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1 项目概况 . 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 . 2 报告编制依据 . 3 项目区概况 . . 源 . . . . . . 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 . 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 . . . 目主要工程内容 . . 6 投资估算 . . 投资及分项投资 . . 7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 - . 8 项目 组织实施管理 . . . . 9 效益分析 . . . . 10 结论与建议 . . . 1 项目概况 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岫岩县位于市南部,山地面积约占 80%,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本次整理的 项目区位于辽宁省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项目区内土地整理总面积 顷,其中黄花甸片 顷,石庙子片 顷,该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据此,在土地利用上是以耕地为主,项目总耕地面积 顷,占项目总土地面积的 根据调查,本项目区内的农业 生产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区黄花甸片:土壤耕层薄,部分耕地耕层厚度 10 15 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该片临近哨子河,地下水源充足,且大部分地区土壤状况较好,但由于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以及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土地产量上部去,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项目区所在的前堡村人均耕地仅为 ,远远低于全国 宁省 的平均水平;未利用地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尚有未利用 地 (滩涂、荒草地等) 顷,占该片总规模的 项目区石庙子片:耕地有效土层浅薄 质地贫瘠,滩涂及荒草地砂砾石较多。这些年来,由于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对耕地重用轻养、粗放经营,属于掠夺式的利用,致使土壤结构变坏,耕地肥力下降,土层变薄;促使有机质含量高于 2的耕地只占耕地面积的 6,中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土壤漏水漏肥- 严重。特别是在项目区周边有 7 家轻烧镁、重烧镁矿,因早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对该片内所在图幅为 7)中的西青苔峪村14/407东青苔峪村 14/185 两块耕地造成中度污染,地块土壤板结,客土后增加土层厚度,改变土壤 ,得以 原有耕地恢复。近年来,岫岩县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对产生污染源的有关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已杜绝了再污染。 从上述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客观要求对该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与部分土地开发 。 因此该项目亟待实施,以解决项目区所在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补充耕地越发显得必要。同时也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需要。 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是实施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具体步骤。 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改善了生产条件,由低产变高产,逐步扩大高效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拉动当地农业产业经济,为发展岫岩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进行上述土地整理开发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护岸林和绿- 化林带,改良土壤,配置排水设施,使农业生产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荒草地等未利用地得到开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本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以保护和恢复项目区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为根本,对可利用的非耕地和少量低产耕地进行土地整理,使其 既有利于岫岩县可持续发展和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明显增长,又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耕地增加,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该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 该项目区位于市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黄花甸片东至省级公路张庄公路,西、北至乡级公路黄暖线,南至沙岗村南端,项目区中部有哨子河流经,将该项目区分为两片;石庙子片北至丁家峪村南至石佛村,西部以析青公路、青古公路为界;东面以青苔峪河为边缘。 