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_第1页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_第2页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_第3页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_第4页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动、植物或者真菌细胞的临时装片。2. 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新课】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出示显微镜,让学生边看边复习)3复习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学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思考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思考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思考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思考4:关于放大倍数的问题在10X10的显微镜一个视野中均匀分布有64个细胞,如换成10X40的显微镜,能看到多少个细胞?在10X10的显微镜一个视野中间一行分布有64个细胞,如换成10X40的显微镜,中间一行能看到多少个细胞?5.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6观察几种细胞 提供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7. 实验结果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8.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练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是生物学上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验中会经常用到,大家在课后要整理好笔记,随时复习。【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完成显微镜知识的相关练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边看边学复习学生自主学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思考回答:1.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2.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3.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4. 放大倍数是指边长或直径放大的倍数4个16个学生讨论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1植物细胞具有什么结构?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是什么?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什么?4与动植物细胞相比,真菌细胞有什么特点?5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标本可以被放大多少倍?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与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个数有什么区别?6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与标本的实际情况有什么区别?参考资料:(一)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2个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物镜一二倍焦距之间使物体呈一个放大的实象,这个实象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目镜再呈一个放大的虚象,进人眼。(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1. 机械部分(1)镜座(2)镜柱(3)镜臂 (4)镜筒(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6)镜台(载物台)(7)调节器: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2.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1)反光镜(2)集光器(聚光器)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3. 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三)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四)练习用显微镜进行实际观察 (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1、将观察到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2、观察写有“上”字的标本并写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图象3、变换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看看物象有什么变化?4、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5、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五)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8)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9)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 推断组织样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3. 通过探究实验和探究后小组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探究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一)还原糖的鉴定1. 原理: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二)脂肪的鉴定1. 原理:脂肪小颗粒 + 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滴苏丹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三)蛋白质的鉴定1.原理: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 操作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演示四类有机物的显色反应引导学生对要检测的样品作出假设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结:本节课我们练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大家要重点掌握实验的原理,材料的选择及实验的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本实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定。【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总结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点。3. 设计实验鉴定唾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的材料选择有哪些要求?3.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选材 制备组织样液 注入组织样液2ml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取材滴苏丹染液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学生回忆演示实验,结合实物设计实验的步骤。学生自选材料分组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参考资料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或苏丹染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淀粉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淀粉的材料,颜色比较浅,易观察。如:马铃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2. 说出DNA和RNA在结构上的异同点。3. 尝试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新课】复习导入:DNA和RNA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点?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也存在不同点,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盐酸的作用二、主要步骤(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例):1.取材 滴: 刮: 涂: 烘: 2.水解 解: 保:3.冲洗涂片 冲: 吸: 4.染色 染: 吸: 盖: 5.观察 低: 高: 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小结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得出了DNA分布在细胞核,RNA分布在细胞质的结论。而实际上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而原核细胞的DNA存在于拟核中。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总结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所用的材料是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3.