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的主体》PPT课件_第1页
《国际私法的主体》PPT课件_第2页
《国际私法的主体》PPT课件_第3页
《国际私法的主体》PPT课件_第4页
《国际私法的主体》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国际私法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国家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第一节自然人,一、自然人的国籍冲突及其解决1、国籍的概念(1)英美学派认为,国籍是人民对国家的忠诚(allegiance)关系,个人一旦具有某国国籍,则负有对某国永久忠诚的义务。(2)德国学派认为,国籍是人民对国家的绝对服从(obedience)关系。(3)法国学派则把国籍看作是个人与国家的一种契约(contract)关系,国家与个人双方都负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可像契约一样,随时解除这种关系。,李浩培教授关于国籍的概念更明白确切:一个人作为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2、国籍的冲突由于国籍的确定原则上属于国内法问题,而各国对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采取的制度不同,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国籍,或没有任何国家的国籍,前者称为国籍的积极冲突,后者称为国籍的消极冲突。,例如,因出生而取得的国籍,有的国家采血统主义,有的国家采出生地主义。如在后者领土上出生而属于前一类国家国民的子女,在具有父母国籍的同时,也具有出生地国籍,因而成为双重国籍者。如在前者领土上出生而属于后一类国家国民的子女,则没有任何国籍而成为无国籍者。如果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积极冲突,而不具有任何一国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消极冲突。,3、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1)当事人所具有的两个以上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时,则内国国籍优先,该人为内国人,以内国法为其本国法。(2)当事人所具有的两个以上国籍都是外国国籍时,又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第一,以取得在先的国籍优先;第二,以取得在后的国籍优先;第三,以当事人惯常居所或住所所在地国的国籍优先;第四,以与当事人有最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或者说依他的“实际国籍”决定其属人法。所谓“实际国籍”或“关系最密切国家”的国籍,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确定,4、关于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对于国籍的消极冲突,各国一般主张以当事人住所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如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时,则以其居所地法为其本国法。如居所亦不能确定时,有的国家规定适用法院地法或要求当事人归化法院地国国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意见中规定:“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居住国法律;如未定居,适用其住所地国法。”,二、自然人的住所冲突及其解决1、住所的概念住所是指一个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处所。居住者的长住意图和久住事实是决定住所的两个重要因素。居所(residence)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居住的处所。住所是久住之处,居所只是暂住或客居之地。居所可分为临时居所和惯常居所,后者是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生活的中心和居住的处所。人们普遍认为,惯常居所就是去掉住所中的意向因素的“持续一定时间的经常的实际居住。,住所与居所的区别在于:住所是久住之处,而居所只是暂住或客居之地;就法律而言,设定居所的条件比住所宽得多,不要求居民有久住的意思,只要有居住的事实即可。目前,惯常居所被越来越多地使用。,2、住所的冲突积极的冲突和消极的冲突。一个人同时取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住所的情况,称为住所的积极冲突;无住所的情况,称为消极冲突。关于住所积极冲突的解决,有以下几种主张:(1)以个人的意思选择住所。(2)如果一个人有两个以上的住所,其中一个住所在法院地国,就优先适用法院地法。(3)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和该法律关系所应适用的法律确定一个住所。,(4)根据住所冲突的具体情形选择住所。第一,内国住所与外国住所发生冲突的,选择适用内国法为住所地法。第二,外国住所与外国住所发生冲突的,又有以下几种方法:A、以先取得住所为住所;B、以最后取得的住所为住所;C、如果一个人同时取得两个住所,或以与当事人关系最密切的住所为住所,或以当事人现在居所地的住所为住所。当事人无居所的,则以父或母的最后住所为住所。,关于住所消极冲突的解决,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居所代替住所。