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1页
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2页
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3页
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例: “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例:1、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击他们呢?2、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宾语之省略了。“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怎么”等。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例: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同“如何 ”“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例: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例:“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人家不用我了。“以”是动词,“用”的意思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1、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等词作标志的1、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指前面的宾语。例: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比较:“是”是判断词吗?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是”是前置的宾语吗?即“今吴惧是”,译为“现在吴国害怕这个”。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2、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3、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惟余马首是瞻。 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主+宾语“是”+谓语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例: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补充名词。例: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2.动量表示法:(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古汉语的倒装句一、 主谓倒序: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二、 定名(中)倒序: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词“者”来煞尾。三、 例: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2、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小丘记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起来就非常别扭。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1、主语+者+谓语+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主语+谓语+也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3、主语+谓语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4、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详之器。老子 此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格式,如”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韩非子说难二;“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国语晋语三;“神农、仓颉、圣人者也。”扬雄法言特殊情况1、古代汉语表否定的判断时,通常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副词“非”字。如: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2、 判断句用于煞尾的语气词除“也”外,尚有“耳”、“爾”等。 如:“白起,小竖子耳。” 3、古汉语的判断句中有时会出现“是”字,但往往却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相当于代词“此”一样,在句中通常作主语或谓语。如:“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4、 此外,在判断句中,有时候当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而是一件事情,且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于是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从而使意义更加明确。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错也。5、 有时候,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省略不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6、在古汉语判断句中,常常会出现“为”字,表面上看起来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但事实上,“为”在句中只是作为一般动词来使用,而非判断词。如: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7、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谓语前面还可加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来加强肯定意味。 如:是乃狼也。十三经,儒家经典,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