项目区图斑总面积 顷,减去其中不动 工的交通用地以及现有居民点的扩建占地 目区总规模 中黄花甸片项目区总面积 顷,减去不动工的交通用地、预留建设用地及居民点 目总规模为 涉及 127 块图斑,详见附表 1;石庙子片项目区总面积- 顷,顷,项目总规模为 顷, 涉及 50 块图斑,详见附表 2。 该项目总投资估算 亩投资 中黄花甸片总投资估算 亩投资 庙子片总投资估算 亩投资 该项目拟施工期一年。 该项目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 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 其中黄花甸片新增耕地面积 该片总规模的 石庙子片新增耕地面积 该片总规模的 2 报告编制依据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本农田保护条例 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黄花甸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石庙子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利用年度计划 岩县农业治理开发规划 1011 1012 0288 99) 50265 97) 1:10000标准分幅地形图 3 项目区概况 岫岩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邻凤城,西接营口、盖县,南连东港、庄河,北与海城、辽阳接壤,隶属辽宁省市。南北长 西宽 面积 4507平方公里,略呈榛叶形。 项目区位于市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黄花甸片东至省级公路张庄公路,西、北至乡级公路黄暖线,南至沙岗村南端,项目区中部有哨子河流经,将该项目区分为两片;该片位于 东经 123 26 53 123 27 32,北纬 40 30 00 40 32 22。 石庙子片北至丁家峪村南至石佛村,西部以析青公路、青古公路为界;东面以青苔峪河为边缘,该片位于 东经 123 30 09 123 31 45,北纬 40 41 16 40 43 48。 - 形地貌 岫岩地处辽东断块山区,境内丘陵起伏 ,河川纵横 ,千山山脉从岫岩北部入境 ,分向西南和东南延伸 ,形成环抱岫岩北、西、东边界的天然屏障。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 其中较大的山岭有 500余座 ,屹立于北部凤城和岫岩交界处的帽盔山海拔 ,是境内的最高山。全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击平原和盆地。 项目区均为河谷冲击平原,黄花甸片被哨子河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东地块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总体地势起伏较缓,局部起伏不平, 临近高差较大 ,地块内邻近相对高差 ;河西地块西高东低,中部低两侧高。整体地势起伏较小,靠近沙岗村的部分,地势起伏不平,临近高差较大。石庙子片整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项目区的西部部分地块临近山坡地。 文地质 岫岩县大地构造位置,按传统观点属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营口 宽甸隆起的中部;按地质 力学观点属天山 阴山复杂构造带的东端和新华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中段交接复合部位,又称“岫岩地台”。全县主要存在纬向(东西)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北东 北北东)构造体系,河西系构造体系(北西)和小型旋卷构造体系。 县境内山谷交错,河溪如织,约 500余溪流汇集为 13条支流 偏岭河、哈达河、汤池河、雅河、 牤 牛河、沟连河、牧牛河、石庙河、青河、古洞河、葛藤峪河、暖泉河、渭水河。 13 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 大洋河和哨子河,二流汇合,组成境内大洋河水系。另- 有两条外河流,一为小洋河,一为大沙河,属英纳河水系。水资源丰富, 总量为 166373 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 51596 万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 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立方米 ,占可利用水资源的 地下水蓄积量约为 38700万立方米。 黄花甸片位于哨子河东西两岸,哨子河流长 域面积 落差 904米,根据文家街水文站观测资料,哨子河最高水位 低水位 平均最高水位 低水位 平均最大流量 秒,该片段年平均流量 90立方米 /秒,枯水期流量 30立方米 /秒。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埋深 4 米, 度 140。 石庙子片位于青苔峪河沿岸,支流为洼岭河、小闹沟河,水质化学成分为碳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钙型水,水质较硬,硬度为176,水中少碘。地下水储量丰富,总量为 该片为古老地台的结晶基底,岩石普遍经受中高级区域重度,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比较普遍,地层为古老地带隆起区,地层出入不全,出覆地层仅有元古界前震旦系辽河群。 候 岫岩县属于北温带湿润地区,具有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季“ 三寒四温”,多干少涝,盛行北北西风;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季,盛行东南风;秋季“两温五寒”,阴晴多变,盛行北北西风;冬- 季干冷少雪,盛行北北西风,平均风速 /秒,最大风速 21 米 /秒。无霜期 136至 152天,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年降水 86至 106天 ,降水量 最多降水 158天 ,降水量 最低降水 52 天 ,降水量 米。年平均蒸发量 米,岫岩地处千山山脉东南迎风坡,南临黄海,夏季海洋性暖气 流从南入境,经南低北高的地势升台作用, 7、 8两月降水量多,占全年降水量的 项目区属岫岩县中部湿润气候区,是县内的低山区,平地海拔100峰海拔 300上植被较好,气候湿润、热量适中。