对于现在无住所的人,有的主张以其最后的住所或出生时的住所为住所,如果没有最后住所或出生时的住所,就以其居所为住所。对于无住所、居所的人,以他现在的所在地法为住所地法。,案例3.1某日侨申请恢复国籍案,原告某氏,1936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以后随日本籍父母到中国东北居住。1946,因父母相继去世,遂为当地居民抚养。1952年该女与一中国男子结婚,自此定居中国。中国从1953年开始发给她外侨证书,1953年至1963年这段期间内,她一直被作为日本侨民对待。但自1963年起,该女士就再没有收到过外侨证外,她也没有申请加入中国国籍。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该女士收到日本驻华使馆的“出国证书”,在该证件的国籍栏里填写的是日本。1975年,中国政府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在申请出国时,均需根据护照办理出国手续。这样,该女士得将日本驻华使馆发给的“出国证明书”换成护照,才能获准,于是她退还了“出国证明书”领取了护照。1978年,在她仅持有中国护照而未带入籍证明书的情况下回到日本。因此,日本国把该女士当作1963年已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者处理,撤消了她的日本国籍,该女士不服日本的处理,起诉于东京地方法院,以她加入中国国籍并非自愿为理由,请求确认她的日本国籍。,案例3.1某日侨申请恢复国籍案,1979年1月,东京地方法院作了确认该女士为日本国籍的判决,其要点如下:(1)根据中国国籍法规定,并不是所有与中国人结婚的外国女子,均能自动取得中国国籍,但可以认定,自1963年以后,中国政府已把她作为自动取得中国国籍对待的。(2)根据日本国籍法第8条的规定,所诉的“自愿取得外国国籍”,是指真正出自本人自愿,但在该案中,不能得出她取得中国国籍是“出自真正自愿”的断定。(3)日本方面由于起诉人是携带中国国籍的护照回到日本,即认定是已经取得了中国国籍,并且由于找不出非自愿加入中国国籍的根据,便推定是根据申请取得了中国国籍,但这只是一种推定,尽管日本方面就起诉人是否自愿取得中国国籍一事向中国方面提出过询问,并在未获答复的情况下对这种推定应负举证责任。(4)法院根据以上情况指出: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起诉人取得中国国籍是出于个人自愿的情况下,就不能认定她已丧失了日本国籍。,案例3.1某日侨申请恢复国籍案,你认为日本法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一个自然人是否具有某国国籍,原则上应依该国的国籍法决定。但当一个人具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时,法院要综合考虑当事人的多方面情况,确定他与哪个国有最密切联系,这就是所谓实际国籍原则。,第二节法人,一、法人国籍对于如何确定一个法人的国籍,国际上无一致的作法,各国实践及学者提出了下列不同主张:(1)成员国籍主义,也称资本控制主义(2)设立地主义,或称登记地主义(3)住所地主义(4)准据法主义(5)实际控制主义(6)复合标准说,二、法人的住所1、管理中心所在地说,或称主事务所所在地说,即以法人的权力机构所在地为法人的住所。许多国家的立法采取这种主张。2、营业中心所在地说,即以法人实际从事营业活动的所在地为法人的住所地。3、法人住所依其章程之规定说。我国民法通则第39条采取第一种主张。但同法人的国籍问题一样,法人的住所地应按照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上几种不同作法,灵活地作出决定。,三、外国法人的认可1、概念内国根据本国的法律对外国法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承认并允许其在内国从事涉外民事活动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法人依有关外国法律是否已有效成立的问题;二是依外国法已有效成立的外国法人,内国法律是否也承认它作为法人在内国活动。,对于前一个问题,应当依法人的属人法决定,后一个问题则显然应由内国的外国人法来进行审查。因此,一个外国法人要进入内国进行经营活动,必须同时符合其属人法和内国的外国人法所规定的条件。2、外国法人的认可(1)国际立法认可方式即有关国家通过制定国际条约保证相互认可对方国家的法人。,(2)国内立法认可方式,它可分为三种程序:特别认可程序,即内国对外国法人通过特别登记或批准程序加以认可。概括认可程序,即内国对属于某一外国的法人概括地加以认可。一般认可程序,即内国对于外国特定种类的法人,不问其属于何国,一般都加以认可。,我国对外国法人的认可区分不同情况作了规定。对外国法人常驻代表机构的认可,采用了特别认可程序。对来中国从事投资活动的外国法人,因有关合同都要经过政府批准才生效,故也可理解为采取特别认可程序。但对来中国进行货物买卖的外国法人,因没有政府审查批准程序,可理解为采取一般认可程序。,案例分析:湖广铁路债券案,1979年11月,美国公民杰克逊等9人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起诉,要求偿还他们持有的中国清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本息,由此引出一桩债券案。湖广铁路债券的由来湖广铁路债券,是清朝末年的一笔陈年旧账。这里所说的湖广铁路,是指当时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的粤汉铁路及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因两铁路地处当时湖广总督辖区范围之内,故通称湖广铁路。湖广铁路债券,就是根据湖广铁路借款合同而发行的英镑债券。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的产物。