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304南朝名家书法.ppt_第1页
书法发展史304南朝名家书法.ppt_第2页
书法发展史304南朝名家书法.ppt_第3页
书法发展史304南朝名家书法.ppt_第4页
书法发展史304南朝名家书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4南朝名家书法,南北朝,是指刘裕从公元420年灭东晋建立“刘宋”王朝始,直到公元580年杨坚取代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自西晋灭亡之后,中国的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后来分裂而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是北朝。晋室南迁至灭亡,从公元年至年,历年,后为宋、齐、梁、陈四朝代。这是南朝。,一、从东汉以后南北朝:南北两大书法系统的对峙及地位,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很有艺术特点的书史阶段,被分为“南方书派”与“北方书派”的两大类型就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汉晋碑(隶楷书)为代表的庙堂正体,以儒学为文化本位南方:张芝、“二王”草书为代表的非正体,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人化书体,北朝:汉晋碑为代表的庙堂正体,汉碑以儒学为文化本位,使隶书这一民间书体在经过漫长的隶变过程之后最终成为雅化的庙堂书体。到南北朝时期,隶书又走向楷化过程,晋魏碑便构成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典型书体。魏拓跋珪统一北中国后,大兴儒学、推行汉化,书法以汉隶为正体,而力抵南派行草书,充分说明:魏碑虽然也有许多是出自社会底层的民间工匠之手,但碑作为汉隶体现的却是与民间书法精神相距霄壤的儒家文化底蕴。也就是说,在魏碑这一民间书法图式的深层,实际潜隐着儒学这一文化原型.,南朝:张芝、“二王”草书的非正体,草书在东汉晚期达到兴盛阶段,但它的非正体地位却招致来自儒学立场的攻击。赵壹的非草书,事实上即宣告了草书合法化生存的危机。从东汉到魏晋,草书的合法化生存努力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张芝草书传统虽经“二王”阐释获得东晋整个士人阶层的普遍接受并与玄学思潮构成一体化,但这并没有使草书摆脱非正体的尴尬处境。,二、南朝:“二王”书法的主流地位的确立,南北朝时期,魏碑虽然在文化审美范式方面以汉碑为正宗,但在技巧表现上却因民间工匠的广泛介入而愈益粗疏,逐渐沦为书法史上的偏师。草书虽非庙堂正体,却因文人的普遍接受与提炼,在技巧表现上却愈益走向精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笔法构成文人书法的核心,“二王”书法也逐渐占据书体主流地位,从而全面推动书法本体的发展。,三、南朝的主流书风从王献之到王羲之,南朝书法与魏晋书法风尚比较:魏晋书法:“尚韵”;重在表现书家主体内在品质;以理抑情;古质。南朝(梁中期之前)书法:“尚情”;重在表现书法的形式美;妍美。,(一)宋梁初:妍美流便的王献之书法大行于世.,南朝,自宋到梁初,书法被王献之书风所基本笼罩。代表书家有羊欣、孔琳之、薄绍之。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字敬元,泰国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生在世代名宦之门,曾祖羊忱为晋徐州刺史,祖父羊权为黄门郎,父亲羊不疑官贵阳太守。据南史羊欣传载,羊欣生性清默,无竞于人,不附权贵,淡泊仕进。东晋隆安(公元397401年)中,朝廷渐乱,天下动荡,羊欣趁机脱离宦海,优游私门,不复进仕。由于羊欣自有书法天赋,加上他与王献之的特殊关系,所以羊欣亲承妙旨,王献之曾专程去乌程县看他,在羊欣绢裙上写了数幅字,羊欣得舅父书法,便当作宝贝,认真研习,倍受启发,从此书法大进。,书学理论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著采古来能书人名,收录了从秦代到晋代的有名的书法家69人,指出各人擅长的书体,并作了简要评论,是我国最早的书法家辞典。采古来能书人名是魏晋人物品藻之风兴起之后出现的书家品藻著作,羊欣对前代书家藻览精审,用简略的文字加以评品,所评颇为精当,一直为书史所征引,为书法史提供了我国书体变化的佐证,是极为重要的书法史资料。,羊欣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但创造性不大。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行草书墨迹笔精帖,收入宋代淳化阁帖内,书风有如严霜之林,流风之雪。