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2.水解 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3.冲洗涂片 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4.染色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盖: 盖上盖玻片。5.观察 低: 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高: 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学生列举注意事项。1.材料的选择 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2.取材要点 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4.安全要点 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新课】复习导入: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分别是什么?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如何?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一、实验原理(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 二、主要步骤:1.观察叶绿体在观察黑藻前10 min,用40 C的水浸泡黑藻的叶。这样的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便于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细胞质而流动。 2.观察线粒体在适宜的温度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以将健那绿染液保持在37 C,尽可能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染色期间保持在生活状态。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时,要染色1015 min。在此期间要适当添加染液,以保证细胞不干燥。 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做好标准装片供学生观察和参考。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小结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了解了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可以移动的,大家思考这对其完成其生理功能有什么意义?我们在第五章中要具体学习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大家就要结合它们的形态、分布和结构分析它们的功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回答上面的分析讨论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所用的材料是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3.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制作临时装片 (选材)观察制作临时装片 (选材)观察学生列举注意事项。观察时,注意通过调整光圈来调节反射光线的强弱,使进入物镜的光线不要太强。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物像,通过移动临时装片选择单层的典型细胞,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材料可以选择)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 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 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 为什么观察叶绿体的监时装片,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6. 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参考材料: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黄瓜嫩茎的表皮毛;小麦的根毛。1.植物体 2.叶(放大) 3.雄花4.雌花 5.种子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2体验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新课】导入:生物学上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即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一种物理模型。一、实验原理模型是人们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本活动是运用物理模型的方法,以实物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对真核细胞三维结构的认识。二、主要步骤: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强调:(1)选择废旧物品做实验材料时,应注意卫生安全。(2)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时,要注意细胞与细胞器之间以及不同细胞器之间的大小比例,以及相应的空间位置。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模型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分析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进行不同的制作,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性。教师说明模型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模型评比。教师小结小结:在生物学的课程中,很多知识都应用到了模型方法,通过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初步学会利用物理模型来帮助我们学习一些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听讲并尝试举例。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模型制作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你觉得在选材上有哪些要求?2. 模型制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列举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材料可以选择)模型评比:学生依据标准选出制作最好的模型进行奖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 1你制作的是什么细胞的模型?2你选择实验材料时有哪些考虑?3真核细胞的各个结构执行怎样的功能?学生思考回答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3. 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新课】创设情境导入:这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盛有黄瓜条的盘里加盐发现水增多了,再过一段时间黄瓜条变软了, 集市卖菜的人洒水能保鲜蔬菜;萎蔫的黄瓜泡在清水里会变得硬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思考:“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动物细胞有何异同?” 点拨学生对比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开展红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大液泡,植物细胞吸水就不会涨破?请同学们思考: 1. 如何验证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一种半透膜?解决该问题时,你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2. 解决该问题时,你设计的实验名称是什么?针对学生给出的多个名称,引导学生讨论作出最具合理性的名称是: 探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3. 你实验的实预期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材料呈现: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洋葱根尖、菠菜叶、水绵 、 干燥的红枫叶; 0.1g/mL的蔗糖溶液、 0.3g/ml的蔗糖溶液、0.5g/ml的蔗糖溶液;清水;0.9%NaCL溶液; 酒精。显微镜。1、应选择哪些材料进行实验呢?(1)材料选活细胞还是死细胞?(2)材料选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还是洋葱根尖?(3)材料选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还是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2、用什么试剂可以达到细胞失水、吸水的效果 ?老师强调: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用哪种浓度蔗糖溶液最好?(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回忆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 ,通过设计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对照实验来探究确定0.3g/ml的蔗糖溶液最好。 3、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老师介绍自身对照实验: 自身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指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强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的厚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表皮撕取太薄,容易撕破液泡,色素外溢,只能观察到细胞壁,无法进行质壁分离实验;表皮撕取太厚,细胞层数重叠,不方便观察,并且分离试剂渗入到细胞中需要较长时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速度慢。