当时清王朝已面临行将覆灭的命运,为了继续维护其反动统治,镇压人民革命,急需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而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攫取更多的权益,也急欲以借款的形式来实现其目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笼的。,湖广铁路债券案,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的“上谕”,为向西方列强出卖路权大开方便之门。11天后的5月20日,邮传大臣盛宣怀就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额为600万英镑,由四国平均分配;借款期限为40年;年利率为5%;按95%折扣交款;借款除以铁路产业本身及其收入作担保外,还以总金额每年为关平银520万两的各项厘捐作抵押。合同还规定:铁路总工程师由贷款国派人担任;铁路财务由贷款国银行审核;购买外洋材料以指定的银行为经纪人,并付给料价5%的佣金及验货费。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湖广铁路债券的发行,是清政府丧权辱国,英、法、德、美四国夺取中国权益的一笔肮脏交易,再次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合同签订不到一个月,四川就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反对铁路国有政策,主张铁路自办自营,坚决拒借外债,保护路权。这一义举,立即得到四川民众和全国人民的响应与支持,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埋葬了腐朽的清王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恶债不予继承的国际法久已公认的原则,对于历届旧政府的外债一概不予承认,也不承担偿还的义务。湖广铁路债券早已成了无用的废纸。,湖广铁路债券案,本案形成梗概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之前,美国政府已就美国公民或公司被中国管制的财产的求偿权进行过处理,由美国的“对外索债解决委员会”对求偿权先作认定,作为将来交涉或分配取得权益的根据。当时持有中国政府发行债券的求偿权均被拒绝,理由是此类债券早因通货膨胀而失去任何价值。当时无人注意到中国政府发行的一些债券中,有的是规定以外币支付的。湖广铁路债券即是以英镑计付其本息的,因而可以不受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的影响。该债券持有人觉察到了这一点,以为有机可乘,于是雇请律师,借诸诉讼,以图实现其求偿权。中美建交之后,中国与美国缔结了求偿协定,其中只涉及美国于1950年冻结中国及其公民在美国财产的归还问题,以及被中国政府管制的美方在华财产的归还问题,而没有提到中国现政府应否依国际法继承前政府债务问题。湖广铁路债券持有人的律师见此漏洞,就满有信心地在美国法院提出诉讼。,湖广铁路债券案,他们还有一个如意算盘,认为根据美国1976年制定的外国国家豁免法的规定,外国政府的商业行为不受豁免,而修建铁路正是一种商业行为(在美国铁路均为私营),即使中国政府拒绝出庭,仍可判决中国政府应偿还这项债务。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受理此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被告,并向中国外交部长发出传票,限于传票送达后20天内对原告起诉书作出答辩,否则将进行“缺席判决”。对此,中国政府曾多次照会美国国务院,声明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主权豁免,不受任何外国法院的管辖。然而该美国地方法院竟置此于不顾,于1982年9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缺席判决”,要求中国政府偿还原告41313000美元。该法院还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对这一判决置之不理,它将依据原告的请求强制执行判决,扣押中国在美国的财产。,湖广铁路债券案,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上面已经提到,我国政府从一开始就严词驳斥美国地方法院对本案的无理判决。1983年2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访问,我国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就本案重申了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并向舒尔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申述了如下四点:一、中国根据国际法,享有主权豁免,不受任何外国法院审判。二、中国政府对于历届旧政府的外债,一概不予承认,也不承担偿还的义务。恶债不予继承是国际法久已公认的一项原则。三、国家主权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四、中国政府对湖广铁路债券案,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要求美方作出妥善处理。中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切实负起责任,严格遵照国际法原则行事,采取积极步骤,制止事态发展,妥善处理此案,不使它给中美关系以及两国间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造成损害。,湖广铁路债券案,美国政府的态度本案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推卸责任的态度,一味以美国是“三权分立”的政体,无法干涉司法判决为由,表示无能为力。