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二)特征:1、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的安全正确理解:不特定或多数人P23“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造成的危险状态或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多数人”:则是不能用具体数字表述的,行为使较多(即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财产受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侵犯特定少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不构成此罪,客观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类:1、行为犯2、危险犯3、结果犯(实害犯):过失犯罪为主主体:大多数为一般主体,少数为特殊主体主观方面:大量存在过失犯罪。过失只有在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P25,第二节分述,第一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放火罪(一)概念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二)构成要件1、客体:公共安全燃烧对象:公私财物2、客观方面: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行为,足以危及公共安全3、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直接/间接故意,(三)本罪认定,1、既遂标准:财物毁损说;点燃说;独立燃烧说(通说)P27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便构成既遂。本罪属于危险犯,具有危害结果认定为本罪结果加重犯。举动犯危险犯结果犯(危及公共安全)2、放火烧毁自家房屋的行为是否构成放火罪?1)足以使邻居房屋公私财产受到损害,危险到他人身、健康、财产等方面,已危及公共安全,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也不影响定罪。2)主观方面:对自家房屋的烧毁出于直接故意,而对邻家房屋出于放任,构成间接故意。,3、放火罪与失火罪的关系,放火罪与失火罪的区别:“故意”的放火行为也可能构成失火罪:“故意”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是故意,但对于结果的出现是超出其意料的。过失的放火行为也可能构成放火罪:主要指先出于过失引起火灾,随后不履行灭火的义务而构成不作为型的放火罪。,【案例讨论】:,1、鱼味酒馆经理王某,于2005年8月中旬的一天,将装有10斤汽油的塑料桶混放在厨房灶旁的酱油、醋等塑料桶之间。9月1日中午11时,王招聘的郭某第一天上班按照王的要求炸花生米。郭不熟悉厨房内的情况,问王:“清油放在哪里?”王随手朝堆放塑料桶的方向指了一下说:“在塑料壶里!”然后离开。郭误将汽油桶当作清油随手拎起就往锅里倒,汽油遇明火腾起一团大火,引燃顶棚。慌乱之中,郭将着火的汽油桶拎出室外,接着又将锅往室外端。由于锅沿烫伤胳膊,郭将仍着火的锅扔在地上,顿时燃起大火,并殃及邻居某厂,直接经济损失89620元。,【案例讨论】:,2、陈某和张某系某纺纱厂的职工,某日晚,两人携包去偷车间棉纱。陈翻进入车间内,张某在外接应。陈向外递出8筒棉纱后告诉张说没有了,张让陈再找找,并递给陈一盒火柴。陈划着火柴贴近在面寻找,不小心燃着了地上的棉絮,陈用脚踩灭了火,但还有一些火星,正准备继续踩,这时张在窗外催促说来人,快点走。陈慌忙爬窗逃走。陈没踩灭的火星引燃了车间的棉纱,致使整个车间被烧毁,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二、爆炸罪,概念、特征:爆炸罪与其他罪的关系爆炸罪与他罪的想象竞合的情况复习:什么是想象竞合犯?处罚原则?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案情】甲欲杀乙,某晚甲用炸药炸乙家的房屋,结果至乙家及邻居房屋倒塌6间,死伤5人。,爆炸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竞合【案情】甲某于一日将炸药带进车间,便借故溜出车间,结果不仅生产设备、厂房炸毁,还炸死了二人。破坏生产经营罪:见刑法第276条爆炸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竞合【案情】A、甲与乙有仇,某日甲乘乙不在家,将其房屋炸毁,损失10余万元(注:乙家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单家独院)B、甲与乙有仇,某日甲乘乙不在家,将其房屋炸毁,结果将乙家邻居房屋震塌、震坏,损失共计达20余万元。故意毁坏财物;见刑法第275条,爆炸罪与他罪的牵连的情况,复习:什么是牵连犯?处罚原则?(教材第189页)爆炸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或盗窃爆炸物罪的牵连【案情】甲从某石场盗窃走了五公斤炸药,某晚用该炸药炸毁了曾因盗窃抓过自己的某镇派出所盗窃爆炸物罪:刑法127条,三、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毒罪罪名的改变:依据刑法修正案(三)和两高补充解释(参阅汇编)投放危险物质罪与其他罪的关系本罪与他罪想象竞合的情况举例:甲为杀乙,向乙所在的食堂投毒,导致10人死亡。甲为偷集体鱼塘的鱼而投毒后抓获(若把毒死的鱼捞走则是牵连犯)。甲出于泄愤,向集体鱼塘投毒,结果造成十余万元的损失。甲为泄愤,向全村牛槽中投毒,结果导致23户人家的30头牛中毒死亡。本罪与他罪牵连的情况,案例分析,1、黄某与李某勾结于97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趁人不备,先后9次将剧毒老鼠药投入9户村民的猪槽内,每次毒死猪1至2头,总共毒死16头,价值4000元。事后,二人向受害村民购买死猪肉,然后卖给某食品厂,获利280元。该食品厂及时发现才不至造成严重后果。2、叶某1997年12月某晚,窜至本村农民孙某家里,将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剧毒的玉米放在牛槽内,毒死1头耕牛价值3000元,次日,叶某以1000元的价格将死牛收购,后到市场贩卖。此后,叶某采取同样的手段,以收购被毒死的耕牛贩卖谋利为目的,先后在各地作案17起,毒死耕牛20头,价值近6万元,其中,叶某收购13头到市场贩卖,牟取非法利益8000多元。,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他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方法相当的危险方法如,驾车在公共场所任意冲撞;非法架设电网;拆卸下水井盖;破坏矿井通风设备等等。,第二类破坏公共工具、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破坏交通工具罪NO:116119(1)(一)概念:(二)构成要件1、客体:公共安全对象: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范围:除刑法规定的外,大型拖拉机一般也认为其中。马车、自行车、手推车、人车三轮车、电动助力车不含。2、客观方面:1)实施了破坏行为2)破坏行为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是否足以使其倾覆、毁坏危险是本罪成立的一个客观标准。认定此标准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看破坏的是否属于“正在使用期间”的交通工具。