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指导 本章分为三节,需用,4教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能读懂简单的古注。具体要求如下: 一、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需用1教时。重点讲授的内容: 1.古书注解的类型(包括: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二、古注的内容,需用1教时。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1.解释字词含义;2.串讲句子大意;3.申述篇章旨意;4.分析古书句读;5.阐释语法现象;6.注明难字读音;7.说明修辞特点;8.注明史实典故;9.校勘文字错讹;10.其他: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三、常见的古注术语,需用2教时。必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衍、脱、讹;选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2言、斥、属、别、丑、浑言、析言、词(辞)、一曰、一声之转、如字。 第一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古代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借助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就是古人对古代典籍的注解,又称古注或旧注。 一、古注的类型 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 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雎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注,说文:“注,灌也。”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2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章句释词串讲句意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即每章大意,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疏,说文:“疏,通也。”“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疏。 4集解体 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集解体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体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5其他 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它们虽不十分常见,但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 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音义体 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古注的体例 要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要掌握它的基本体例。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各类注解的体例都加以介绍,只着重介绍一下诗经注疏的基本体例,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握其体例。下面我们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见下面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的原文:其中单行大字是相鼠这首诗的正文,单行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便是注释。紧接于诗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没有“笺云”字样的注就是毛亨的传(简称毛传)。如诗的正文“人而无仪”之下的“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正文“人而无止”之下的“止,所止息也”;正文“不死何俟”之下的“俟,待也”;正文“相鼠有体”之下的“体,支体也”;正文“胡不遄死”之下的“遄,速也”,这五处便都是毛传。毛传之后,有“笺云”二字作标志的注便是郑玄笺(简称郑笺)。如第一处毛传之后的“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第二处毛传之后的“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这两处便是郑笺。有时,诗的正文之后没有传,笺就紧接诗的正文之后,开头仍然标明有“笺云”二字,以区别于毛传。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两句诗,毛传无注,所以郑笺便紧接在诗的正文下面。也有注文中只有传而没有笺的,如诗句“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后只有毛传“俟,待也”,郑玄没有不同意见,或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所以没有笺。诗句“相鼠有体”和“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两处之下,也都是有传而无笺。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间隔号,它有两种用法:一是区分传、笺和音义的界限,一是标志疏文的小段落。第一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前,表明圆圈之后的文字即是陆德明的“音义”,包括对正文和注文的反切注音。如“行,下孟反”,这是给毛传“犹为暗昧之行”的“行”字注音;“之处,昌虑反”,这是给郑笺“虽处高显之处”中的第二个“处”字注音;“遄,市专反”,这是给诗的正文“胡不遄死”的“遄”字注音。第二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中。注解中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大“疏”字,表明其后的文字都是孔颖达的疏,即“正义”。它的体例是先标出诗的正文或毛传、郑笺的起讫之处,用间隔号圆圈隔开,圆圈后的“正义曰”三字以下才是“疏”的正式说解。疏解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有时则只疏正文,不疏注文;或只疏注文,不疏正文,这都看需要而定。如第一个字之后,“相鼠至何为”这五字,标明要疏解的是诗的正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四句。圆圈后“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这一段话,便都是对所标明的“相鼠至何为”四句诗的疏通解释。“则无害也”之后的大圆圈,标明下面又是另一段疏解了。又如第二个字之后的“传体支体”四字,标明将要疏解的是毛传“体,支体也”一句。圆圈后“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故为支体”这一段话,便是对毛传“体,支体也”的说明和阐发。再如第一个字下第二个圆圈后的“笺视鼠至者同”六字,标明将要疏解的是郑笺从“视鼠”二字起,到“者同”二字止的一段话(即“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第三个圆圈后“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这一段话,便是针对从“相鼠”至“者同”一段郑笺所作的疏解。以上这些,便是毛诗注疏体例的大致情况。 不论哪一种古书的注解,它的编排体例,通常在书前的“序言”、“凡例”或“叙例”一类文字里都有所交待,只要仔细阅读一下,并对照注解看一下,就不难明白掌握。有些古注本没有“序言”、“凡例”一类的文字说明,或者虽有但交待不够清楚,那就需要细读全书开头部分的注解,从中自己也可归纳出它的体例来,因为有关注解的体例问题,注解者往往会在注解最初几处有所交待或暗示。 第二节古注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十分丰富,简直无所不包。