在我国外交部部长向美国国务卿舒尔茨递交备忘录之后,美国国务院还在其发表的声明中,说什么“对这起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表态”“从未直接卷入此类案件”,又说美方已向中方强调,美国法律符合国际法惯例。由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意愿,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并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还由于本案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争执点,美国深恐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不得不对本案的态度有了转变。1983年8月18日,美国政府向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提交一份文件,要求该法院推迟到中国代表出庭对它所作的判决进行辩驳后再采取要求偿付的行动。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该文件中说“让(中国)出庭显然有益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又说“如果不让中国再次有机会对这项判决进行辩驳,将会对美中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这个问题是美中关系中的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大问题”。该文件最后提出一项充分的理由说:“由于收回拖欠债务的期限法规定到1951年就已到期,现在不能要中国负责了,湖广铁路债券案,中图政府据此理由与美国国务院进行了多次交涉。经过两国政府官员的几次会谈,美国国务院决定干涉此案。美国国务院乔治普舒尔茨和国务院法律顾问戴维斯鲁宾逊分别于1983年8月11日和12日发表了声明。中国接受了美国的建议,聘请了美国律师出庭申辩。律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绝对主权豁免;本案不属美国法典第28卷第1605条规定的“商业活动”;原告的传票送达不完备;原告未能依美国法典第28卷第1608(E)条的规定,证明被告具有责任而使其提出的求偿要求和权利得以成立等理由指出法庭判决无效,要求撤销缺席判决。另外,美国司法部向阿拉巴玛州地方法院提出了“美国利益声明书”,要求法院考虑舒尔茨和鲁宾逊的声明,考虑美国利益支持中国的申辩。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法庭重新审理了此案,做出新的决定,撤销了原来的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之后原告又向美国联邦第十一巡回法院提起上诉和要求美国最高法院重新审理,未获成功。致使此案于1987年3月9日告终。,第三节国家,一、国家的国际私法主体特殊性1国家需要遵守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原则,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自我限制其主权者的地位2国家参加国际民商事活动必须以国家本身的名义并由其授权的机关或负责人进行3国家作为国际私法关系主体时,以国库财产承担因此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因而是无限责任4国家享有豁免权,国家虽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但它毕竟是主权者,国家及其财产享有司法豁免权。,二、国家豁免问题1、国家豁免问题的提出当国家作为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与其他主体发生纠纷时,国家豁免可能在下列情况被提出来:(1)国家在外国直接被诉。(2)国家不是某一涉外诉讼的主体,但是该诉讼涉及到国家,国家因而主张豁免以维护自己的权利。(3)国家主动提起诉讼,或在其被诉时明示或默示放弃管辖豁免,但是在判决作出前或作出后,如果财产有可能被诉讼保全或强制执行时,国家提出豁免或执行豁免。(4)国家提起诉讼,如遇对方当事人提起反诉的范围超出了原诉,国家可能会对该反诉主张豁免权。国家豁免的内容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程序豁免和强制执行豁免,2、国家豁免的根据国家豁免的根据是国家主权原则。自1234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九世颁布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教谕以来,国家主权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同。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因此,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外国是独立和平等的。国家主权在本国领土内享有最高权力这一特性派生出属地管辖权,而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和独立性派生出国家豁免。由此可见,国家豁免权是国家固有权利,它来源于国家主权原则。,3、有关国家豁免的理论(1)绝对豁免理论(TheDoctrineofAbsoluteImmunity)绝对豁免理论是一种最古老的国家豁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论其行为的性质如何,在他国享有绝对的豁免,除非该国放弃其豁免权。享有国家豁免的主体包括国家元首、国家本身、中央政府及各地、其他国家机构、国有公司或企业等。国家不仅在直接被诉的情况下享受豁免。在涉及国家的间接诉讼中也享受豁免。