,孔琳之,他精通音律,善写草、隶、行书,尤其是草书,与擅长楷书的羊欣一同著称于当时,并称为“羊真孔草”。孔琳之书写时随心所欲,速度较快,他的字随意自然,但有时显得有些过于放纵,笔力偏弱,不够含蓄。作品有收在淳化阁帖中的行草日月帖等。孔琳之之妻谢氏,亦擅真书、精小楷,书风妩媚娟秀。张怀瓘书断云:“(孔琳之)师于小王,稍露筋骨,飞流悬沫,势则吕梁之水焉。时称羊真孔草。又以纵快比于桓玄。”述书赋说:“孔则愈于紧速,病于枯偏,超举之余,窥羊及肩,犹蓬瀛心想,护漫武风传。”与羊欣师法献之而偏工隶书不同,孔琳之宗小王而专擅草书。孔琳之草书笔势奔放,流转自然,明显超越羊欣,但也未得王献之草书真髓,尤其在笔势的骏迈宏逸方面更是与小王相距甚远。,孔琳之,字彦琳,孔子29代孙。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卒于南朝宋,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不治产业,一生贫素,秉公执法,无所屈挠,曾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而被贬。卒后,追赠太常。著有孔琳之集。,薄绍之,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及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张怀瓘书断称:“宪章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其行草倜傥,时越羊欣。”薄绍之传世作品有回换住止帖,萧思话,(公元406455年)字文休。南北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思话少未知书,以博诞遨游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田,人患毒之;后乃折节,好书史,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历十二州,杖节监督者九焉。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工书,书断称其学于羊欣,得行章之妙,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连冈尽望,势不断绝,上方琳之不足,下比范晔有余。,2、南朝齐梁:王氏一门,即王僧虔、王僧虔之子王慈、王志。,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齐高帝萧道成代宋建立的齐朝,是一个前后不到23年的短命王朝,然而书家犹盛,萧道成笃好书法;王僧虔,跨越宋、齐两代,书法成就无人遮荫。还有王僧虔之子王慈、王志。出身名门书法世家:王僧虔,宇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其父王昙首擅长草书,行笔痛快,其父酷爱书法兄弟分家时,不争钱财,唯独要家藏的书画。王僧虔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对书法情有独钟,擅长真书,行书。,王僧虔传世墨迹有王琰帖,为唐代摹写纸本,被收入万岁通天帖,全帖计四行33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帖上字迹有王献之的结体和笔法,点画精到,结构稳定,让人领略到一种舒徐文静的美感。,王僧虔书法理论,著有书赋、笔意赞、答齐太祖论书名。笔意赞是王僧虔的心得之作,论述了书法的“形质”与“神采”,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心忘于笔,笔忘于手;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的书法美学命题,从而将“神采”“达情”置于书法创作的中心,这无疑是对魏晋“意”与“韵”的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书法理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书法趣事,(1)机智妙答齐高帝王僧虔早年书法颇不一般。齐朝开国皇帝齐高帝是个皇帝书法家,(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帝善行草,笃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筋竹。”窦臮述书赋亦称:“齐高帝则文武英威,时来运归。挺生绍伯,墨妙翰飞。观乎吐纳僧虔,挤排子敬。昂藏郁拔,胜草负正。犹力稽牛刀,水展龙性。”齐高帝不仅对书法“笃好不已”,而且师法王献之“墨妙翰飞”,)他素知王僧虔书法过人,常与他切磋技艺。有一次,齐高帝与王僧虔比试书法,比完之后,齐高帝问:“谁可得第?”王僧虔回答说:“臣的书法在人臣中称第一,陛下的书法在帝王中首屈一指。”回答得妙,既没有贬低自己,又让皇上听了开心,难隆齐高帝听了,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善于自谋的了。”