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1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鹿泉区铜冶镇第二中学沈丽华,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激变jbin急剧变化。格物致知gwzhzh探察事物,获得知识。袖手旁观xishupnggun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bzhsucu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我能理解:,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自主学习1,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本文的标题就是论点。2、“格物”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1】“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2】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3、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6、具体说来,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具备哪些素质?高瞻远瞩的眼光,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7、写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何用意?指出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从反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自主学习3,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1】王阳明的事例;【2】种竹子的实验;【3】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2、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1】科学发展的历史;【2】实验的过程;【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1】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2】属于举例论证。,4、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文中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想一想,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做指导。这思想、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6、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拓展练习,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不是。【1】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成的诗歌。,【3】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