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学诵读论语选读之论教育与学习篇(二)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注】诲汝知之乎:告诉你什么叫做“知”吧。诲:教诲,教导。知,有人解释为“智”,亦通。罔:迷惘,缺乏判断力。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解读】学习必须老老实实,不能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似是而非。这是孔子坚持的学习态度。学思结合是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孔子分别指出了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弊病,认为前者的弊病在于食而不化,没有把学习来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心得真知;后者的弊病在于流于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比较而言,孔子更注重学。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1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罗丹2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德)康德3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俄)别林斯基4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英)济慈5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法)孟德斯鸠6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美)爱迪生7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8凡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事物,不管它们外表如何,都是简单的,并且还是相似的。(德)歌德二、隽言妙语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不管你是熟悉还是陌生,风景,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动不摇。之所以看不到风景,是因为我们的心远离了这片风景。只要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人生处处都是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景既在山顶,也在路上,更在心中,心中的风景,千般妩媚,万千婀娜,旖旎怡人,沁人心扉。(湖南高考优秀作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眸子(mu)一瞥(pi)蹙眉(c)飒爽(s) 一缕(l) 炫目(xun)纱幔(mn) 黛色(di) 手肘(zhu)狡黠(xi) 双颊(ji)2多音字发发型(f)禁情不自禁(jn)发展(f)禁止(jn)纤纤柔(xin)提提防(d)拉纤(qin)提高(t)丧丧失(sng)勾勾勒(gu)丧事(sng)勾当(gu)二、写对字形 三、用对词语1安逸安闲安逸:安闲舒适,侧重于“逸”,含有“快乐”“舒服”的意思。安闲:清闲无事,重在表示“闲”。2庄严庄重庄严:庄重而严肃,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如态度庄严,庄严宣布,庄严的天安门。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只用于人。如待人接物庄重,举止动作庄重,庄重的口气等。3终止中止终止:表示事情终了,或因结束而停止;表示不再实行,或责令其终结,不再继续。中止:表示(做事)中途停止,还有可能再开始。4仪态万千仪表堂堂仪态万千:偏重于姿态多种多样,美丽多姿,常用于形容女子风度美;也可用来形容物。仪表堂堂:偏重于气质非凡,常用于形容男子容貌、姿态、风度等。5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是“情”,多形容感情激动。它偏重在内心活动,只用来形容整个人。不由自主:没有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有时可以用来形容震惊、惊慌,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感情激动。它偏重在身体的反应,可以形容整个人,也可以形容人的某一部分。作者卡片姓名曹明华出生年1962籍贯上海相关资料青年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一位现代女性的灵魂独白世纪末在美国等背景呈现曹明华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不幸中度过的,带给她许多人性的扭曲和矫揉造作的烙痕,造成了她的过于敏感和早熟。她渴望真,渴望自然,强调心理平衡,觉得过分压抑和扭曲自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她热爱生活,崇尚生命。20世纪80年代,曹明华已是中国高校间名噪一时的文学新星,有“大陆三毛”“校园散文家”之誉。从大学三年级起,她担任了上海交大学生文学协会会长,课余时经常写些散文,发表在校内外学生刊物上。这时期她写的是一段成长着的女性的心路历程,借细微的笔触剖露出最普通人性中的那些常常被人忽略了的层次和色调,从而淋漓酣畅地展现自我“个性”。在这样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她写下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这个散文小册子。1结构图示2文章写了一个现实场景和三个联想场景,试分析这些场景的内容。场景角度内容现实场景前半段为“我”设计发型纤柔手指滑过联想场景一摄影黄昏落日古树小草场景角度内容联想场景二沉思雾霭晨曦草原森林联想场景三窗眺颠簸的车厢远方的山峦现实场景后半段为“我”设计发型食指勾勒曲线1本文除了提到“距离美”“曲线美”,还提到哪些美?点拨(1)还有自然美,三个联想场景均已涉及;还有女性美,她们灵秀、温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懂得什么是美,善于发现美;还有直线美。这些美来自对客观外物的感知,同时又升华为人生经验和人生评价。(2)还有悲哀的美、屈辱的美、流畅的美、甜蜜的美,这些就是单纯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了。所谓美的、审美的和美学的关注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社会人生,审美问题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意义,社会美与自然美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更受人类关注。 2每个片段开头的神态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神态描写作用具体分析“蹙起了眉”“抿紧了唇”“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铺垫所谓铺垫,是说写神态是为后面写她对美的观察与思考做铺垫。如果没有这种描写做铺垫,后面的说理就显得突兀、无根无据连缀全文有现实场景和联想场景,神态描写将它们巧妙贯穿起来。这些共同的特点如同熟悉的记号,方便读者阅读3.