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荔枝赋并序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意蕴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思考】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张九龄生卒年678740字号称谓字子寿,一名博物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主要成就唐代有名的贤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代表作品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望月怀远感遇写作背景张九龄做宰相时,享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他在职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做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但生性耿直的张九龄也时常遭遇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如开元十八年(731),张九龄被迫辗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这篇荔枝赋并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心境的表露。一、字音厥有(ju)擢本(zhu)绀理(n)缃枝(xin) 霮, (dn)(du) 棼(fn)(l)沮洳(j)(r) 崄巇(xin)(x) 苾苾(b)明珰(dn) 惊仡(y) 蠲忿(jun)醴露(l) 燠煜(y)(y) 烦愦(ku)体忲(ti) 玳筵(di) 绮缋(q)(hu)五峤(qio)二、通假字而世务卒卒卒,通“猝”,匆促涉寒暑而匪亏匪,通“非”,不、不是不丰其华华,通“花”实玳筵之绮缋缋,通“绘”,华丽,有色泽门九重兮曷通曷,通“何”,怎么三、一词多义(1)就(2)本(3)致致四、词类活用未玉齿而殆销名词用作动词,用玉齿咬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被)轻视,忽视五、古今异义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古义:古代用铜管制成的占气候变化的仪器。今义:法律,规则。口爽可以忘疾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古义:敬献,祭祀。今义:推荐。其珍可以羞王公古义:进贡(给人进食)。今义:害羞,羞愧。嗟尔命之不工古义:好运。今义:工作,工业等。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门九重兮曷通(宾语“曷”前置)诸公莫之知(代词“之”作宾语,“诸公莫知之”)状语后置乃作酸于此裔(介宾短语“于此裔”后置)文章第一段是小序,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作小序?我的理解小序从荔枝的出产地写起,写了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的味道,诸公以及魏文帝等人对荔枝的不了解,同时也交代了自己为荔枝写赋的原委。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我的理解最后一段在前文充分描摹展现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荔枝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文章从整体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行文思路?我的理解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为“序”,一为“赋”,两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篇章来铺陈描绘荔枝的珍贵奇异,进而抒发对被弃置埋没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荔枝的珍奇、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精巧的构思本文写荔枝意在表达对人事的思考,文章非常注重前后的呼应和内容上的勾连暗合,如序言结尾和赋的结尾相呼应,赋中描摹荔枝和表现士子的才情品格相暗合,写荔枝之珍奇与不被人知的现实相对比,写他人之误解又为结尾的感叹做铺垫,文章步步为营,最后的慨叹水到渠成,自然顺畅。体物写志,物人合一作品把对荔枝的描摹与对不被人赏识的士人的同情融而为一,写荔枝即是在写士子,处处写荔枝处处点士人,命运相同,息息相关。荔枝的珍奇象征士子的才能,荔枝的情态象征士子的品格,荔枝的“每被销于凡口”象征士子的被埋没,荔枝“罕获知于贵躬”象征士子不能被掌权者赏识重用的悲哀。荔枝与士子两相映衬,引人同情和感叹。张九龄不仅是唐朝最为重要的大诗人,更是盛唐时期的“一代名相”,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之称的优秀政治家,以至唐朝皇帝唐玄宗在“安史之乱”落败逃难路上想起张九龄时,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一联追忆并忏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甚至之后每次任命官员时总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这是历史的结论。在政治上,张九龄以刚直著称。在他为官的33年中,几乎都是在与阿党奸臣的斗争中度过的,在一次又一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洁身自好,永不言败,不屑与小人为伍。由此可见,“曲江风度”之美誉缘于张九龄的刚直气节和政治远见,这种气度包括才华超群、远见卓识、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精神。适用话题曲江风度罡风依旧是唐时的那一轮明月,温柔的华辉,穿透千年,滋养着一样的相思。在我心里,你永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你多情的心中,一定也藏着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故事。今夜又是中秋,我仍然像你一样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儿童时在唐诗三百首中读过的句子,像带着米兰香的夜风,抚慰我寂寞的心。其实,我很早就认识你,准确地说读过你的诗。十余年后,我来到韶关,在一个秋雨飘飞的黄昏,经过曲江园,一尊唐人打扮的半身石像吸引了我。我伫足凝视,石像上的你也一样凝视着我。我羡慕先生,因为你有幸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是古代中国最富足被后世传为美谈的时代。你与我熟悉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生活在同一时代。当然,论年龄、论写诗的时间,你应该比他们早,论官位、论文坛地位,你更比他们大,你是继那位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之后,力排六朝以来弥漫诗坛的绮靡颓风,对唐诗的形成和发展,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大诗人。你的诗情致深婉,又包含了积极求取人生价值的热情,具有动人的生机,成为盛唐气象的先驱。难怪王维、杜甫都要给你献诗;更难怪,唐诗三百首要把你的诗排在排行榜的第一位。但我莫名地发现你在故乡竟然是寂寞的,除了这小小的曲江园,似乎很难找到纪念你的踪迹,只有一条长长的主街叫风度路,算是一个纪念;又有人告诉我,在市区北郊有个张九龄的墓园,可是我兴致勃勃地拜谒时,很难找到唐时的遗迹,唯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明清石碑,诉说沧桑与悲凉。我只能再次回到故纸中,寻找先生你的踪迹。你首先被定位为盛唐贤相,说你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有关你的政绩很多很多,说你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你也是盛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和牺牲品。