只有表皮细胞撕得恰如其分,实验效果才能既好又快。因此在撕取表皮时可以多取几次,选择较好的一块进行观察。(2)“引流法”时不要移动装片。 用引流的方法,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或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三次。在引流的过程中移动了装片就会影响到对特定细胞的观察。(3)在观察时选择低倍镜即可。 观察时要善于移动装片,选择材料中只有一层细胞又带色素的部位进行观察。(4)观察的对象。 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 教师巡视指导小结: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要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课余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加强课后延伸,培养创新能力。注意:除了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完成本实验外,还可以使用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水绵、黑藻等细胞,为什么呢?【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3. 针对实验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写出简要的实验流程。参考探究实验:(1)探索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质壁分离最快,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以上发生了质壁分离之后不能复原。探索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是否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最佳质量浓度。(2)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对不同植物的组织做质壁分离实验,比较它们的质壁分离速度。(3)采用其他的一定质量浓度的溶液,探索这些溶液能否使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针对这些常见的现象很容易会想到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了“植物细胞怎么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学生讨论得出:红细胞吸水会涨破,植物细胞吸水不会涨破。原因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不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大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学生看书分析、讨论、回答: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次层膜之间的物质构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种半透膜。原生质层伸缩性大,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伸缩性小。学生分析、讨论。(1)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说明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一种半透膜。(2)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说明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不是一种半透膜。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探究:如部分同学做活细胞、部分做死的表皮;部分同学做根尖分生区细胞、部分做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部分同学做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部分同学做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回答:(1)材料必须是完整的活细胞 。(2)材料必须是成熟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中才有较大的液泡。(3)材料选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液中带有色素,最好带红色或紫色的花青素。并分析白色的材料有何缺点。蔗糖溶液, 清水学生思考并得出: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学生讨论得出: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学生设计实验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学生分组实验 ,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学习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2. 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3. 能用科学术语表达生物现象,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个实验需要尝试着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同时试着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和解释数据。【新课】创设情境导入:生活中因外伤造成伤口时,可以用双氧水进行消毒,你知道什么是双氧水吗?它就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看起来像水一样无色透明,当你把它涂在伤口上时会出现白色的泡沫,这些白色的泡沫就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Fe3+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得无机催化剂,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谁的催化效率更高呢?一、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将。H2O2Fe3+过氧化氢酶H2O2 + O2温馨提示: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二、主要步骤:步骤试管编号1234H2O2溶液2ml2ml2ml2ml温度常温90常温常温FeCl3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2滴气泡释放量卫生香燃烧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小结四、实验变量分析: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学习了表格表示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回答上面的分析讨论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所用的材料是什么?3. 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4.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学生学习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实验的方法步骤。学生列举注意事项。1.H2O2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用量筒量取H2O2溶液时请小心,切勿将H2O2溅在皮肤上或者衣服上,一旦发生要马上用大量清水冲洗。2.实验过程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者同学,以免反应太剧烈,气泡冲出试管冒到脸上产生危险。3.由于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所以使用的动物肝脏必须新鲜,此为实验成功之关键。4.不要使用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以免互相干扰。5.向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尽量往下,直到接近液面,但不要插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因潮湿而熄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试管编号反应条件预期实验现象实际观察到的现象误差分析1234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马铃薯或胡萝卜的块茎可以吗?(2)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3)在细胞内,可以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学生思考回答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进行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 2说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必大家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吧,当发烧时,你有什么感觉呢?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生命体的细胞内发生着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是因为有酶的催化。那么酶在发挥它的催化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酶有关呢?(二)讨论假设(三)设计方案刚才大家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提出了各种假设和猜测,你的假设和猜测对吗?