文中的“她”是怎样的女性形象?点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出作者和爱美女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她热爱生活,爱美,懂得什么是美,善于发现美,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和自觉的审美观念,情趣高雅,感情细腻、温柔。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标题为“美”,可又不像哲学家、美学家那样直言美的本质和规律,而是描写几个场景、几种神态、几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表现美的生成形态和美的本质,展示美的探索和审美过程,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积极的人生观。1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向她那双明澈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品析本句不但表现出女性的丰富感受力,也显示出女性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直露、流利。2因为距离,巧妙地遮蔽了我们不该看到的一切,又信手添上些神奇的飘逸品析这句话道出了距离美的要义:距离,掩盖了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东西;距离,又在一些东西上添上了飘逸,所以距离美是朦胧的美。3我在想,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奋斗中的挫折好比一条曲线的“波谷”,成功,则好比“波峰”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妙的曲线,构成了富有弹性的生活。品析此句用直线、曲线来形象地说明人生的特点,以感性的语言形式表现了理性的内容,既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又给人以鲜明的审美形象。1形象感性的语言文章表达对美的感受和思考,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所以语言感性化的特点非常明显。2细腻、直露、流利的语言风格本文出自年轻的女性作者之手。显出女性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直露、流利,有意制造出一些节奏感、起伏感。如“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我猜,那可爱的小脑瓜,又在以它独特的频率转了、转了”,与一些男性散文作家的刚劲、豪爽、凝重的语言风格形成明显的对比。3擅长铺垫文中写神态、写情景便于后面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如果没有这种描写做铺垫,后面的述理就成为空穴来风。学以致用请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段“景”“理”结合的文字,200字左右。答案:沙湖泛舟,滋生着妙不可言的闲情。空气里氤氲着湖水的气息,像尘封的佳酿,只消轻嗅便已令人心醉。烟水迷蒙,芦苇荡漾,时有白鹭嬉戏。水波过处,是无境的遐想,此时我才能停下脚步,让心灵飞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笔下的西湖,就像多情的女子,但这里却因众多的游鱼和飞鸟,多了几分独有的生命灵性。“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很多人愿意就这样随碧波荡漾,行到水穷处,因为这是生命最自由的状态。欣赏散文中的形象考点解说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外表、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意义。2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映照和衬托等)。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要借它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考情回顾鉴赏形象类试题的提问模式通常有五种:(1)请结合文章,简析文中“某某”形象;(2)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某”形象的内在特点;(3)简要概括作品中“某某”形象的特点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4)某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或景物)的什么特点;(5)你认为文中的“某某”是怎样的人(或物)。属近年常考题型。文本回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这个女生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和外貌,但是通过对她“爱美”“懂得美”等的描写,展示了她灵秀、颖悟,以及健康纯正的品性特征。典例展示(2017高考天津卷)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答:相关文段: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解析通读全文,可从扭曲的竹子奋力向上的细节中得出竹子具有“坚韧忍耐”的精神特质;从竹林的徐徐摇曳,可得出竹子象征内心的“从容优雅”;由“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可知,“孤高兀傲”也是竹子的精神气质之一;由“每一个人的内心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等可知,竹子“风骨高洁”;作者说爱竹之人笔下流露出“清”“简”,还在末段中想象“竹节争先向上”,可知“清简”“争先向上”也是竹子重要的精神气质。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技法点睛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2从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分析概括。阅读时,标记出人物的语言、重点语段,用几个词语重点概括。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对物象的鉴赏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一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答: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谈美)适用话题“美在纯粹”“纯净立身”等。关于曹明华和她的新书刘仰为写这篇文章,想了半天,该起个什么标题。认识曹明华,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公元1986年,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出版的时候,她是我的同学。那时候她喜欢气功之类神秘的东西,也许同她学医有关。我们经常在校园里聊天,她家就在学校旁边,没走多远就到,但是,校园里安静。聊些什么,已经忘了,估计她也忘了,因为聊得太多。前一阵她告诉我,找到了一本很多年前的笔记本,里面居然记着我送给她的“名言”之类,那是孔夫子的话,但我确实已经忘了。