该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平均降雨量为 800 10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 霜期为 142 147天左右,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结冻时间平均在 11 月 12 日 17 日,而解冻 (地表始化 )在 3月上、中旬,化通时间在 4月 13日 20日。 该区是县内气候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 - 被 项目区属千山山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植被属华北和长白植物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繁多,代表植物: 林木:落叶松、红松、柞树、槭树、核桃、板栗等; 花草:苜蓿、车前叶、野玫瑰、水芹菜、大叶芹、蕨菜等; 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小豆、绿豆、红薯、马铃薯、苏子等。 壤 岫岩县土壤以棕壤为主,草甸土次之,还有少部分水稻土、沼泽土。分布情况低山、丘陵、坡脚为棕壤土,平地、河谷为草甸土;在草甸土与潮棕壤土上发育一部分水稻土; 低洼谷地有发育极少的沼泽土。 项目区均地处河谷冲击地带,黄花甸片土壤以耕型砂质草甸土为主。 5 左右 ,有机质含量为 养分含量为 :全氮 有效磷 3mg/效钾 61mg/层厚度为 15 25均 20庙子片土壤基本为耕型壤质浅淀酸性岩棕壤土种和耕型壤质浅淀坡积棕壤土种,并含有少量草甸土。酸碱度为 间,有机质总量 均值 全氮总量 均值 有效磷 3效钾 107层厚度为 10塌方 、塌陷。其中 7) 中的 407为 185 号图斑地块的土壤含可溶镁为- 然灾害 项目区的气象灾害是雹灾较重,其次是伏旱、暴雨和大风。 太阳辐射:太阳总辐射 5月最多, 12月最少,呈单峰型,年总辐射 卡 /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 卡 /平方厘米,生理辐射的变化同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情况一致。 日照:年均日照时数为 实际 日照数 5月最多, 7月少, 9月再多, 11月再少,呈现不对称的双峰型。 热量:项目区年平均气温 c,c,年平均最低温度为 c。 无霜期:无霜期为 142 147天左右,土壤结冻时间平均在 11 月12 日 17 日,而解冻 (地表始化 )在 3 月上、中旬,化通时间在 4 月13日 20日。 项目区的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 资源 岫岩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为 16637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 51596 万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 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全年总用水量 占可利用水资源的 地下水蓄积量约为 38700 万立方米。 地表迳流水 立方米,充- 足的水资源适于发电、蓄水灌溉、养鱼等。 黄花甸片年降雨量 600年平均降雨量 800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 4米,该片临近哨子河, 哨子河流长 域面积 平均最大流量 秒,该片段年平均流量 90立方米 /秒,枯水期流量 30立方米 /秒。 石庙子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800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在 ,地下水储量为 立方米。片东侧临近青苔峪河,南部有洼岭河流经汇入青苔峪河。青苔峪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 30 立方米 /秒,枯水期流量为 20 立方米 /秒。洼岭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 10立方米 /秒,枯水期流量为 1立方米/秒。青苔峪河中河水以及 地下水的化学、物理性状以及水中含有物的成分及其含量适中,水质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灌溉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由 于项目区处于 北温带湿润 气候区,水资源较丰富,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经济条件,确定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75。 根据实际情况,岫岩地区旱田仅靠大气补给可以保持农作物正常生长,而且项目区地处河畔,地下潜层水丰富 ,区域含水层主要为砂卵砂砾或粗砂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含水层厚度较大。另外,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 800米,大气降水丰富,可以满足旱田生产需要。 因此,项目区只对黄花甸片的水田和菜田以及石庙- 子片的水田进行需水量估算。 黄花甸片项目区北部现有新建成前堡 村方塘一座,长 80米、宽46 米、深 6 米,利用河水进行补给,蓄水量 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面积 4500 亩,沿项目区北部地沟至磨盘乡大桥的乡级公路有渡槽一条,通过项目区现有涵管引水至水田, 805亩,因此利用项目区附近现有方塘可以满足灌溉需求。 根据项目区现有菜田生产状况打 5 米深、直径 3 米的集水井 68眼,单井出水量 70小时,可满足 20座大棚的灌水需要,可供水量 4760万立方米( 68眼);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青椒、黄瓜、豆角、韭菜、茄子、芹菜等,按实际 生产经验,每 3天灌水 1次,每次 2小时,需水量 6立方米,每座大棚灌水量 3立方米 /小时。项目区 1358座大棚需水量 4074立方米,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生产需要。 石庙子片需水量计算:灌溉需水量按干旱典型年灌溉用水保证率75 进行计算。