下面从十个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解释字词含义 解词是训诂学的中心任务,这是由语言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与社会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它的变化是最敏捷的。要打通古今、地域方言的隔阂,关键是解词。 中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就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它把古代词义相同相近的词收集在一起,用当时的常用词加以训解。例如: 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还、复,返也。” 不仅通释语义的辞书以释词为主,随文释义的专著也如此,释词是其主要内容。西汉毛氏传诗,孔安国传书,东汉郑玄注三礼,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四书章句等,均以释词为首。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注:“保,爱护也。” 二、串讲句子大意 一般训释古书的专著除了对词语进行训解外,也对句子进行训释。这一传统从毛传时就存在。对句子的解释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1翻译(串讲) 翻译是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洛诰:“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德也。” 意译是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意。 孟子尽心上:“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2点明深层含义(言外之意) 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郑笺:“言已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3推因(不直解句义,而解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朱熹注:“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 4说明全句的比喻义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华。”郑笺:“何乎彼戎戎者乃栘之华。兴者,喻王姬颜色之美盛。” 三、申述篇章旨意 章旨是诗文篇章的大旨,训诂中常用数语加以概括。 毛传中每首诗前都有“小序”,实际上是每首诗的主旨。例如: 周南汉广小序:“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汉代赵岐孟子章句每章都有章旨,且注释时明言“章旨”,例如: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赵注:“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备用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宋朱熹诗集传往往在每首诗的首章点明章旨,例如: 召南采蘩朱熹注:“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四、分析古书句读 “句”是指在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下加一个圆圈,表示一句话完了;“读”指在一句话中间需要临时停顿的字下加一点。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众所周知,古人写书是不用标点的,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标点,但仍以不加标点为常。因此刚开始读书的人首先要训练断句。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离经辨志”就是指分析句读。所以分析句读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例如: 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 五、阐释语法现象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清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中很早就有对语法现象的阐述。这些语法现象大致也可分为词法、句法,词法中又包括实词用法和虚词用法。 1虚词用法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精神篇:“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高诱注:“与,耶,辞也。” 2实词用法 礼记表记:“不自大其事。”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为动词。 吕氏春秋长攻:“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高诱注:“此三君有功名,假令无其缺失,虽为王可也。”高注以“为王”对译“王”,说明原文“王”用作动词。 3句法 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疏:“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这里孔氏阐述了一个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 六、注明难字读音 训诂是以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为对象的,而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不能直接拼出读音。虽说形声字有声符标音,但声符也是表意的字,且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方言的分歧,所以许多声符后来不能准确表音了。这样,许多难字、僻字、古字就需要注音。前人训诂中常用的一些注音方法有: 1譬况法 譬况法也叫描写法,直接描述字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是中国训诂著作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标音法。例如: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吕览慎行:“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譬况发音说明比较含糊,所言难以明白,所以应用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广。 2.“读若”、“读如”法 顾炎武音论说:“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 “读若(读如)”是汉代人常用的注音方法,它比前一种方法有进步,以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比拟所注字,读者有比对,能知其仿佛。例如: 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高诱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礼记士丧礼:“幎目用缁。”郑玄注:“幎,读若诗曰葛蕾萦之之萦。” 3.直音法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 诗经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陆德明经典释文:“莫,音暮。” 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直音法广泛被注家使用,但直音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它要求以同音字注音,若某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更难认,直音法便失去了作用。 4.标注声调法 自从南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学说后,训诂家们便借助四声别义的功能进行标音。例如: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朱熹诗集传:“卷,上声。”