那本薄薄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据说发行了约800万册,曹明华对数字没什么感觉,得了“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奖”,可能也没多少感觉。她送了我一本,好像再也没有与我谈起过这本书。后来她去了美国,联系便稀疏了。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她不该去美国,但事实已难改变。曾经有人说她是大陆的三毛,我觉得她更像张爱玲。但是,她并没有张爱玲想当文学家的宏愿。这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熟悉到隔了很多年也不担心她会改变。这是一种令人放心的生活感受,20多年前的交往、认知定势,依然可以一模一样地适用,似乎永远不会变。在一个变幻无常的社会中,有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任意存放而不担心变质,像是院子里的一棵树,甚至不用浇灌依然常青。隔了很多年,发生很多事,没有任何一件让彼此一惊一乍,我自己都惊讶这种太放心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感觉,让我决定不在文章标题上多费脑筋,普普通通,让人放心。曹明华在上海的时候,学的是生物,与医学有关。她那时候的文章就在文理之间穿梭往来,文章里经常有些图表、示意图之类,形式上像科学论文一样,当然内容不是。弄得很多出版家、评论家认为她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曹明华本人对这种评价应该有点木然,估计到了很多年以后,她才理解了评论家们到底在说什么。明白了之后,对她来说,也仅仅只是明白而已。曹明华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按照理工科学生通常接受的能量守恒定律,凡在某方面敏感的,一定在其他方面比较迟钝。曹明华就是这样。到了美国,曹明华继续她的医学专业。专业分类的术语有点冷僻,“神经老化分子学”,大概属于脑科学一类。这个看起来枯燥的科学分类词汇,似乎挺适合她,“老化”像是一种迟钝,“神经”则是敏感的源泉。于是,曹明华的新书生命科学手记,相当一部分内容,都与她的医学专业有关。她从生物分子、基因的层面,分析很多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爱情、嫉妒、害怕、后悔、孤独、空虚、上瘾、忧愁、肥胖、美容、男人、女人,等等。而书名中的“手记”,又延续了20多年前的标记。我想,并非是出版者有意往那本畅销书上靠,而是表达了曹明华写作的状态:漫不经心,或者,急急忙忙。你都不知道她突然而来的一个念头,是如何潦草地写在一张很可能会被清洁工扔掉的废纸上。生命科学手记用了最新的生物科学知识,来解读人类日常的情感和心理,例如,大脑中的某个部位或生物分子,对于爱情强弱、持久的影响。再深入一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药物之外,有哪些方式可能改变大脑,改变生物分子的数量,从而改变爱情的质量;或者为某些人爱情的现状或结果,找到分子生物学、大脑科学的依据或结论。读起来的确饶有趣味。我甚至感觉到,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曹明华个人的很多爱好,使得她为自己的种种敏感,找到了真实的依据。尤其是,她在美国能接触很多这方面的一流专家、一流科研成果,连美国人科研发展道路上的错误、曲折、荒谬、反思、拨乱反正,都能直接掌握,因而对于人们生活中很多来自科学的误解,也起到澄清的作用。生命科学手记像是一本尖端科学的科普作品,此类作品在中国还很少见,有一些翻译作品,也未必能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它的科普性也并不仅仅是介绍最新科研成果,而是紧紧地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曹明华在这个方向上的创作,以后应该还能有更大的成就。但是,我对此书还是有一个遗憾。人类的情感或心理,也许的确可以找到生物分子、神经系统的互动关系,那么,调节生物分子、神经系统的手段究竟有哪些呢?曹明华的书中所提供的调节方式,大多是个体的方式。我认为,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成为传统,实际上就是暗合了现代生物科技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现代生物科技的一流研究成果,往往证明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科技结论与文化现象之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我不是此类科技研究的专家,但是,我想从曹明华书中的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比方说,在假药效应一文中,曹明华介绍了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有些“假药”明明没有任何药效,也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是,却能明显地对人体起到作用。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疼痛,给他吃“假药”,当然不告诉他是假药,美国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安慰剂”,肯定不是止疼药。吃了以后,能够产生明显的止痛效果。科学研究显示,这是因为“安慰剂”通过服用者的自我心理暗示,使得他自己体内产生了“内源性鸦片类物质”,从而减轻了疼痛感。相反,“反安慰剂”效果也很明显。书中举例说,对哮喘病人实验,告诉他们有刺激性过敏源,其实没有,但是,这个虚假信息会让近一半的哮喘患者发病,再对这些发病者施以普通生理盐水(当然不告诉他们真相),一半的人消除了病症。这个科研成果,在社会文化上,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它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的病患,只要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调动人自身的机能,就能得到治疗或缓解。从社会来说,它可以减少一部分医药投入而获得同样的医疗效果。从病患来说,它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不可逆转的改变,避免药物对人体单向的作用:治疗了这个、影响了那个。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中医有一部分的医疗,就是这种效果。因此,这一美国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其实间接地证实了中医的一部分价值。而曹明华的书中,对这一案例的分析,还没有进展到这一步。我觉得曹明华应该有条件,将这些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朝这个方向进一步引申,互相参照,从而获得新的认知。曹明华的新书生命科学手记在科学与生命之间轻松自如地往返,对于现代人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很多地方都有耳目一新的论述。这是她的长处。但是,我觉得她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那就是,从对单体个人的关注,更多转向对群体社会的关注,因而有可能使得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让现代人在另一个层面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纤柔(xin)清澈(ch) 晨曦(x) 情不自禁(jn)B炫目(xun) 频率(l) 绯红(fi) 轻柔纱幔(wn)C矗立(ch) 手肘(zhu) 双颊(xi) 雾霭袅袅(nio)D抿唇(mn) 眸子(mu) 飒爽(s) 一丝狡黠(xi)解析:选A。