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系统_第1页
第六章消化系统_第2页
第六章消化系统_第3页
第六章消化系统_第4页
第六章消化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消化和吸收,2,掌握,课程目标,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2.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黏膜屏障。3.胰液及胆汁的成分、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吸收的形式、机制、途径和过程;铁和钙的吸收形式及影响因素。,3,熟悉:1.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消化活动的反射性调节。2.消化活动的反射性调节。3.唾液的成分及作用;咀嚼与吞咽。,课程目标,4,了解: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大肠的运动及排便反射;大肠液的分泌;水、负离子和维生素的吸收。,课程目标,5,6,消化(digestion),7,消化系统的功能,1.消化和吸收功能主要2.内分泌功能分泌多种胃肠激素3.免疫功能,8,第一节概述,8,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9,10,1.自动节律性特点:收缩缓慢,节律性不规则。,11,1.自动节律性2.富有伸展性,生理意义:容纳食物。,12,1.自动节律性2.富有伸展性3.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特点:潜伏期长舒缩缓慢变异很大,13,1.自动节律性2.富有伸展性3.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4.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I,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4,1.自动节律性2.富有伸展性3.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4.具有紧张性5.对某些理化刺激的敏感性,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微量的乙酰胆碱-强烈的收缩微量的肾上腺素-舒张,15,II,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16,1.静息电位(RP):5060mV特点:不稳定形成机制:K+平衡电位Na+、Cl-生电性钠泵。,17,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BER):515mV特点:持续时间:数秒-十几秒频率随不同的部位而异肌源性:纵行肌环行肌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去极化阈电位AP,18,3.动作电位(AP):515mV形成机制:去极相:Ca2+内流(Na+)复极相:K+外流峰电位的数目标志收缩力的大小,19,膜电位,收缩波,慢波、动作电位、收缩三者的关系,20,消化器官,21,22,22,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腺:消化管黏膜的腺体唾液、腺胰、肝脏消化液总量:68L消化液成分:水、各种有机物无机盐,23,23,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功能:将食物消化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改变Ph提供消化酶最适Ph环境。稀释消化液,利于吸收。保护消化管黏膜(黏液、抗体、大量液体)。,24,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pH及主要消化酶,25,25,神经支配:,26,交感神经支配,起源:T1L2、3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27,交感神经支配,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促胃肠括约肌收缩抑制腺体分泌促某些唾液腺(如舌下腺)分泌。,28,28,神经支配:,29,副交感神经支配,起源及分布:,食管下端胃、小肠、结肠右2/3、肝、胆囊和胰脏。,、对脑神经:唾液腺,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盆神经:远端结肠和直肠,脊髓骶骨,30,副交感神经支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作用:促进胃肠道运动抑制胃肠括约肌收缩促进腺体分泌兴奋内在神经元,31,31,神经支配:,32,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肠脑”复杂的神经网络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概(4)-3(I),内在神经系统,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33,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完成局部反射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概(4)-3(I),副交感神经,内在神经系统,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交感神经,34,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神经丛,胃肠括约肌,消化道平滑肌,消化腺,+,+,_,_,_,+,神经支配,35,35,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hormone):由胃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化学结构:肽类,36,36,作用:调节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营养作用刺激消化管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如:促胃液素促进胃泌酸部的黏膜生长。,37,三种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引起刺激的因素,38,小肠内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大肠内消化,一,二,三,四,39,咀嚼: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而完成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受大脑意识控制。,(一)咀嚼与吞咽,40,咀嚼(mastication):作用:机械消化磨碎食物化学消化混合食物反射性引起各种消化液分泌,(一)咀嚼与吞咽,41,吞咽(swallowing):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性动作。,(一)咀嚼与吞咽,42,蠕动:食管平滑肌的顺序性收缩。,第一阶段:口腔咽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第二阶段:咽食管上端第三阶段: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吞咽的三阶段,43,(一)咀嚼与吞咽(二)唾液及其作用,44,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成分:水分: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等.无机物:钠、钾、钙、硫氰酸盐、氨、气体分子。,唾液及其作用,45,2.唾液的作用,唾液及其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消化淀粉:,入胃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直至胃内容物pH=4.5为止。,46,2.唾液的作用,唾液及其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消化淀粉清洁和保护口腔,47,2.唾液的作用,唾液及其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消化淀粉清洁和保护口腔排泄体内的铅、汞、狂犬病毒等。,48,2.唾液的作用,唾液及其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消化淀粉清洁和保护口腔排泄使血管舒张激肽释放酶参与激肽的合成。