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陶瓷艺术赏析_第1页
隋唐陶瓷艺术赏析_第2页
隋唐陶瓷艺术赏析_第3页
隋唐陶瓷艺术赏析_第4页
隋唐陶瓷艺术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陶瓷史隋唐陶瓷艺术,隋唐的陶瓷工艺,隋代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上升,使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上有着较大的发展。隋代的陶瓷,在北方的安阳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李静训墓,南方的长沙、武汉、江西靖江等地隋墓都有出土,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陶瓷多达六十余件。在河北贾壁村,河南巩县、安阳等地,还发现了隋代窑址。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射干年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实践重,通过对瓷土进行精炼,使原料中铁分减少,以及烧制火度的掌握,而烧成的白度较高的瓷器。隋代陶瓷的品种,比六朝更为增加,它逐渐代替金属、漆器等,制成各种生活日用品,有饮食器、盛储器、生活用器、文具、娱乐器、家具等等。龙柄双身壶更为隋代出现的新品种,到了唐代才变为单身。隋代陶瓷的装饰,有几何纹、旋纹、绳纹、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此外还有人物纹。一般说来,隋代装饰较少,而有实用的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其中以桥形耳最多也最有特色。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和斑点,而且也提高了洁白度。,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几类。唐代陶瓷的造型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且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唐代陶瓷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方法多样,主要有:印花、划花、洒花、堆贴、釉下彩、绞釉和绞胎。从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唐代早期多采用堆贴,中期则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方法,这也反映了色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接下来请欣赏隋唐的陶瓷精品,青瓷武士俑,隋朝时期明器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高63.3厘米、59厘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从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明光铠已取代两当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陶文官俑,隋朝时期明器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隋墓出土,高65厘米此俑头戴方帻,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北朝西魏时已开始“罢门资之制”,注意才干。隋文帝废去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命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此时已在走向科举制度。至隋炀帝时开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隋朝时期盛水器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口瓶。,隋朝时期盛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青瓷八系刻花罐,青瓷鼠、牛、猴俑,隋朝时期明器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隋朝时期盛水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鸡首壶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系到桥形系。此壶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白瓷双腹龙柄传瓶,隋朝时期盛水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女子骑马陶俑,隋朝时期明器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通高37.5厘米此女俑头梳双髻(丫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裤,腰束带,脚穿尖头履。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神态似在驯马。马上鞍勒辔饰俱全,胸前鞅上股后均络以皮带,胸前饰以8个铜铃,股后两侧各有杏叶形饰8枚。此俑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彩绘釉陶文吏俑,唐朝时期明器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69厘米此俑头戴平巾帻,容貌清秀,有髭须。身穿宽袖外衣,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套桶裆衫,下着白色裳,宽腿裤,脚穿高头履。衣冠全部影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上文官的风貌。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洲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彩绘釉陶武官俑,唐朝时期明器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71.5厘米此俑所穿铠甲颜色华丽,边缘绘绿、红、蓝等色构成的宝相花纹,当为模拟郑仁泰生前的仪仗队将领。,彩绘贴金骑马陶俑,唐朝时期明器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都作贵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左手牵缰绳,右于前曲握拳,似持物状,气势威武。,骑驼乐舞三彩俑,唐朝时期明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亚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遣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西域人骑驼陶俑,唐朝时期明器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高89.7厘米、长26.5厘米这件陶骆驼形体高大。背骑胡人深目浓眉,高鼻,络腮胡,身穿翻领皮毛褊衣,腰束带,系一小香囊,坐在横搭于驼背的行囊上,左手执缰绳,右手高举,作挥鞭状。唐代的丝绸之路连结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在丝绸之路上,许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技艺人前往长安。此俑生动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青瓷葫芦尊,唐朝时期盛器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米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莹。唐代青资生产主要在南方,如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这些名窑,除鼎州窑外,其他窑址均已发现,还发现了文献中未曾提到的铜川窑。