,(2)忍痛割爱献宝书齐高帝曾经将自己收藏的古代书家墨迹1l卷,交给王僧虔,说是让他鉴赏归类,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僧虔收到后,每日玩赏,爱不释手,几乎忘记一切,陶醉在古代名家墨迹之中,时时追想古人,思慕其法可学,过了数日聪明过人的王僧虔方才恍然大悟,皇上是别有用心,其实这11卷古代书家墨迹远不及王僧虔所收藏的法书珍贵,皇上莫非想得到这些法书?为了避免招致灾祸,王僧虔将自己从民间搜集的和家藏的书法墨迹,选出吴大帝、吴景帝、孙皓、桓玄、王导、王洽、王珉、韦仲将、张芝、索靖、张翼、卫伯儒等人书法,每人编为一卷,共计十二卷,连同齐高帝的十一卷,一起呈给齐高帝,并作答齐太书名,说明原委,同时又将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录一起呈上。看来齐高帝比王僧虔还要善于自谋,明知王僧虔是书法世家,收藏许多古代名家法书,就抛砖引玉,一下赚得王僧虔收藏的古代名家法书,王僧虔不敢得罪皇帝,只得忍痛割爱。,(3)受压抑韬光养晦松孝武帝刘骏是善于真行草书的皇帝,“徒忌人之贤己,”想独占能书的名声,逼得王僧虔不敢再显露自己的书法才能,孝武帝在位的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王僧虔韬光养晦,常常用坏笔写字,以显示书法在孝武帝之下,这样做孝武帝总算容纳了他。看来孝武帝的器量远远不及其父宋文帝。,(二)梁中期开始“大王”书风崛起,代表书家有萧子云、萧衍、陶宏景、阮研萧子云书法善草、行、小篆,为当时楷法,众人倾慕,曾自称效法钟繇,王羲之,而微变字体,笔力劲骏,意趣飘然。梁武帝萧衍好写草书,唐张怀璀说草书“状貌虽古,但乏于筋骨,无奇姿异态之妙。他的字虽不出众,却长于评论。著书论,论古今书家,颇有见地。,梁武帝与蒙书千字文,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zong),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博学能文,工于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于是他就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鬓发皆白。,梁:陶弘景,也是学“钟王”的。有人说他学“钟王”是“采其气骨”,“萧远澹雅,若其为人”。南史说他“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工草隶”。传说梁最负盛名的焦山瘗鹤铭就是他写的,其用笔撑挺劲健,圆笔藏锋,全从篆隶中来。结体由中宫向外作辐射状,宽博舒展,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唐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宋黄庭坚松风阁全从此中脱出。康有为说他的字如“长枪大戟”,“意象雄强”,“结体峻密,行笔英锐,强弓劲弩,持满而发”,“为峻美严整之宗”。,陈:智永,陈、隋间名声最大的书法家,名法极,俗姓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的后代。生活在陈至隋代,与兄孝宾俱舍家入佛,俗号永禅师,住吴兴永福寺。智永精勤学书,临摹名迹,十分刻苦。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退笔冢”和“铁门槛”的典故,就出在智永身上。曾闭门练书,40年不下楼,以笔墨为伴。亲临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散发到民间,江南各个寺院各施一本。智永在永欣寺时,年复一年潜心学习书法,写秃笔头就有十大瓮,每瓮各有几石,他把秃笔埋入地下,号“退笔冢”,自写铭志以寄意。随着名气的增大,人们争相前来索求墨宝,或请求题写匾额,多得像集市一样,智永应接不暇,他住的屋子的门槛几次被踏破,不得已只好用铁皮包起来,人们称为“铁门槛”。,二王书法由南朝通向初唐的桥梁王羲之的楷书由智永传给了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王羲之的草书也由智永的正草千字文,较系统地流传到初唐,以至于产生了像孙过庭这样二王草书的伟大的继承者;王羲之的行书智永也广泛的收藏、保存,传说著名的兰亭序,就是他传给弟子辩才,再被唐太宗派人骗到宫中而广泛传布的。因此,二王书法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智永是有特殊功绩的,他是二王书法由南朝通向初唐的桥梁。,对永字八法的研究,作为陈、隋间的一代大家,智永的另一个历史功绩,就是对永字八法的研究。从钟繇的掘墓求法,到齐高帝与张融之间对法的争执,其中,王羲之等许多大家也有对笔法研究而珍藏秘传,与楷书变革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