,49,(一)胃的运动(二)胃液的分泌,50,胃的功能: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1.胃的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一)胃的运动,51,容受性舒张概念: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之为胃的容受性舒张。,生理意义:利于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传出神经:迷走神经递质:肽类物质或一氧化氮。,52,紧张性收缩概念:胃平滑肌经常处于轻度的收缩状态。生理意义: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糜中;推进食糜。,53,概念:始于胃的中部并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波形运动。蠕动时间: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3次/min一个蠕动波约需1分钟到达幽门。,蠕动,54,蠕动,特点:渐增强。食糜排入量:l2ml/次在幽门窦混合磨碎食糜。,生理意义:磨碎、混合胃内食糜;推进食糜。,55,1.胃的运动形,(一)胃的运动,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56,3.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进人胃后5分钟开始。,胃的排空,57,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稀、流体食物稠/固体食物碎、颗粒小的食物大块食物等渗液体非等渗液糖类蛋白质脂肪类食物混合食物:4-6小时。,58,胃的排空胃排空的控制胃排空是间断性的,胃内的食物促进胃排空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排空,3.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59,胃内食物,胃壁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中枢,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纤维,胃运动增强,壁内神经丛内感觉神经,(),局部反射,扩张胃,胃窦G细胞,促胃液素,胃排空,(),(),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60,意义:使胃内食糜的排空能很好地适应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61,4.胃运动的调节,胃蠕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内在神经丛,Ach,NA,促胃液素、胃动素,局部反射,加强,抑制,缩胆囊素、抑胃肽促胰液素,62,消化腺-消化液贲门腺、泌酸腺和幽门腺,(二)胃液的分泌,外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分散于胃黏膜中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63,性质:无色透明酸性的液体pH:0.91.5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64,分泌部位:泌酸腺区的壁细胞排出量:,1.盐酸(胃酸),基础胃酸排出量:05mmol/h正常成人空腹盐酸排出量高胃酸排出量:2025mmol/h食物或某些药物刺激,65,分泌部位:排出量:,1.盐酸(胃酸),分泌过程:主动胃液中的H+浓度比血浆中的H浓度高300万400万倍。壁细胞分泌H+需耗能。,66,CO2,CA,NaHCO3,HCO3-,H+,CO2,毛细血管,泵,H2O,Cl-,H2O,代谢,壁细胞小管,胃腔,+,H2CO3,小管,HO-,H+,+,H+,Cl-,Cl-,HCl,HCO3-,Na+,+,67,盐酸的分泌过程,68,促进蛋白质的消化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杀菌间接地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酸性食糜小肠后刺激促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1.盐酸的生理作用,69,分泌部位:泌酸腺区的主细胞。,2.胃蛋白酶原,激活过程:,盐酸(+),胃蛋白酶原,70,蛋白质,蛋白示、蛋白胨少量多肽和氨基酸,pH值:1.83.5,胃蛋白酶的生理作用,胃蛋白酶,71,分泌部位:,食物刺激,3.黏液和HCO-,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72,分泌部位:,食物刺激,3.黏液和HCO-,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存在于胃内食物刺激时分泌,73,作用:使H+移动速度减慢中和H+降低酶活性,润滑食物和保护胃黏膜。,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厚500m,黏液-HCO-屏障(图6-7),黏液的生理作用,74,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厚500m,黏液-HCO-屏障(图6-6),黏液的生理作用,75,pH:2,pH:7,HCO3-,黏液,黏液碳酸氢盐屏障,76,分泌部位:壁细胞化学性质:是分子量约为60000的糖蛋白。,4.内因子,77,4.内因子的生理作用,胃液的作用,活性部位+维生素B12复合物,回肠,78,黏液-HCO-屏障防止了H+和胃蛋白酶的浸蚀。,2.胃黏膜自身保护作用,79,黏液-HCO-屏障,胃黏膜自身防御机制,胃黏膜屏障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防止H+透过,80,黏液-HCO-屏障,胃黏膜自身防御机制,胃黏膜屏障,胃黏膜血流丰富提供丰富的代谢原料,及时带走返渗入粘膜的H-和有害物质。,81,黏液-HCO-屏障,胃黏膜自身防御机制,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前列腺素类物质、生长抑素等,82,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分泌:前列腺素类物质、生长抑素等作用:1.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黏液和的分泌;2.扩张胃黏膜微血管增加黏膜血流量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带走渗入黏膜的等有害物质;3.胃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即经常存在的弱刺激可有效阻止日后强刺激对胃黏膜的损失。,83,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基础胃液分泌(非消化期胃液分泌):空腹消化期胃液分泌:进食后,84,消化期胃液分泌,85,各期分泌的特点,86,4.胃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87,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88,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1.盐酸负反馈,Content03,Content02,89,(五)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1.盐酸负反馈,Content03,Content02,2.脂肪、高渗溶液,90,高渗溶液,小肠黏膜,抑制性激素,抑制胃液分泌,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脂肪,释放,91,(一)小肠的运动(二)胰液及其作用(三)胆汁及其作用(四)小肠液及其作用,92,小肠的运动形式,(一)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生理意义: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压力;混合和推进食糜。,93,小肠的运动形式,(一)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94,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概念:以小肠壁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95,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概念:以小肠壁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生理意义:有利于化学性消化;促吸收;有较弱的推进食糜的作用。