根据当地已有水田生产经验水田灌溉定额 650立方米/亩,项目区规划后水田 据农田水力学和当地水利部门提供的材料,因规划灌溉形式为混凝土 溉水利用系数取 际 年需水量为 石庙子片供水量计算:根据项目区现有生产 设施状况,由于青苔峪河为非季节性河流,可利用该河水进行灌溉,故在河流的上游修建方塘一座,利用河水进行补给,方塘的蓄水量为 立方米,根- 据黄花甸片的类似方塘,预计年出水量为 15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 2000 余亩,本次在该片规划水田 705 亩水田,还可以顾忌项目区周边水田的灌溉。由此可知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物资源 岫岩县 属千山山系,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植被属华北和长白植物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繁多, 林木茂密,野生资源丰富。林地面积 398万 亩,森林面积 377万亩,林木蓄积量 22 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 山货野果 80多种。野生动物 60余种。野生药材为人们认识和采集的有 76种 。 植物资源:岫岩境内现有林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树种共有 35科、 80属、 175种。花草约为 690种,可做饲料 20余种,野生药材有 141种。 代表植物: 林木:落叶松、红松、柞树、槭树、核桃、板栗等; 花草:苜蓿、车前叶、野玫瑰、水芹菜、大叶芹、蕨菜等; 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小豆、绿豆、红薯、马铃薯、苏子等。 动物资源: 尚存的野生动物有野猪、野猫、 狐狸、山羊、野兔、松鼠、蝙蝠、蜂、老鹰、杜鹃、 野鸡、云雀、螃蟹、草虾等。 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地处于岫岩北部的山区,项目区所涉及的行- 政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下表: 项目 镇、村别 总人口 总劳力 农业人口数 人均耕地 人均收入 石庙子镇 东青苔峪村 1839 800 1724 230 西青苔峪村 2524 860 2381 350 丁家峪村 1846 778 1767 100 石佛村 2253 740 2141 300 黄花甸村 前堡村 1100 450 1060 400 沙岗村 1500 650 1450 400 黄花甸村 3629 1120 3450 1 2200 磨盘村 2214 5788 2205 490 黄花甸片各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 单位:亩 地类 村别 土 地 总面积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居民点 及工矿 交通 用地 水域 未利用 土 地 前堡村 11325 2505 210 6870 480 90 765 405 沙岗村 花甸村 815 817 磨盘村 20459 庙子片各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 单位:亩 地类 村别 土 地 总面积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居民点 及工矿 交通 用地 水域 未 利用 土 地 石佛村 青苔峪村 78 青苔峪村 20654 家峪村 41 9269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黄花甸 片:项目区总规模为 顷,按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统计项目区的各项地类如下表所示 地类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 灌溉 水田 旱地 其他 园地 人工 草地 坑塘 水面 农田水利用地 农村 道路 水工 建筑物 河流 水面 滩涂 荒草地 111 112 125 143 154 156 163 272 321 324 311 面积 中已利用地(包括耕地、园地、农村道路、沟渠等) 项目区总规模的 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等) 项目区总规模的 石庙子片:项目区总规模为 顷, 按全国土地分类统计项目区的各项 地类分布如下 项目区总规模 农用地 未利用地 地类 旱地 坑塘 水面 农田水利 用地 农村 道路 其他未 利用地 滩 涂 荒草地 112 154 156 163 317 324 311 面积 100 中已利用地(包括耕地、农村道路、沟渠等) 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 未利用地(滩涂、荒草地等) 顷,占项目区总规模的 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 根据项目 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项目区土地耕地面积较大,但多为中低产田,土地质量较差,产量较低,旱田亩产仅 6000公斤 /公顷,水田产量 5250 公斤 /公顷;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分别为 远远低于辽宁省 平均数。土地的未利用率较高,- 因此在该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具有较大的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仍然具有较大调整空间,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仍有潜力。因此,此项目进行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要求,势在必行,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意义就在于此。 项目 区黄花甸片除部分农民自发建造的大棚有小口径机井外,田间基础设施基本没有配套。项目区内部哨子河两岸现有防洪堤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为保证项目区不受洪水威胁,黄花甸镇政府拟自筹资金加强防洪排水措施,对大堤不完善部位进行加固。拟加固坝长600 延长米,在位于二道河子入口处修筑堤坝,坝高 2 米,坝长 120余延长米,达到十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沿二道河下游两侧砌筑防水墙。