公浙江省金华市一带唐时属婺州,多生产民间日用主瓷,质地较粗糙。岳州窑在今湖南省湘阴县,釉色以青绿为主。洪州窑在今江西省丰城县,釉呈黄褐色或酱色,以烧制碗、杯为主,资质较粗糙。,越窑青瓷罂,唐朝时期盛器1957年浙江省余姚县在出土土高30.5厘米口径19.3厘米该机黄釉,腹上刻有大中四年和姓氏等内容共43字。此器自名为罂,即瓶。唐代青瓷以越窑水平为高,被称之为如冰似雪,排在各窑之首。越窑在今浙江省慈误县上林湖一带,产品种类多,胎质细密,釉色均匀,青翠润泽,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还有印花、刻花等。越窑青资多有外销,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此瓶铭文先刻于坯胎上,然后施釉烧制,是一件1100多年前的颇具特色的越窑产品。,秘色瓷碗,唐朝时期食器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这次出土的瓷器共19件,器形有瓶、碗、盘、碟等,大部分在同出土的文物帐上被明确记为“秘色瓷”。因地宫封闭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可知秘色瓷最晚在咸通年间已经烧制了。,白瓷长颈瓶,唐朝时期盛器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此外,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产量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白瓷灯,唐朝时期照明用具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30.5厘米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处于初级阶段。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件白瓷灯原料优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三彩方柜,唐朝时期明器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高13.5厘米、长16厘米、宽12.1厘米该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二次烧成。先将陶坯入窑素烧至1100左右,然后在陶坯上施彩釉烧至900即成。复色铅釉陶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但这种工艺至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飞跃。所谓唐三彩,实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应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进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呈蓝色等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即产生多种色彩。,三彩马,唐朝时期明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高54厘米、长52.7厘米此马全身白色,马鞍上则披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形态逼真,将盛唐时期达官贵人的华贵乘骑活脱脱地塑造出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器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大食旅行者陶俑,唐朝时期明器传陕西省西安市出土高27厘米,白瓷砚,唐朝时期文具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高7.2厘米、径14.8厘米唐代是中国砚台发展的重要时期,千年有名的端砚石、歙砚石就出现于此时。端石以色紫为主,歙石以色黑为主,唐代有专门寻找制砚所用石材的开采业。由于砚台的需要量大,石砚、陶砚、瓷砚兼用,而瓷砚除继续魏晋时期的三足砚外,砚足的数目增多,研磨面向上凸起。此白瓷砚底部是由21个兽蹄形组成的镂空圈足。这类圆形而有蹄足的砚形似古代四周环水的辟雍(大学所在地),故名辟雍砚。辟雍砚到宋代以后就少见了。,三彩女坐俑,唐朝时期明器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高28.5厘米此女俑穿袒胸窄袖衫,下着长裙,披肩绕肩而垂下,衣饰华丽,为唐代年轻贵妇形象。女俑坐于一细腰圆凳上,反映了唐人由席地而坐转向垂足而坐。唐代凳子的形式主要有月牙形、细腰圆形和长条形。椅子在唐初被称作绳床,主要在寺院中使用,四足着地,有靠背和两侧扶手,形制较宽,便于僧人在上盘坐。绳床后来被称作倚床,至中唐以后,椅子的名称正式出现。,葵口浅底白瓷碗,唐朝时期茶具高4.3厘米、口径14.3厘米中国饮茶历史悠久,普及推广是在中唐以后。这时期,始有茶字,出现了论茶之书,茶税也开始增设,与周边邻国贸易中亦出现了茶马交易。当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有碗、盏、杯等,碗最为多见。初盛唐的茶碗造型朴拙厚重,中唐出现了敞口、腹壁斜直、玉壁或圈足的茶碗。最优质的茶碗是北方邢窑的白瓷碗和南方越窑的青瓷碗。此碗属邢窑细瓷,碗内壁釉面上留有环形擦痕,硬是长期用于点茶,为茶筅或茶匙于碗内旋回搅动而致。,白瓷长颈瓶,隋.白瓷长颈瓶,隋丰宁公主墓出土。,白瓷罐,唐.白瓷罐,陕西西安出土。,白瓷双耳扁瓶,隋.白瓷双耳扁瓶,隋朝盛水器,瓶口为圆形,瓶体扁平,两面有相同印纹,中间为一兽面,口角左右各衔一忍冬叶,外绕联珠一周。整个纹饰呈心形,尖端向上,瓶体施白釉,有较粗的冰裂纹开片,釉仅施至腹下部,圈足露胎。,白瓷凤首瓶,唐,白瓷凤首瓶,其形似凤,白瓷蟠龙博山炉,唐,白瓷蟠龙博山炉,白斑红釉马,唐.白斑红釉马,高80厘米,1971年洛阳关林出土,白斑蓝釉马,唐.白斑蓝釉马,唐.白釉长鬃马,高55厘米。,白釉长鬃马,白釉瓷唾盂,唐(618-907年)高9.5、口径12.5厘米。1991年西安市东郊国棉四厂工地唐墓出土。造型朴素优美、盘口、短颈、溜肩、扁圆体、饼形足。瓷胎细腻,呈白色,通体施白釉,釉质光泽极强,釉面冰裂纹细碎。,白釉穿带壶,白釉穿带壶,唐,盛洒器,高29.5厘米,口径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彩绘说唱俑,此组俑为一长须的长者高坐在一圆拱形墩上,抬头仰天,面部表情幽默,一乐俑盘腿坐在一圆形蒲团上,双手握笙,一乐俑所持乐器已失,其形态似在弹拨,表现出唐代说唱艺术已趋于成熟。,彩绘说唱俑,宝相花三足罐,唐.白釉刻花三足盘,直径18厘米,高4厘米,1965年洛阳铁二中出土。,白釉刻花三足盘,唐.白釉绿彩罐,高24厘米,龙门香山出土。,白釉绿彩罐,彩绘釉陶载物骆驼,唐.彩绘釉陶载物骆驼,长53厘米,高48厘米,1971年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彩绘女立俑,唐.彩绘女立俑,昭陵博物馆藏。,唐.鸳鸯踩莲枕,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1971年孟津前李村出土。,鸳鸯踩莲枕,唐法门寺地宫出土,是唐州县进贡皇室的高级瓷器。因其釉色和烧制方法至今不明,又无实物可证明,故称秘色瓷。该净水瓶为佛寺使用的水器。法门寺博物馆藏。,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唐.越窑秘色瓷碗,高6.8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8厘米,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越窑秘色瓷碗,唐.珍珠纹三足罐,高21厘米,井沟朱家湾出土。,珍珠纹三足罐,唐.镇墓兽,高100厘米,1963年关林出土。,镇墓兽,唐.着明光甲武士俑,着明光甲武士俑,唐.釉下褐彩鸟纹注子,高19.2厘米,口径10.4厘米,湖南省铜官陶瓷公司藏。,釉下褐彩鸟纹注子,唐.釉下褐彩贴花花卉纹注子,高22厘米,口径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釉下褐彩贴花花卉纹注子,通高三十厘米。凸雕莲花瓣纹为座,灯柱体细长,周身凸雕棱纹十三条,上承浅口、浅腹盘为托,内中央直壁筒式盏。邢窑窑址,在河北省临城境内岗头村等地,是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