另外,它主张在国家未自愿接受管辖的情况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有关国家的民事争议。绝对豁免论在19世纪曾经得到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只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渐渐地放弃了这种理论。但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支持绝对豁免论。,(2)限制豁免论,(TheDoctrineofRelativeorRestrictiveImmunity)又称职能豁免说它产生于19世纪末,主张把国家的活动分为主权行为和非主权行为。主权行为享有豁免权,而非主权行为不享有豁免权。至于如何区分主权行为和非主权行为,主要有三种标准:目的标准、行为性质标准和混合标准:现在,赞成国家行为性质标准的占多数,在识别国家行为性质上,他们主张适用法院地法。,(3)废除豁免论(TheDoctrineofAbolishingImmunity)它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该理论主张废除国家豁免原则,并确认国家不享有豁免是一般原则,在某种情况下所出现的豁免是例外。它不仅反对绝对豁免论,也与限制豁免论所主张的国家享有豁免是一般原则,不享有豁免是例外的观点相反。在立法技术上,它主张采用否定列举式。这种观点只为少数学者所主张,在实践中还没有哪个国家采用。,(4)平等豁免论(TheDoctrineofEqualImmunity)国家豁免是平等原则派生出来的权利,同时又是国家主权的一个实质组成部分;由于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国家豁免也同样不是绝对的。因此,国家不享有绝对豁免,只享有平等豁免。平等豁免论将国家的司法管辖豁免称为“关于组织的豁免”,而把执行豁免称为“关于资产的豁免”。关于组织的豁免,它主张具有独立经济责任的国有公司或企业不享有豁免。平等豁免是在绝对豁免说和废除豁免说之间的折衷。,三、我国对国家豁免问题的立场我国一向坚持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但在立法上,尚无有关国家豁免问题的规定。不过,在我国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法院被诉的案件中,我国对国家豁免问题,表明了如下立场:,(1)坚持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反对限制豁免论和废除豁免论。(2)坚持国家本身或者说以国家名义从事的一切活动享有豁免,除非国家自愿放弃豁免。但国有公司或企业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经济实体,不应享有豁免权。(3)赞成通过国际条约消除各国在国家豁免问题上的分歧。(4)如果外国国家无视我国主权,对我国或我国财产强行行使司法管辖权,我国保留对该国进行报复的权利。(5)我国在外国法院出庭主张豁免权的抗辩不得视为接受外国法院管辖。,四、国家及其财产豁免规则的新发展,1、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200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公约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最全面最系统的一个国际法律文件,其许多规定对管辖豁免规则作出了新发展。可以说,公约是解决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的一个里程碑。公约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最全面最系统的一个国际法律文件,公约在其序言中指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是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原则。公约第6条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国应避免对在其法院对另一国提起的诉讼行使管辖。但是公约第5条规定,一国本身及其财产遵照公约的规定在另一国法院享有管辖豁免。也就是说,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要符合公约的有关规定。而公约第三部分又规定在商业交易等8种情况下,不得对国家及其财产进行豁免。由此可见,公约采行了限制豁免论。,2005年9月14日,我国外长李肇星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这说明,我国在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上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明确。但是公约将于第30份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后第30天生效。目前该公约尚未生效。所以虽然我国签署加入了公约,但公约本身未生效,案例3.2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1949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这一年国民党当局由南京到广州,10月又到重庆,11月到云南,最后于12月9日越过海峡逃到台湾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在它覆灭前夕,于9月下令将属于国家所有的中央航空公司40架飞机飞往英国控制下的香港启德机场。11月9日,在香港的中央航空公司的职员宣布起义并意欲把他们控制的飞机归属于新政府。