看破坏的方法和部位。,3、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直接/间接故意,三、认定:1)本罪与放火罪a犯罪对象、b主观方面2)本罪与爆炸罪注意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造成严重后果)NO:119(2)(刑事责任),二、破坏交通设施罪NO:117119(1)(一)概念(二)构成要件1、客体2、客观方面:1)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交通设施”的范围:2)使其丧失应有性能“破坏”应理解为:由于行为人的原因使交通设施功能不能正常发挥3)足以使发生倾覆、毁坏危险3、本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NO:119(2),三、破坏电力设备罪NO:118,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四、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NO:124过失损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注意1、所有过失犯罪的共同特征1)客体2)客观方面3)主体4)主观方面2、区别:对象,第三类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1、概念:指组织领导或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注:恐怖活动组织三人以上为长期共同实施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恐怖性犯罪而成立的犯罪组织。2、客观方面:是否实施恐怖活动不影响成立3、认定:本罪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本罪大多为跨国性的,具有较强的政治目的,而黑社会活动多为国内的,破坏的是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二、劫持航空器罪(NO:121),(一)概念: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航空器运输安全的行为(二)构成要件1、客体(对象:航空器)正在使用中:飞行准备起到降落后的24小时正在飞行中:装载完毕,机仓外部各门皆已关闭起到打开任一机仓门以便御载时止。被迫降落时,在主管当局接管该航空器及机上人员、财产的责任以前,均应被视为仍在飞行中。2、客观方面行为内容劫持:a、劫夺航空器;b、强行控制航空器飞行,3、认定本罪本罪与破坏航空器(交通工具)罪(NO:116)之界限(相同点:对象、客体、主体、主观方面、处刑)不同点:1)行为方式2)空间领域3)目的三、劫持船只、汽车罪NO:1221、概念: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只(机动)、汽车,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2、本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3、本罪与抢劫罪四、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四类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NO:128(一)概念、特征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二)认定本罪1、本罪与走私武器、弹药罪NO:151之界限1)地域不同:本罪发生在境内携带;后者指携带枪支、弹药出入境2)违反法律不同:本罪违反的是枪支管理规定;后者不仅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且违反海关管理法规。2、本罪与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罪之界限。1)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具体规定不同:a、日常管理规定b、运输规定2)行为方式不同,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刑法修正案(三)对原罪名的修改:汇编P161,三、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修正案(三)的修改盗窃、抢夺量上的规定:见前述最高法院的解释盗窃、抢夺能否转化为抢劫?,四、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一)概念: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人员或者其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或者其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特征:公务用枪:(行为犯)依法配备枪支的公务人员及其单位民用枪支:(结果犯)依法配备枪支的人员及单位,造成严重后果主体:特殊主体依法配备、配置的人员/单位,案例分析,甲将自己依法配置的猎枪借给乙使用,但在次日,甲便向乙索要猎枪,乙问为什么提前要回猎枪,甲说需要用猎枪杀丙,于是乙将猎枪还给了甲,甲随后杀死了丙。关于本案,错误的说法是:(多选)A、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B、乙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C、乙构成甲的共犯D、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三、丢失枪支不报罪(一)特征1、客观三要素:1)丢失枪支2)不及时报告3)造成严重后果(与前面两个有因果关系)2、主体:特殊主体(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3、主观方面主观上要有过错、不及时报告,(过失的不一定构成本罪),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则成立本罪。(二)认定本罪1、罪与非罪1)是否公务用枪;2)是否立即报告3)是否造成严重后果;4)是否有过失2、本罪与非法持有枪支罪之界限:主体不同持有是丢失的前提,丢失是持有的可能结果。,四、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工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NO:130)(如:瑞士军刀、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把握:客观方面:1)非法携带行为2)进入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是指:a、公共活动的中心场所b、商业服务场所c、文化娱乐场所d、体育场所e、风景游览场所f、交通场所3)危及公共安全4)情节严重,第五类重大责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重大飞行事故罪(NO:131)(一)概念: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飞行事故,危及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空中运输的正常秩序和空中运输的安全。2、客观要件:1.)