贵吗?他知道富贵不可以求得,便安然自得,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啊!难道这也不足以看出他的大度,别人的小气吗?被人抛弃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被人任用,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 以前,明公您开始在南海之滨努力建功,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您意气风发之时,您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安抚西羌,右边抚慰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您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的国度中也显出磅礴的气势,可以说是最为得意之时。等到中途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十多年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范围波及上万里,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折尺棰鞭笞他们,不久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件事吗?恰好是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了您伟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于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于高高在上的样子,环视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一个不皱眉恶心而不快乐的。处境困窘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于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就为其神魂颠倒惊慌失措。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富贵的荣耀,而且又蒙受贫贱的耻辱的人,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 现在天下人汲汲于富贵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却不敢告诉世人。人臣最大的富贵,莫过于做天子的臣相了。而做天子的臣相,果真是为了那虚名吗?这难道是上苍的虚名吗?这恐怕也是自己的名声吧?天下的官职,上自三公,中至于卿、大夫,下至于士人。这四者,都是每个人想努力争取的,也是世人所尊重的。而当今之人,能成为这四者之一(已是莫大的荣耀),但一旦被罢黜弃用,则往往自认为不如一个命士显贵,更不用说去跟三公争高低了。况且明公您过去发迹于南海,而如今困窘于东海,富贵之人中哪里有混杂于其间的呢!而您也哪里会因为这个而自轻自傲呢?我认为明公您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因此到了困窘的地步也不会自甘沉沦。 我是西蜀的平民百姓,曾有志于当世,一直拖延时光未曾有所作为,却已到了暮年。然而我曾经渴望拜会的天下英才,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我常常深以为憾。如今您回来朝中,而我又在这里,因此不得不见您。 我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若能拜见您,)我将不胜荣幸!丽水、衢州、湖州三市联考试卷(一)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辨 志 张尔岐(清)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蹠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蹠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选自蒿庵集,有删改)【注释】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一概放置不管。瞀乱:昏乱。蹠: 盗蹠,柳下惠之弟。14.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适燕者北其辕 北:向北。B. 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C. 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D.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15.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B. 行能表乎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所志者殊耳 当其欣于所遇D. 士何事?曰,尚志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生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B. 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蹠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C. 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其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D.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而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1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2)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答案】14. A 15. C 16. B 17.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8. 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适燕者北其辕”,“北”,名词使动用法,与宾语“其辕”之间是石洞关系,所以应译为“使向北行”。故本题选A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A项,“其”:代词,它,指习惯/指示代词,那。