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洪兴祖补注:“好、恶,并去声。” 史记五帝本纪:“置左右磊监,监于万国。”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5.反切法 反切法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标音方法,它用两字给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如广韵:“毛,莫袍切。”取“莫”的声母和“袍”的韵母、声调相拼,就是“毛”的读音。下面举两个例子: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熹集传:“夭,于骄反。”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不能独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俪,在縗絰之中,是以未敢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云:“任,音壬;縗,本亦作衰,七雷反;絰,直结反。” 七、说明修辞特点 训诂的内容也包括讲解修辞方法。例如: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兴也。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 (“兴”是诗的六义之一,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的修辞手段。) 汉书蒯通传:“且秦时期路,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张晏注:“以鹿喻帝位。”(鹿、禄音同,双关) 八、注明史实典故 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中指出:“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可见训诂既训义又训故事,如春秋三传就用大量的事实和史迹传解春秋。 春秋文公:“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左氏传:“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毛传在这里讲述了二子的身份及发生的史实。 古人文章中常引用典故,正确解释典故也是训诂的内容。 左传昭公十三年:“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杜预注:“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大国。” 杜预对典故的解释不但说明了“臣一主二”的意义,而且说明了引用者的意思。 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李善注:“吴越春秋曰:干将者与欧冶同师,俱作剑。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妻名也。”李善注详细说明了原文“莫邪”的典故。 九、校勘文字错讹 书籍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各个时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无数次的传抄、翻刻,错误是难免的,训诂学家在注经时往往先校对经文。因此校对文字,改正脱误也是古注的一个内容。 周礼春官大宗师:“侯执信圭,伯执躬圭。”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朱熹集传:“息,吴氏曰,韩诗作思。” 礼记月令:“命渔师伐蛟。”郑玄注:“今月令渔师为榜人。” 十、其他 1.讲述天文地理 我国大量古籍中,不但有像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汉书地理志等专门讲天文地理的书,而且在古书的注解中也常常讲到天文地理。例如: 诗经大雅桑柔:“以念穹苍。”毛传:“穹苍,苍天。”尔雅释天: “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左传庄公廿九年:“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杜预注:“大火,心星,次角、亢见者,致筑作之物。水昏正而栽,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树板干而兴作。” 2.提示隐含哲理 宋人传注喜欢大讲义理,往往于传注中提示出哲理。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朱熹注引康衡言:“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第三节常见的古注术语 一、古注术语的作用 前人在注解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些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语就叫做古注的术语。古代的注释家以解释古书为任务,面对古书中种种复杂情况(如语言问题、文字问题,篇章结构问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问题、版本校勘问题),他们创造和使用了大量的术语,说明和解释古籍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训诂的实施。若没有这些术语,古籍中的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许多现象就无法说明,许多规律就无法揭示。另外,古代注释家为古书作注时各有自己的条例,术语的运用恰恰是条例得以统一的有力保证。古注的术语是古书注解工作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推动着训诂和训诂学的发展和前进。了解古注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利用古注去读懂古书。 二、常见的古注术语简介 古书注解有其长期发展的历史,内容丰富、术语众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一些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既用于一般的释义,例如: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毛传:“山脊曰冈。” 左传文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衅鼓。” 吕氏春秋至忠:“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高诱注:“下陵其上谓之暴。” 同时,这三个术语也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毛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例如: 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诗经邶风谷风:“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无谓贫也。” “天”是个抽象的概念,在柏舟里专用来比喻“父”,故加“谓”字表明。“有”“无”是两个宽泛的概念,使用“富”“贫”这两个具体概念去解释它们。又例如: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后生”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去解释。“美人”是通名,在离骚中实际上指楚怀王,所以用“谓”表明。 “谓”有时也用于串讲句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说(的是)”。例如: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貌”字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使用“貌”字时,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例如: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吕氏春秋慎大:“莫敢直言,其生若惊。”高诱注:“惊,乱貌。” “犹”的用法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例如: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郑笺:“谓何,犹云何。” “侧”“崖”义近,“谓”“云”义同。 