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_第1页
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_第2页
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_第3页
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_第4页
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君形象浅析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摘要王昭君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有着沉鱼落雁之姿,因和亲匈奴而名扬千古。昭君事迹在历史上本来很简单,但自两晋开始,昭君故事成为历来文人诗词作品中的歌咏对象。据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一书的编者统计,历代专门以王昭君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词有700余篇,本文就历代文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尝试论之。 关键词王昭君;文人诗词;昭君精神 I207.22 A 1005-3115(xx)04-0052-03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作为一位弱女子,王昭君是封建帝王的玩物和工具,她被无情地抛向异域沙漠;作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她又是和解与亲善的使节,换得了西汉与匈奴之间几十年的太平。她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在她身上却显现出一种崇高与伟大。在历代文人笔下,诗人们或表达对昭君的崇慕、赞许,或表现对昭君命运的关注同情,为之不平,有力地宣扬昭君精神,或借助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借题发挥以自抒胸臆。 一、肯定昭君高洁的品质,歌颂昭君出塞和亲的贡献精神 历史为王昭君这位献身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做了很好的鉴定,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千年古迹昭君墓就是永恒的物证,体现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敬仰和怀念,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由此肯定昭君和亲之功的声音便成为诗歌的主题,诗人们歌颂昭君的高尚品质,赞颂昭君的为国奉献精神,将和平之功归于昭君。焦延寿生活于西汉昭、宣、元、成帝期间,是与王昭君同时的代人,他的两首诗是现在所见最早以昭君出塞和亲为题材的作品: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 异类既同,崇我王室。 萃之益 长城既立,四夷宾服。 交和结好,昭君是福。 萃之益 诗人从促成国家和平稳定的大处着眼,强调了昭君对汉王室与匈奴“交和结合”的无私奉献精神。 唐张仲素亦有王昭君一诗: 仙娥今下嫁,轿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诗人说士兵解甲归田了,武器也铸成了农具,牛羊布满边塞。寥寥20字,使我们看到了汉匈两地出现的蓬勃兴旺、美好繁荣景象以及民众受益的和平局面。而这都是建立在“仙娥”下嫁的基础上,诗人赞扬了和亲,也肯定了昭君的历史功绩。 再如宋郭祥正的王昭君上马图: 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 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 首句即以“飘”、“秀”、“夺”、“春”四字概括出王昭君身披斗篷、风尘仆仆出塞的形象。“甘心”二字则突出昭君人格的伟大,她用自己的容颜和躯体,为君王和朝廷消除边患,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为国家,可歌可泣。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一洗愁容,成为一位以身许国的英雄!这种审视角度的变化,自有其深广的社会背景。宋朝自建立之初就边患不断,且不论辽与金,就是在与弱小的西夏政权的战争中,宋军也频遭败绩。在强大的外患压力之下,诗人想起了那位曾消弥两个敌对国宿怨的女子,惊叹一弱女子竟然能给国家带来几十年的边境安宁,诗歌的画外音不言而喻。 二、同情昭君出塞的遭遇,抒发昭君内心的悲怨 在大量歌咏昭君的诗词中,最普遍的主题是描写昭君的悲怨。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几乎都认为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所以,为之伤感、同情,发而为诗,大多名为“昭君怨”。诗人意在对昭君离汉出塞、远嫁匈奴遭遇的哀怜,诗歌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如唐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一)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二)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前一首“今日”、“明朝”,“汉宫人”、“胡地妾”,诗名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上马啼红颊”语浅意深,把昭君远嫁时内心的悲伤写得入木三分。第二首诗中,苍凉的西北边隆风光掩遇在朦胧的月光下昭君一路孤寂,已经够可悲了。更可悲的是走上去玉门的道路,昭君就没有回来的日子。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没在胡地的风沙中,留下青冢让人叹息。自汉宫起,至“没胡沙”止,写出了远嫁胡地的全部历程,以月比人,既形象又贴切。最后以悲痛的心情哀叹昭君的不幸遭遇,同时对封建社会美丑颠倒,为昭君的出嫁异域、归期杳然感到哀怜和不平。 大历元年,杜甫流落夔州,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三首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因“昭”字犯了晋文帝司马昭的“昭”字,晋人将其改为王明君,之后就有了“明妃”之称。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了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以“紫台”对“青冢”,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青冢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空归”二字让人肝肠寸断,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点明了全诗怨恨的主题。 这些诗歌描景传情,刻画细腻,除去民族和好的主题,不写昭君对当时和后世的贡献,只书写昭君的悲怨。 三、通过昭君出塞抒发感慨,表示宽慰 历代文人抒写昭君的诗词中,有许多诗作真正目的不在于咏史,只是透过这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著名的要数北宋王安石的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在离宫之时,泪湿鬓角,自顾“无颜色”,但元帝都觉得一生哪里见过这样美貌的女子。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承上句的“鸿雁飞”,给万里之外的家人带信,说明自己在“毡城”生活很好,望家人不要挂念,安慰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却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昭君若留在宫中得不到君王的喜爱,也是像那阿娇一样的命运,孤老终死,嫁到异域反而得到了单于的宠爱。强调人的失意与否,是不分中原和塞北的。写此诗前,王安石曾向皇帝提出过他的变法主张,但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反遭排斥,这首诗也是他政治失意的感情抒发。于是发出“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惊世骇俗之论,在他看来,皇帝的诏幸实在是不值一提的所谓“恩宠”,而胡人的真诚相待使昭君获得了平等的人格,这才是千金难求的。人生的最大快乐莫过于“知心”,又何必分汉家和胡地呢?昭君主动请行,不就是为了寻找“知心”而去吗?地域不是惟一的依据,心才是恒久的价值所在。诗歌指出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王昭君远到边疆去和亲未必是悲剧。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 _较为尖锐的时代,国力积弱不振,长期受辽、金、元等的武力威胁,人们自然对当局的懦弱无能特别敏感和愤恨。诗人往往反对和亲,借昭君对朝廷昏庸、将帅无能的批判来抒发个人的爱国之情。吕本中可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写了明妃一诗: 秦人强盛时,百战无逡巡。 汉氏失中策,清边烽燧频。 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亲。 君王为置酒,单于来奉珍。 朝辞汉宫月,暮随胡地尘。 鞍马白沙暮,旃裘黄草春。 人生在相知,不论胡与秦。 但取眼前好,莫言长苦辛。 君看清薄儿,何殊胡地儿。 秦时国力强盛时,与匈奴战争,从来没有什么顾虑,如今却只能采取和亲的怀柔政策,因为朝廷想要清边只会让战事越来越多。历史因素与宋代的政治现实在诗人笔下完美结合,认为保卫国家这样的事,将帅已不能胜任,派个女人去和亲就行了。诗歌借昭君出塞之事,痛快淋漓地抒写对宋代君臣懦弱无能、一味求和的愤怒和嘲讽。 昭君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在被动的境遇中采取的积极姿态,昭君出塞无疑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密切了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为汉匈两族人民的和好与融洽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像董必武所作王昭君一诗所说: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