石庙子片在青苔峪河的防洪堤坝有部分段需修缮,石庙子镇政府承诺自筹资金修建河堤 以保证项目区的地块河水汛期的威胁。 项目区现状以旱田耕地为主,无灌水设施,黄花甸片部分大棚有农民自打单井。黄花甸片、石庙子片内部均没有排水设施,雨季积水基本靠地面自流排入滩涂地河临近河流内。 项目区交通状况良好,黄花甸片东靠张庄公路,省级公路;北邻地沟至磨盘大桥的乡级公路,西靠黄暖线公路,对外交通便利;该- 片内部有田间作业道多条,东西走向, 弯曲不直,部分需重新整理;田间作业路状况差,土质路面,高低不平。石庙子片西部临近析青公路和青古公路。田间路和生产路均为自然形成, 路状况差,高低不平,无桥涵。 项目区内已有部分林地,但林网建设不完善。 项目区附近居民点可以提供 10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项目区建设后水泵、电动机的设备运行提供了便利的电力条件。 黄花甸片、石庙子片内滩涂上均形成冲沟多条,用来排山坡雨季积水及农田生产用水。部分地段冲沟宽度已达到近百米,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4 项目分析 该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与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黄花甸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岫岩县农业治理开发规划、- 岫岩县洪涝规划等规划保质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是土地利用的蓝图。项目区的整理开发规划在总体布局上符合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标落实上与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规划分解到各村的规划指标相一致。 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 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 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政府决策与公正参与相结合;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期限与岫岩县黄花甸镇、石庙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 2010年),在规划期限内,做出分期土地整理开发的安排; 土地开发 整理规划应与相关的部门规划相协调。 规对项目的要求 堤坝的防洪规划与设计符合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 - 通过初步规划,通过整理现有耕地和开发未利用地(荒草地和滩涂等)可以使耕地面积达到 顷 ,顷 ,可增 加耕地 顷。新增耕地比率 其中黄花甸片新增耕地面积 顷,占该片总规模的 石庙子片新增耕地面积 顷,占该片总规模的 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项目区域内,由于接受了上部洪积下来的大量细土物质,坡积物堆积较厚,形成了明显的粘化层(或淀积层),土壤发生次层清楚。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土地所处的部位相对较低,土壤发育受降水淋溶淀积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但淋淀作用较强。项目区域内待整理土地容易集中连片,便于耕作管理。 项目区所在乡、镇土地利用特点是垦殖率较低,大农业用地系数较低,未利用土地比重大。根据日平均气温、积温、水分、有效性、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文及排水条件等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标。项目区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确定该区域为粮食、经济作物耕作区。土地利用方向为保护现有耕地,尽量扩大耕地面积,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尽量建设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区;积极合理开发利用荒草地等土地资源。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在黄- 花甸片内规划出一定数量的水田、旱田,其余地块规划为温室大棚,种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水田灌溉采用项目区北部新建成的方塘,温室区内利用当地地下水埋深 4米,水层厚 5米的水源条件,采用打集水井管灌。 在石庙子片内规划出一定数量水田作物区,其他区域全部规划为旱田。由于项目区附近有可以通过引水涵管利用河流水,地下水丰富,埋深浅,水层厚,项目区内有可利用方塘,规划采用方塘提水灌溉的方式以满足项目区的耕作需要。 岫岩县政府规划此项目的土地整理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此,自上而下组成了领导、技术、群众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对此整理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县主管县长、镇长亲自组织,计划、土地、农业 (包括林、木、果 )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各部门确保可研性工作的进行分别抽调有关专 业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对土地整理项目可否提出技术论证,为土地整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广泛地听取了项目区内各村的村民和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土地承包者的意见,对项目区的土地整理达成了共识,为未来实际土地整理创造有利条件。 从上述情况得出,此整理项目,有多级领导组织的保证,有科学依据和群众基础。 - 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土地资 源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含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与各有关专业规划理论和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农业、水利等专业规划标准; 根据规划原则、规划 依据和项目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客观情况,采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结合的方法,分别编制出不同方案,在多种方案中进行比较和选优,最后确定项目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各类用地布局及范围 - 黄花甸片:区内原有水田 部分地块引水便利且水源充足,重新整理为水田,利用地(滩涂、荒草地) 部开发为水田、旱田和菜田;项目区原有园地已不存在, 部分被小开荒为蔬菜大棚,根据当地需要,将这部分区域整理成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结合地形及自然条件,项目区棚区共规划 5个棚区,大棚长 90m,宽7m,南北间距 5m,东西间距 10m, 根据地形情况,个别大棚长 70有大棚 1358个,共计 目区内多处坑塘早已废弃,一并划入整理区,共计 顷;项目区内的道路、排水渠系、林带等田间工程进行部分调整与整理。 项目区规划前后对比表 单位:公顷 地类 规模 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 整 理前 整理后 增减 旱田 田 田 村道路 涂 田水利用地 工建筑物 草地 塘水面 他园地 流水面 工草 地 计 :净增耕地面积为规划后耕地面积减去原耕地面积及原有园地、坑塘面积。 石庙子片根据该片地形地貌、土壤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布置各- 项工程。将项目区的北端青苔峪河上游地带规划为水田,其他规划为旱田用地区。由于该片靠近山坡地,考虑项目区免于被山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规划三条排洪沟。为满足当地群众的要求,在后堡村附近修建整理鱼塘一座。该片 相应配置了道路、沟渠、护路防护林网、灌溉水源和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 规划前后的地类变化如下表 地类 规模 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 旱田 田 农村道路 涂 田水利用地 荒草地 塘水面 其他未利用地 计 项目区内各类用地布局详见规划图。 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布局与说明 黄花甸片:项目区规划后以旱田、水田、菜田生产为主,占总面积的 整理现有田间设施,结合项目区地形地势布设田间道路,在旱田区、水田区布设排水农沟( 2 级)、毛沟,同时以路和沟渠为界划分作物种植区,在水田田块布设灌水农渠及毛渠;菜田当地计划发展蔬菜大棚,利用大口径集水井供水,布设低压管道引水进大棚。 - 为解决项目区排水,将项目区东西两片现有低洼滩涂所形成的冲沟整理 成排洪沟,采取干砌石护坡,排洪沟一侧与田间路结合。由于项目区位于河道边缘,为保持水土、固岸、防洪,沿河流修好大坝及20 米、 30 米宽的排洪沟两侧田间路一侧种植林带,同时配置相应的电力设施。 石庙子片: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在规划为水田的区域内布设两级灌水渠,采用 u 型混凝土明渠。修建方塘一座,保证水田的灌溉,在沿堤坝一侧修建排水支沟,在水田地块内布设相应的毛沟;在旱田区域内为解决项目区排水,将项目区内现有低洼地及滩涂所形成的冲沟整理成排洪沟,采取干砌石护坡,并在项目区的地势低的地块边缘布设农沟。 项目区道路只设计 为两种即田间路和生产路,田间路路顶宽 3米,路面为砂砾石路面,生产路路顶宽 2米。各级道路都高出地面至少 30田间路和生产路形成与公路平行和近似垂直的农田路网体系。 目主要工程内容 项目区内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与客土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 地平整与客土工程 土地平整: 黄花甸片采用大功率推土机进行机械平整,削高填低,平整后添加客土,保证开发地块的耕层厚度 30达到地面坡度的一致性。- 合理分配土方量,就近挖填平衡,保证排灌系统的正常坡降和运输线路没有交叉和 对流,使平整工程量最小,生产率最高。根据沿河耕地及未利用土地的地势分块平整,平整区移动土方量 立方米。 石庙子片为水田客土与经济作物平整,提供适宜的地面平整基础。根据项目区地势和地形分块进行平整,对现状旱田分块平整、现状荒草地、滩涂分块平整,合计移动土方量 方米,方塘及鱼塘的开挖土方量用于该片内原有低洼地带的填平,含砾石较多的用于加固防洪堤坝。 客土平整工程: 黄花甸片客土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现有中低产田的客土,现有耕层 15均客土 10利用荒草地和低洼滩涂客 耕层 30除项目区低洼滩涂整理为排洪沟部分面积, 项目区客土土源位于哨子河磨盘大桥左右岸,以及镇内建设用占耕地剥离的表土,距项目地块 1均 2公里。土壤类型为棕壤、河淤土,土层厚度达 200 厘米,可提供土量 76 万立方米,土壤质量、数量均能满足地块客土要求。 客土后土源不需要复垦。 石庙子片客土土源为西青苔峪村堡东组、下洼组、后堡组,土壤为耕型粘质浅淀黄土状棕壤土种,土层厚度为 4积为 300余亩。土壤母质少砾石,其 机质平均含量 全氮含量 磷平均含量 1钾平均含量 96离项- 目区 3000 米左右。土方量以及土壤质量均满足该片客土改良工程的需要。该片客土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现有耕地中部分客土,包括中低产田和被污染破坏的两块地,现有耕层 10均客土 15在图幅为 7)中的西青苔峪村 14/407 东青苔峪村14/185 两块耕地需客土 30上, 未利用荒草地和低洼滩涂客耕层30目区内多处坑塘需客土填平再加以平整合计客土量 利工程 田灌溉水源工程 项目区地下水源充足,降雨量丰沛,结合项目区周边地区旱田生产经验,旱田生产靠自然降雨即可满足。 黄花甸片:水田灌溉水源:项目区北部现有新建成前堡村方塘一座,长 80米、宽 46 米、深 6米,蓄水量 计灌溉水田面积 4500 亩,沿项目区北部地沟至磨盘乡大桥的乡级公路有渡槽一条,通过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