航空人员必须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违反的是指与飞行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2)必须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3)严重后果必须是违章行为引起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主体要件:特殊主体,主体必须是航空人员。根据民用航空法的规定,航空人员,是指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飞行通信员、机械员、乘务员,地勤人员包括民用航空维护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签派员、航空台通信员。因为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安全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主要是指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态度而言。,(三)认定1、本罪与非罪的界限2、本罪与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界限(主观方面、主体、犯罪形态)3、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4、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NO:132)主体:铁路职工(与铁路运营有直接关系的职工)驾驶员、道口看守员、报道员,二、交通肇事罪(NO:133),(一)概念: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构成要件1、客体:交通运输的安全。,2、客观方面:,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3)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法理探讨:,第一题:在单位(区域)内造成伤亡事故,如何定性?第二题:非机动车违章肇事是否构成本罪?,3、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三)认定(结合案例)1、罪与非罪的界限-其关键要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等。,(1)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2)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定罪处罚:,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2、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交通肇事罪-过失的心理态度;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故意的心理态度.3、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4、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一是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侧重点不同。二是犯罪主体不同。5、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性(案例分析),6、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处7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以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要件:被害人受伤当场未死。有逃逸行为,即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实上发生了死亡结果。逃逸行为延误救治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行为人至少有过失。,案例分析,一个有雾的早晨,司机李某驾驶汽车进城拉货,因超速行驶刹车不及时,在一弯道处将一行人撞死。李某为了逃避责任,丢下被撞死行人的尸体,驾车逃跑,不久,他发现后面有车追来,以为是交警追来了,为了甩掉后面追来的车,李某就以更快的速度驾车逃跑,结果又将一骑车人撞死。李某构成?A.交通肇事罪B.故意杀人罪C.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案例分析,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共犯问题: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本案中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区别要点: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仅有消极的不救助行为;而故意杀人或伤害行为,有积极行为,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为遗弃、隐藏,使被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应当定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不定交通肇事罪,也不存在数罪并罚问题。,案例分析,甲驾车超速行驶,撞上正在公路上行走的乙、丙,撞死乙,同时将丙卷入汽车底盘,甲意识到汽车底盘下可能有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驾车飞奔,将被害人拖行800米,致其死亡。正确说法是(不定项)A.交通肇事罪B.故意杀人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数罪并罚,案例分析,某日,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带教教师岗位申请指南
- 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及改进计划
-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 工程款付款申请流程模板
- 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完整总结
- 连锁酒店员工培训与服务规范
- 医院护士岗位职责与规范
- 制造业计件工资核算与管理
- 液压支架设计与制作CAD教程资料
- 职场英语说明文写作与表达技巧
- 风电叶片修复技术方案和措施
- 机长给小学生讲课课件
- 高中英语译林版必修第一册课文语法填空知识点
- DZ/T 0254-2014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
- DB32/T 3691-2019 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
- 2025年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章程
- 工人工资专户开户及监管协议模板
- 学校承接社会考试协议书
- 单位物品借用协议书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第1章总论课件可编辑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