B项,“乎”:相当于介词“于”,在/相当于介词“于”,比。D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怎么。故本题选C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与原文不符。故本题选B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比如本题,先了解句子的大意为: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然后根据一些文言虚词辅助断句。如句中的“者”“也”一般在句末,可以在其后断开。找名词“功”,作主语;“生民”作宾语,可在“功在生民”的前后断开。最后看到句式对称“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可在两个“身”之前断开。【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因”:“因此”;“败度”:“败坏法度”;“蠹害”:“祸害”;“为异类之人也”:“就是异类”。第二句关键点:“志”:“使立志”;“尚”:“尊崇”;“志”:“志向”;“治隆”:“治理得繁荣昌盛”;“何由得哉”:“从哪里实现呢”。【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参考译文:人刚生下来,没有多少不同;而最终发展到大不相同,是习惯造成的。人所有的习惯,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别,是志向导致的。志向不同了,习惯便不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关键部分正了,那么没有不正的;关键部分不正,就没有什么是正的了。到燕地去的车子向北行,虽是没到燕,一定不会走错到越。去越地的船向南行,虽是没到越,一定不会走错到燕。唉,人对于志向,能不慎重吗!每一个人生而呱呱地哭着,哑哑地笑着,蠕蠕地动着,惕惕地息着,没有什么不同。出去从了先生,早上授他诵读,晚上教他意义,一样是圣人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呀。等到学成了,有的做了百世的人,有的做了天下的人,有的做了一国的人、一乡的人,那劣等的是做了一室的人、七尺的人,至于最劣的是做了不完全的人、做了异类。言说成为世上楷模,行动成为世人表率。活着,人们以他为榜样;死了,人们流传他的书。流风馀泽,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恩泽施与一地,行为能成为一方的表率,事业虽没大发展,立身而无愧于世,这是一国一乡的人。至于那些心思不离开米粮,慈爱不超出妻子儿女的,那只是一室的人。沉溺于口腹的满足,追求耳目的娱乐,身子外一概不问,不关痛痒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沉溺于嗜好,昏乱无度,逸乐迷失,那是不完整的人。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难道人生一开始,就有这样不同吗?习惯造成的啊!习惯的不同,又是志向不同造成的。志向在这里,那么习惯就在这里;志向在那里,那么习惯就在那里。孔子说:“如果立志在仁上,那就不会做恶。”这是说志向是不可不定的。所以志向在道义,就不会沉迷于货利;志向在货利,就不可能希望他做合乎道义的事。志向在道义,每次行动就能进步;志向在货利,每次行动都会退步。那发端很小,效力很大,近在自己心里,远遍天地之间;在一呼一吸间定夺,显著于百年之久。孟子说:“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行善的,是舜一类的人;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谋利的,是蹠一类的人。要知道舜、蹠的区别,没有别的,无非在贪利和行善之间罢了。”人之所以勤勉努力终身不停止的,志向存在的缘故。志向这东西,去做了就一定能达到,谋划了就一定能成功。等到已经实现,就不可以反转;等到已经成功,就不可以更改。于是做舜的安享做舜一类的人,做蹠的未尝不后悔自己成为蹠一类的人,可是已经无从着力了。难道蹠的聪明才智力量不及舜吗?所立的志向不同罢了。唉!求学的人一天所立的志向,就是国家治乱的源头,人们忧乐的根本啊。 孟子说:“士人该做些什么?应该尊崇志向。”学记上说:“凡是学习,为官先要学做事,为士先要立志。”我说:“没有做官的,要先使他的志向端正。”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杭州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强化卷6(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文章第九颜之推自古宏才博学,用事误者有矣;百家杂说,或有不同,书傥湮灭,后人不见,故未敢轻议之。今指知决纰缪者,略举一两端以为诫。诗云:“有鷕雉鸣。”又曰:“雉鸣求其牡。”毛传亦曰:“唅鷕,雌雉声。”又云:“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郑玄注月令亦云:“雊,雄雉鸣。”潘岳赋曰:“雉鷕鷕以朝雊。”是则混杂其雄雌矣。诗云:“孔怀兄弟。”孔,甚也;怀,思也,言甚可思也。陆机与长沙顾母书,述从祖弟士璜死,乃言:“痛心拔脑,有如孔怀。”心既痛矣,即为甚思,何故方言有如也?观其此意,当谓亲兄弟为孔怀。诗云:“父母孔迩。”而呼二亲为孔迩,于义通乎?异物志云:“拥剑状如蟹,但一螯偏大尔。”何逊诗云:“跃鱼如拥剑。”是不分鱼蟹也。汉书:“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士往往误作乌鸢用之。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得仙,自云:“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而简文诗云:“霞流抱朴碗。”亦犹郭象以惠施之辨为庄周言也。后汉书:“囚司徒崔烈以锒铛锁。”锒铛大锁也世间多误作金银字武烈太子亦是数千卷学士尝作诗云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为俗所误。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断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至怀旧志载于籍传。范阳卢询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论。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注释】 鷕(yo):雌鸟的鸣声。