这还需要同学们进一步找出证据来加以证明。下面按实验台分成6组,请每一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教师巡视)刚才我巡视了一下,每一小组都有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同学陈述你们讨论的结果,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很好,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单一变量原则,这里的单一变量就是温度。还有其他方案吗?(四)实验探究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有了很多方案,接下来的活动很重要,要求各组根据你们制定的方案来进行实验。实验桌上已经为大家提供了自助餐式的实验用品,大家根据实验所需,自选材料。(五)表达交流实验操作都已经做完了,现在请大家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和收获交流一下。师:非常好,实验方案不管是成功还是不成功,都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六)得出结论刚才大家进行了深入地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总结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探究的是唾液淀粉酶,其他的酶的情况又如何呢?还有什么条件影响酶的活性呢?同学们知道如何去研究吗?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练习了如何自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用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步骤,这方面的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我们还需要在以后加强训练。【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写出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实验方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回答食欲不振,浑身不舒服。学生们畅所欲言,都想了解并关注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交流讨论进行实验设计小组代表发言其他人质疑或补充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材料可以选择)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回答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 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2. 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所有部位的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绿色的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体的非绿色部位(如根)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引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光合色素。绿色的植物细胞中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几种?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一、实验原理1. 色素提取的原理; 无水乙醇2. 色素分离的原理:层析液二、主要步骤:(1)提取色素 强调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过滤时垫尼龙布过滤后加棉塞(2)制备滤纸条思考:为什么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3)画滤液细线 要求:细、齐、直思考:为什么要重复划线?(4)分离色素注意:不要让层析液触及滤液线,为什么?(5)观察、记录 三、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小结:实验关键点1.选材时应注意选择鲜嫩、色浓绿、无浆汁的叶片。如菠菜叶、棉花叶、洋槐叶等。2.画滤液细线时,应以细、直、颜色浓绿为标准,重复画线时必须等上次画线干燥衙再进行,重复2-3次。3.层析时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可以突破教材,尝试更简单有效的操作。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叶绿体中存在4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我们要掌握这些色素的名称、颜色、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相对位置等。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的细节比较多,我们再一起总结一下:(1)在研磨绿叶时,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的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受到破坏,加入10ml无水乙醇是使色素溶解在其中,便于提取;(2)因无水乙醇和层析液都是易挥发且层析液是有一定毒性的有机溶剂,所以研磨要快,收集的滤液要用棉塞塞住,层析时要加盖,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3)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时,线条越细越直效果越好,重复划几次的目的是使滤液细线中含有较多的色素(4)如果层析液浸没了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滤纸条上就不会出现色素带,其原因是滤液细线中的色素溶解在了烧杯中的层析液中,会导致色素带不清晰,影响整个实验的效果。【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 实验用到了哪些试剂和器材,分别起什么作用?3. 实验的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实验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丙酮,汽油,苯等)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他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且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的最慢。用天平称取5 g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加入10 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地研磨。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漏斗插入试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及时用棉塞塞严盛有滤液的试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与宽略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此端距顶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横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细线。待滤液线干后,重复画线一两次。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将滤纸条画线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迅速塞紧试管口。待层析液上缘扩散至接近滤纸条顶端时,将滤纸条取出,风干。观察滤纸条上所出现的色素带及其颜色,并做好记录。 学生列举注意事项。(1)应选择绿色较深、光合色素含量较高的植物叶片,如菠菜叶、朱槿叶等,作为实验材料,以便使滤液中色素浓度较高。(2)画滤液细线时,要迅速,并要等滤液接近干时,再重复画线,以防滤液扩散开使滤液线过宽,影响分离效果。(3)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时,要避免滤液细线直接触及层析液。试管中的层析液高度不要接近或超过滤液细线所处的高度,可灵活把握层析液的用量。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反馈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整理笔记参考资料:替代方案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朱槿叶等) 用具:吸水纸,定性滤纸,小烧杯,培养皿盖,垫板,硬币,量筒。试剂:层析液操作要点:1制备滤纸条 取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6 cm左右、宽1 cm左右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横线。2获取色素线 (1)取一片新鲜的绿色叶片。 (2)将垫板放在实验台上,把吸水纸铺在垫板上,将制备好的滤纸条放在吸水纸上。 (3)把叶片放在滤纸条上,用硬币的侧缘对准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滚压叶片,反复多次,直到在滤纸条上出现一条深绿色的色素线。 3分离光合色素 将3 mL层析液倒入小烧杯,将滤纸条有色素线的一端向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不要让色素线浸入层析液中,不要让滤纸条贴在烧杯壁上。用培养皿盖盖在烧杯上。 4观察结果 10 min左右取出滤纸条。待其干燥后,观察分离出的色素带有几条,分别呈什么颜色,并做好记录。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出示目标】1进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探究。2说出某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3. 运用数据、图像等数学模型来描绘生理现象。【新课】创设情境导入:农业生产上要提高产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分别改变了哪种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