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1953年至1964年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行为,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1971年在沉寂中病逝,当时苏联的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小资料,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2.改革的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比例失调无积极性人民生活困难,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企业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3.改革的结果,这些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收效甚微,4.失败的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当政时期,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1977年,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曾经被毛泽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小资料,二、勃列日诺夫改革(19641982),(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1.改革的主要内容,2.改革的结果,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失败,改革失败的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时代对他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小资料,(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1.改革的主要内容,2.改革的结果,失败,3.改革的影响,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和合资经济存在。,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局势失控,苏联解体,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探究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小结,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启示教训,巩固练习: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2.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3.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强调集体领导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前期有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停滞A、B、C、D、4.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主要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带有极大的盲动和急躁,在国内造成极大混乱。,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材料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方案,比以前的改革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涉及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权力关系,而且涉及到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然而,该改革方案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把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局限于财政关系即利润分配关系,而未触及产权关系。事实表明,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上述材料反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存在何种问题?,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二: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5.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政治上没有进行改革B、经济上措施不符合国情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与美国争霸消耗了国力6.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C、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D、反对派的崛起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7.戈尔巴乔夫改革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苏联经济有所好转B、改革效果不佳C、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D、对斯大林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革,8、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l)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残膜回收利用项目初步设计
- 木质纤维素酶生产线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科技产品用户体验三美设计功能与性价比的平衡之道
- 子企业培训与教育岗位面试策略
- 草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人力资源管理在转型中的挑战与对策
- 广东新入职员工的角色转变指南
- 2025年授权签字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贯培训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已压缩)(1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22年版2025年修订)
- A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教学设计)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 2025水利五大员(材料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及调剂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含完整答案
- 6.1友谊的真谛课件(共22张)+内嵌视频-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水暖工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铝锭居间合同协议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巩义市粘土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