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雉鸣求其牡 牡:雄性鸟兽 B是不分鱼蟹也 是:这C孝元讽味 讽:不看书本念 D魏收亦然其论 然:认为对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于义通乎 不拘于时 B而简文诗云 渔父莞尔而笑C囚司徒崔烈以锒铛锁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为俗所误 知其不可而为之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从古至今即便是博学多才的人,引用典故也难免出错,而诸子百家的意见往往不尽相同,再加有些原著已经散佚,后人无法见到,所以人们不会随意地谈论它们。B陆机在与长沙顾母书中叙述了他的堂弟陆士璜之死,其中有“有如孔怀”的说法。作者认为“孔怀”是非常思念的意思,陆机大概是误把“孔怀”当作是亲兄弟了。C作者指出我们引用典故需要仔细推敲,善于借用其它的语言材料来类比。比如作者借用诗经中 “父母孔迩”的例子来证明“孔怀”并非兄弟之意。D江南文人认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无与伦比,很少有人持有异议。作者认为王籍的灵感或许产生于诗经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锒 铛 大 锁 也 世 间 多 误 作 金 银 字 武 烈 太 子 亦 是 数 千 卷 学 士 尝 作 诗 云 银 锁 三 公 脚 刀 撞 仆 射 头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得仙,自云:“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2)范阳卢询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 14C【解析】讽:诵读。15. C【解析】均为介词,用。A介词,在 /介词,被; B 连词,连接作用/连词,表修饰;D介词,被/动词,做16. D【解析】江南“物无异议”,“很少有人有意见”有误。17.锒铛/ 大 锁 也/世 间 多 误 作 金 银 字/ 武 烈 太 子 亦 是 数 千 卷 学 士/ 尝 作 诗 云/ 银 锁 三 公 脚/ 刀 撞 仆 射 头。(错1-2个扣1分,错3-4个扣2分,错5个以上不给分。)18.(1)抱朴子说项曼都谎称遇见了仙人,自己说:“仙人给了一杯流霞,让我喝下,我就不觉得饥渴了。”(关键词: 诈、得仙、辄)(2)范阳人卢询祖,是邺下才俊之士,却说:“这两句诗根本成不了联语,哪里看得出他有过人的才能?”(关键词:乃、成语、能,判断句式)【参考译文】从古至今以来,那些宏才博学,而引用典故发生错误的人是有的;诸子百家杂说,意见或许不尽相同,倘若那些书籍已经湮灭,则后人就不能见到,因此我也不敢随便谈论它们。现在我且说说那已经肯定是绝对错谬的事例,略举一两例让你们引以为诫。诗经上说:“有鷕雉鸣。”又说:“雉鸣求其牡。”毛诗古训传也说:“唅鷕,雌雉声。”诗经上又说:“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郑玄所注解的月令也说:“雊,雄雉鸣。”潘岳的赋却说:“雉鷕鷕以朝雊。”这就混淆雌雄二者的差别了。诗经上说:“孔怀兄弟。”孔,很的意思;怀,思念的意思,孔怀,意思是十分想念。陆机与长沙顾母书,叙述从祖弟士璜之死,却说:“痛心拔脑,有如孔怀。”心里既然感到伤痛,就表示甚为思念,为什么才说有如呢?看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亲兄弟就是“孔怀”。诗经说:“父母孔迩。”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亲叫做“孔迩”,意思上说得通吗?异物志上说:“拥剑状如蟹,但一盉偏大尔。”何逊的诗说:“跃鱼如拥剑。”这是没有分辨鱼和螃蟹的区别。汉书上说:“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人们往往将其误作“乌鸢”来使用。抱朴子说项曼都谎称遇见了仙人,自己说:“仙人给了一杯流霞,让我喝下,我就不觉得饥渴了。”而梁简文帝的诗说:“霞流抱朴碗。”就好像郭象把庄周辩说惠施的话当成庄周的话了。后汉书说:“囚司徒崔烈以锒铛锁。”锒铛,指铁锁链,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误写作金银的“银”字。武烈太子也是饱读数千卷书的学者了,他曾经作诗说:“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这就是被世俗的写法贻误了。 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文人认为此二句在诗句中无与伦比,无人可以对此持有异议。梁简方帝咏吟这两句诗后,就不能忘掉它了;梁孝元帝诵读玩味之后,也认为再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以致在怀旧志中把它记载在王籍传中。范阳人卢询祖,是邺下才俊之士,却说:“这两句诗根本成不了联语,哪里看得出他有过人的才能?”魏收也赞同他的意见。诗经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诗古训传说:“意思是安静而不嘈杂。”我时常赞叹这个解释有情致,王籍的诗句就是由此产生的。杭州市命题比赛试卷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单元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苏教版2019
- 2025自主解除租赁合同
- 第四单元建立网站第13课一、创建站点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机械厂废渣处置管理办法
- 7.1酸及其性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 7.3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第一节 光的折射定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粤教版2019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定州市安全员培训课件
-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交河中学等校联测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
- 邮政社招笔试题
- 节前物业安全培训
- 2024年-2025年《公路养护》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与信仰对话 课件-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NB-T31052-2014风力发电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 国际地图语言学研究进展
-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 AIOT智能物联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施细则
- 闭合性颅脑损伤重型个案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