,96,小肠的运动形式,(一)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97,蠕动,是一种纵行肌和环形肌共同参与的运动。表现为向小肠远端传播的环状收缩波。起始小肠的任何部位。推进速度:0.52.0cm/min数厘米后消失。,98,蠕动,生理意义:推动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前行。特点:反复进行分节运动蠕动分节运动蠕动.食糜通过蠕动被推动的速度:1cm/min幽门回盲瓣约35小时,99,蠕动,蠕动冲:推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一种由吞咽动作或食糜对十二指肠的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有些药物(如泻药)的刺激,亦可引起。,100,蠕动,肠鸣音:小肠蠕动推送肠内容物(包括水和气体)时产生的声音。肠蠕动增强: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减弱:如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01,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一)小肠的运动,1.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排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与吸收。2.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10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小肠运动的调节,(一)小肠的运动,103,小肠运动的调节,1.外来神经自主神经,小肠运动,-,+,104,小肠运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2.内在神经丛的作用,食物的机械、化学刺激局部反射小肠蠕动,105,小肠运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2.内在神经丛的作用3.体液因素的调节,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胰岛素、5-羟色胺等抑制: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106,(一)小肠的运动(二)胰液及其作用(三)胆汁及其作用(四)小肠液及其作用,107,分泌部位: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管壁细胞经胰腺导管排入十二指肠。消化力强!,(二)胰液及其作用,108,(二)胰液及其作用,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液的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109,性质:,胰液的性质和成分,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7.88.4分泌量(成人):12L/d等渗溶液,110,胰液的性质和成分,水分大量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无机物HCO3-、Na+、K+、Cl-,成分:,111,1.碳酸氢盐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3.胰淀粉酶4.胰脂肪酶,胰液的作用,112,1.碳酸氢盐分泌部位: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浓度:随分泌率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140mmol/L作用:(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黏膜(2)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胰液的作用,113,酶原的激活过程,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糜蛋白酶,胰液的作用,2.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114,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作用,115,3.胰淀粉酶,生淀粉熟淀粉,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最适pH:6.77.0,116,最适pH:7.58.5,4.胰脂肪酶,117,其他酶类,胆固醇酯酶磷脂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羧基肽酶等,118,胰液分泌障碍:胰性腹泻,还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消化力最强和最重要。,119,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120,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分泌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多酶含量少,分泌特点:酶含量多,121,(一)小肠的运动(二)胰液及其作用(三)胆汁及其作用(四)小肠液及其作用,122,(三)胆汁及其作用,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作用胆囊的功能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23,性质:苦味肝胆汁:金黄色pH:7.4胆囊胆汁:深棕色pH:6.8分泌量:0.81.0/d成分:水、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黏蛋白、胆色素和无机盐,无消化酶。,胆汁的性质和成分,124,(1)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为乳化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形成脂肪微滴,利于脂肪被酶分解。,2.胆汁的作用,125,(1)乳化脂肪(2)促进脂肪吸收箭头图!胆盐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酯混合微胶粒,(二)胆汁的作用,126,(1)乳化脂肪(2)促进脂肪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二)胆汁的作用,127,1.乳化脂肪2.促进脂肪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利胆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作用: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2.胆汁的作用,2.胆汁的作用,128,3.胆囊的功能,1.储存和浓缩胆汁:水分和无机盐被吸收浓缩410倍2.调节胆管内压和排放胆汁,胆囊的容积:5070ml,129,4.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分泌胆囊收缩,食物刺激,迷走神经,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胆盐,+,+,130,(四)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小肠液的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31,小肠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勃氏腺Brunnersgland)分泌部位:十二指肠黏膜下层分泌物:碱性液体(黏蛋白)肠腺(李氏腺Liberkubnscrypt)分泌部位:黏膜层内分泌物:小肠液的主要组成成分,132,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性质:pH:7.6渗透压:近等渗溶液分泌量:1.53.0L/d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肠致活酶、免疫球蛋白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白细胞。,133,小肠液的作用,1.保护作用:使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2.