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中央航空公司及其财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但1949年12月12日,国民党台湾当局却将中央航空公司的这些飞机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两个美国公民陈纳德和拉尼尔。此二人又以合伙人的资格把飞机卖给了在美国特拉华的一个联营的民用航空公司。该公司为请求飞机的产权诉讼到香港法院,请求依据特别法声明这40架飞机是该公司财产。,案例3.2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1950年5月10日,英国政府给香港最高法院发出了一道枢密院令,以在香港启德机场上的飞机的所有权有争执为由,指令其所有权应由法院判决,“并且关于这些飞机的诉讼,即使这案件中的被告为一个外国主权国家,法院仍有权处理”。该法令还规定在法院未判决之前,香港总督可以扣留这些飞机,并于最终判决后执行法院判决。香港的初审和上诉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请求,认定这些飞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财产,并认为出售飞机违反已确定的连续原则。法官的附带意见指出:“新政府应继承旧政府的所有权利,除非旧政府成员的行为是越权或是作为受托人对国家的不忠诚行为,并且是为一个外国和不适当的目的。”审判法官认为,那时联合王国政府已完全可以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这种出卖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这些飞机落入共产党政府手中的一个策略而已。原告对上述判决不服上诉到英国密院司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完全改变了它下级法院的判决,于1952年7月28日作出终审判决。把飞机的产权判给了民用航空公司。司法委员会认为,国民党政府出卖飞机比起它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进行一种破坏行为,应该认为没有什么违法和不适当的,一个政府出卖它的动产是个法律问题,而不是那些推测的政治利益问题。,案例3.2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所有法院都知道英国政府承认共产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法律上的政府是在1950年1月5日。虽然在1949年10月1日起该政府已在国民党失去控制的中国领土上成立,但英国政府在1950年1月6日前未宣布或通知它承认这个政府为中国事实上的政府。而它依然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所以飞机出卖时国民党政府依然有资格出卖在它控制下的且属于它的资产。中央航空公司是它的一个机构,因此出售的飞机的所有权属于国民政府。委员会认为本案中还应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被告主权的承认具有溯及效力。对此委员会指出,承认发生溯及效力,承认必须是对随后成为法律上的政府的事实政府的有效行为,并且不是对前法律上的政府的无效行为。,共产党支持的雇员的行为没有得到香港总督的同意是不合法的。因为按1949年11月4日的香港法令规定,任何人代表外国权力,包括代表外国法律上的和事实上的政府行事,必须得到总督的同意。航空公司的雇员并非这样的法律当局,不得为飞机所有权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飞机的人的行为就不能作为追溯力原则的根据。另外,委员会还认为,对一个法律上的政府的承认发生溯及效力,还必须是在所有情况都限于在被承认的政府控制的领土范围内发生的行为,比如由于前政府的一条船是在通过公海时被起义者占有和驶入在事实上的政府控制下的海湾,则可以得到认可。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对本案判决的当日午夜(1952年7月28日)香港英国政府竟出动武装警察劫夺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全部留港资产,包括40架飞机在内。请问:英国的作法是否符合国家财产豁免原则?为什么?你认为中国有没有更有效的应对措施?,案例3.2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第四节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一、国民待遇(NationalTreatment)内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遇相同,即在同等的条件下外国人和内国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相同。1当今的国民待遇是一种互惠的待遇,但并非一定以条约和法律上的规定为条件。为了防止本国公民在外国受到歧视,各国多采取对等原则加以限制。2国民待遇仅就一般原则而言,并非在具体的民事权利享有上外国人与内国人完全一样。事实上,任何采取国民待遇的国家,都要对外国人的权利作些限制,如日本和美国的许多州就规定外国人不得享有土地的所有权。3国民待遇的范围常在条约中作出限制。各国一般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把国民待遇限制在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专利权、版权以及民事诉讼权利方面;而在沿海贸易、领水渔业、内水航运、公用事业、自由职业等方面,一般不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二、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