义隔而辗转相通,被释词和用于解释的词语意义并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释词可以这样理解。例如: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敬犹爱。” “老”“幼”本都是形容词,在句中均用如动词,“老”并无“敬”意,“幼”并无“爱”意,它们只是在句中分别具有这种含义。 以古语释今语。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解释古语。例如: 说文“尔”字下云:“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今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谁为,古语常见句法;为谁,今语常见句法。) 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 以本字释借字。例如: 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索犹散也。” “索”,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而“绳索”之义是无法和“居”搭配在一起的。可见,此处用的并非“索”之义,而是“索”之音。“索犹散也”是说“索”是“散”的借字,“散”才是本字,“索居”即“散居”,指离开自己的同门学友,孤零零独居。 5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常用于声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表示释词和被释词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联系。例如: 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郑玄注:“庸之言用。”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用”“效”“陷”除了从意义上分别注释了“庸”“学”“谄”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上的联系:“用”“庸”双声叠韵,“效”“学”双声,“陷”“谄”叠韵。 运用“之言”这个术语,有时只是单纯释义,而与语音无关。例如: 说文:“曾,词之舒也。”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曾”与“乃”读音不同。 6读曰、读为 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曰畔。畔,涯也。”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为“畔岸”之义。 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为“种植”之义。 周礼考工记辀人:“终日驰骋,左不楗。”郑玄注:“杜子春云:楗,读为蹇。” 说文木部:“楗,拒门也。”是指插在门闩上使门无法拨开的小木棍,与“驰骋”毫无关系,此话的意思是终日驰骋,而左马不跛,故“楗”是假借字,“蹇”是本字。 7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可见,读曰(读为)和读若(读如)两者有区别,但其界限并不很严格。 衍,又叫“衍文”“衍字”,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例如: 左传 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汉以为池”,云:“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阮元校勘记还引用臧琳的意见说:“方城者,山名,汉者,水名。传文汉不言水,犹之方城不言山也。” 礼记檀弓:“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指出:“夫字衍也,二人两字合为夫。”(“从母”,母亲的姐妹。) “脱”或作“夺”,又叫“脱文”,也叫“脱字”,指古书中脱落文字的现象。例如: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字下有岂字。案,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伍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诗经魏风葛屦:“要之襋之,好人之服。”毛传:“襋,领也。”阮元校勘记:“案,领上当有衣字。此传云襋,衣领也,以经更无衣字,故须言衣以显之也。各本脱衣字,失传旨矣,当正之。”(“要”后来写作“腰”,指衣腰。) 也称“讹文”、“误文”、“误字”,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例如: 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韩诗外传作“久则愈略,近则愈详”。荀子“论”字即“俞”(愈)字之讹文。 广雅卷五下:“伪,引也。”王念孙疏证:“诸书无训“伪”为“引”者,伪当作傿,字之误也。” “言”有推衍阐述和发挥的意思,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概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例如: 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to)慆不归。”毛传:“慆慆,言久也。”(阐述“慆慆”的含义。) 左传僖公二十年:“子鱼曰:君未知哉,勍(qng)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杜预注:“勍,强也。言楚在险隘,不得陈列,天所以佐宋。”(串讲大意。)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总结一段话的中心意思。) 也就是“指”的意思。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诗经周颂雝:“假哉皇考。”郑笺:“皇考,斥文王也。” 13属、别 使用这两个术语,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例如: 说文艸部:“蓍,蒿属。”又“莪,莪萝,蒿属。” 说文禾部:“秔,稻属。”“稗,禾别也。”段注:“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这就是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就说某是某之属,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说某是某之别。 “属”又叫“丑”。例如: 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尔雅释虫:“翥丑,?;螽丑,奋;强丑,捋;蜂丑,螸;蝇丑,扇。” 尔雅释鸟:“凫,雁丑。” 15浑言、析言 “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析言”是分析地说,即只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同”和“异”,也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所表现的粗略和精细的不同。例如: 说文鸟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安全员及答案题目
- 天津安全员c2模拟及答案
- 《红楼梦》课文深度分析与教学指导
- 医院安全生产月培训课件
- 取样安全培训课件
- 应用文写作启事教学课件
- 医院安全生产年培训计划课件
- 乐博乐博教学课件少儿团
- 数字6到10的教学课件
- 医院安全检查培训总结课件
- GB 3162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岭土
- GA/T 1312-2016法庭科学添改文件检验技术规程
- 大学物理实验长测量
- 卫生政策学之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 步进电机及其工作原理-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课件
- 基于CAN通讯的储能变流器并机方案及应用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腹直肌分离康复(产后康复课件PPT)
- 聚合物成型的理论基础课件
- 药监系统官方培训06细菌内毒素方法介绍-蔡彤
- 慢性中耳炎的并发症课件
- 灭火器每月定期检查及记录(卡)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