稀释作用:量大,稀释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有利于吸收。3.消化作用:,134,小肠液分泌的调节,食糜对肠黏膜的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肠内在神经丛的局部反射,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135,(一)大肠的运动(二)大肠液及其作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四)排便反射,136,(一)大肠的运动,大肠的主要功能:1.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2.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3.形成、贮存和排出粪便。,137,(一)大肠的运动,大肠运动的特点:少、弱和慢,对刺激反应迟缓。意义:利于贮存粪便。,138,(一)大肠的运动,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2.分节运动或多袋状推进运动3.蠕动,139,1.袋状往返运动环行肌不规律地收缩,常见于空腹。生理意义:研磨与混合内容物;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140,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把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肠段的运动。促进因素:进食或拟副交感药物。,141,3.蠕动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集团蠕动:行进很快,且传播很远的蠕动。横结肠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进食后十二指肠结肠反射,142,(一)大肠的运动(二)大肠液及其作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四)排便反射,143,分泌部位:大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成分:黏液、碳酸氢盐pH:8.38.40作用: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消化作用细菌排泄作用重金属,(二)大肠液及其作用,144,(一)大肠的运动(二)大肠液及其作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四)排便反射,145,(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量: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发酵:细菌分解糖、脂肪的过程。产物:乳酸、醋酸、二氧化碳、沼气、脂肪酸、甘油胆碱等。腐败:细菌分解蛋白质的过程。产物:胨、氨基酸、硫化氢、氨、组胺、吲哚等。合成维生素B、维生素K,146,(一)大肠的运动(二)大肠液及其作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四)排便反射,147,粪便的形成:,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粪便,148,排便反射过程,149,排便异常,便秘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长大便失禁失去大脑皮层对排便反射的控制大便潴留排便反射弧受损里急后重直肠壁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强,150,第三节吸收,150,151,一、吸收部位及机制,吸收:是指食物的消化产物、无机盐、水分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人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吸收部位:口腔、食管:无吸收能力胃:少量的水、酒精及某些药物小肠:主要,152,小肠黏膜吸收表面积巨大200m2长约:45m黏膜环形皱褶柱状上皮细胞绒毛微绒毛,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绒毛,153,154,小肠黏膜吸收表面积巨大,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155,小肠黏膜吸收表面积巨大,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156,小肠黏膜吸收表面积巨大,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约38小时,使营养物质有足够时间被吸收。,157,一、吸收部位及机制,吸收部位:小肠:主要,十二肠和空肠:吸收绝大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回肠:维生素B12和胆盐为吸收功能的贮备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剩余的水和盐类。,158,159,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离子泵:Na泵、K泵、l一泵等Na、K等主动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160,第三节吸收,160,161,(一)糖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多糖:淀粉、糖原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单糖:葡萄糖(80%)、果糖、半乳糖,吸收物质:单糖吸收的途径:血液,162,(一)糖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吸收物质:单糖吸收的途径:血液,吸收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吸收,163,2Na+,Na+,K+,G,G,Na+,G,血,肠腔,Na+,肠上皮细胞,ATP,G,164,(一)糖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物质:氨基酸吸收的途径:血液吸收形式:继发性主动,165,少量的食物蛋白质也可完整地进入血液。例如:母亲初乳中含有一些蛋白质抗体,可被婴儿完整地吸收而进入血液,可提高婴儿对病原体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完整蛋白质的吸收越来越少。外来蛋白质被吸收入血后会引起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如果以后又有同样蛋白质被吸收,将会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出现过敏症状。,166,(一)糖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方式:,167,形成,才可通过而到达。在这里,脂肪酸、甘油一酸又彼逐渐地从混合徽胶位中出来,通过单纯扩散进人细胞内而胆盐在此井不被吸收。,(三)脂肪的吸收,胰脂肪酶,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甘油三酯,脂肪的消化:,168,释放,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淋巴管,甘油三酯,胰脂肪酶,脂肪酸、甘油一酯+胆盐,混合微胶粒,非流动水层,胆盐,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三酯,乳糜微粒,+,载脂蛋白,乳糜微粒,169,(一)糖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方式:吸收的途径:,170,1.血液:短链脂肪酸(1012碳原子的脂肪酸)甘油一酯(含短链脂肪酸)2.淋巴液:主要,吸收途径,乳糜微粒,171,(一)糖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四)无机盐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72,单价碱性盐类:吸收快多价碱性盐类:吸收慢凡能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则不能被吸收。,(四)无机盐的吸收,173,钠的吸收:钠泵活动,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和负离子的吸收,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