B项,“幔”读“mn”;C项,“颊”读“ji”;D项,“黠”读“x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群峦孪生鸾鸟肌肉痉挛B遐思 瑕疵 葭苇 目不睱接C发掘 崛起 倔强 委屈求全D厮杀 撕混 斯文 声嘶力竭解析:选A。B项,睱暇;C项,屈曲;D项,撕厮。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南娄底新化县青山乡的村民最近掀起了“挖宝”热潮,据说当地山上的球形石头是有科研价值的“化石蛋”。对此,相关责任人表示,“化石蛋”一说为不经之谈。旅游景点不仅应该给游客展现当地的优美自然风景,更要展示当地文明有礼的人文风貌,让游客真正放松身心。在这一点上,丽江等国家5A级风景区理当率先垂范。近日,两会重点讨论了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问题。政协委员厉以宁认为,在经济建设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掉以轻心。因符合现代低碳生活的理念又极大方便市民生活,共享单车自投入使用以来广受好评,但也有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散播谣言,说共享单车是博人眼球的面子工程。宁波医院帮助救治无望的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让社会倍感温暖,无独有偶,不久山西也报道了类似的例子,一名护士紧抱手术前紧张的老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安抚。写文章讲究行云流水,讲究思路清晰且情感充沛,若是一味为显示才学而编字造词玩弄文法,就难免让读者心生厌恶,不忍卒读。A BC D解析:选B。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这里用错对象。步履维艰:多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也指创业经营艰辛。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有不可告人的企图。无独有偶: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一般用于贬义,这里贬词褒用。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这里望文生义。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因此有不少网友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B作为央视一档公益性电视比赛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了提高收视率,可以娱乐化一些,但不能把中小学生当作各方牟利的工具。C据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D日本朝日新闻最新民意调查结果,60%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安倍政权的执政姿态有损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比去年上升9%。解析:选B。A.成分残缺,在“人败景致”后加“的现象”或删去“出现了”;C.“据显示”,杂糅;D.成分残缺,造成中途易辙,应在“结果”后面加“显示”或“表明”。二、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58题。5文章开头的两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答:解析:分析文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要与文章的主旨相联系;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文段所处的位置开头,总领全文。答案:从内容上看,“她爱美”,说明她有感性的一面;“她懂得美”,说明她有理性的一面;交代文章的中心内容。从结构上看,总领全文,是文章的总纲。6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它们有什么作用?答:解析:结合省略号自身的作用和具体语境谈本文多次用省略号的用意。答案:既造成情节流动的中止和语言的节奏感,又表示此处有余味,提醒读者注意。7文章中有不少文字对“她”进行了描述,这样写对于表现作者对“美”的思考有何作用?答:答案:作者描写她的热情,她的手指、眉、唇、睫毛,写出了她自然的美,女性的美。在此基础上,借“她”之口说出了作者对美的思考,这样使文章有生动之感,并不是抽象地谈美的理论。由现实起到现实终,这样写使作者的思考丰富而不散乱。8文中描写的几个画面是如何连接起来的?答:解析:从主题、场景的相似性、语脉来谈画面的连接。答案:文中的几个画面的连接方式,一是围绕主题进行,即全文围绕着“美”来写,全部的场景和其他材料都服从这一主题的需要;二是找到场景的相似性,即现实发生场景和联想场景都具有共同的主题、同一群人物、同种对话方式等;三是设置一些语脉,即“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这些语脉联系着现实发生的场景和联想的场景,使其成为一体。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其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北保定涞源县振源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2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学校五一节日活动策划方案
- 造价咨询询价方案范本
- 为百姓理发活动策划方案
- 2025云南玉溪高新区所属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2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金融学院招聘校医1人(编制)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秋季内蒙古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100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东莞市战略咨询方案
- 供电安全答题题库大全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暑的处理原则知识试题及答案
- LS保温复合板施工方案
- 共有权人同意卖房证明四篇
-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 量子物理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 (通桥【2018】8370)《铁路桥梁快速更换型伸缩缝安装图》
- FZ/T 80004-2014服装成品出厂检验规则
- 绿色化学4章课件
- 计量经济学-西南财大庞皓-博导
- 《海洋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
- DBJ53-T-40-2011 云南省城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