当时的玄宗耽于逸乐享受,不辨奸邪,起用奸臣李林甫,罢了你的相位,这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那个风流皇帝玄宗被安禄山逼得逃到蜀中避难,这才追悔莫及,想起你的好处来,每宰相荐士,总爱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可惜,你早已在十余年前病逝,听不到玄宗这声哀叹。斯人已逝,诗韵长留,风度永在。真希望韶关人能真正懂得张九龄的价值所在,不让诗人寂寞,最起码在韶关早日重建一座最有民族风味的风度楼,成为人民借古鉴今、游览休憩之地,重温“江头烟艇频回首,风度楼前车马龙”的美景。(原文有删节)【赏评】对张九龄这位唐代贤相,古今多有人追怀,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品行修养,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本文以凭吊追思的形式,从文学和政绩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位曲江先贤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字里行间也流露着对今人淡忘了张九龄的遗憾。一、基础考查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环诡(u)西掖(y)迁累(li) 惊仡(y)B大谬(mu) 暇日(xi)绀理(n) 蠲忿(sh)C黛叶(di) 蓊郁(wn)沮洳(j) 绮缋(u)D攒萃(cun) 骈比(pin)冏然(jin) 嘉宾(ji)解析:选D。A项,“掖”应读“y”;B项,“谬”应读“mi”,“绀”应读“n”,“蠲”应读“jun”;C项,“蓊”应读“wn”,“缋”应读“hu”。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匆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 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 合围:双手合抱解析:选C。作酸:植物生长。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其实乃熟乃:于是,就B而与荔枝齐名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C味以无比而疑 以:因,表示原因的介词D诸公莫之知 之:代词,“它”解析:选C。以:表原因的连词。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涉寒暑而匪亏 B不丰其华C浮甘瓜而自退 D门九重兮曷通解析:选C。A项,“匪”通“非”,不、不是;B项,“华”通“花”;D项,“曷”通“何”,怎么。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下列加点的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B弱年迁累,经于南海 累迁:多次贬官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终然:最终D傍荫亩而抱规 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选B。迁累:连续升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至季夏,其实乃熟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B以为甘旨之极也吾欲之南海,何如C下合围以擢本又试之以鸣D果之美者,厥有荔枝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选D。A项,“乃”,副词,就;人称代词,你们。B项,“之”,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以”,连词,用来;介词,用。D项,“者”,都表停顿。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域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之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仁人志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解析:选D。“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译文:(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译文:(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译文:答案:(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了。(2)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3)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选自宋史吕余庆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B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C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D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解析:选B。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余庆自江陵还”结构完整,需要在“太祖”前停顿,排除A、C;“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中“处耘事”作“问”的宾语,其前不能停顿,所以排除D,选择B。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B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要去职回家守孝。D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解析:选D。D项,“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错,有的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余庆有才能,受到重用。世宗镇守澶渊,知道吕余庆的为人,后来任命他做从事及定国军掌书记等官职。B吕余庆威力震慑恃功骄纵的军队。吕余庆任成都府知府时,派人把醉酒持刀抢夺商贩货物的军校捉来砍头示众,军中畏服。C吕余庆为人被太祖信任。宋太祖历任藩镇节度,吕余庆任僚佐之首;他曾与宰相交替执掌政事印,由此可知宋太祖对他的倚重。D吕余庆敢于为人辩解。赵普曾忤逆圣旨,在皇上身旁侍候的人趁机排挤赵普,只有他替赵普申明,太祖怒气缓解,吕余庆被当时人称为长者。解析:选A。A项,“任命他做从事”错。根据原文意思,宋太祖上奏皇上任命吕余庆为从事,但世宗知道吕余庆的为人,任命他做了定国军掌书记而非从事。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译文:(2)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译文:答案:(1)清泰年间,吕琦也担任此职,官爵和俸禄都相同,当时人认为他家很荣耀。(2)等到宋太祖即位,赵普、李处耘都先被提升任用,吕余庆坦然,丝毫不在意。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叫胤,犯太祖名讳,因此以字行世。他的祖父吕兖,任横海军节度判官。他的父亲吕琦,在后晋任兵部侍郎。吕余庆因先代有功而补任千牛备身,历任开封府参军,升为户曹掾。后晋少帝的弟弟石重睿兼任忠武军节度时,任命吕余庆为推官。从后汉到后周一直任官,升为濮州录事参军。宋太祖任同州节制时,听说吕余庆有才能,上奏任命他为从事。世宗问道:“难道不是曾经任濮州纠曹的那个人吗?”就任命他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曾经镇守澶渊,濮州是属郡,所以知道他的为人。宋太祖历任滑、许、宋三镇,吕余庆一直任幕宾佐吏。等到宋太祖即位后,把他从宋、亳观察判官任上召入朝中,任命为给事中,充任端明殿学士。清泰年间,吕琦也担任此职,官爵和俸禄都相同,当时人认为他家很荣耀。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宋太祖征讨潞州及扬州时,他都兼任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升任户部侍郎。遭遇母亲去世。荆湖平定后,出朝任潭州知州,改任襄州知州,升任兵部侍郎、江陵府知府。召他回朝,以本官任参知政事。蜀地被平定后,任命他为成都府知府。当时盗贼四起,军队士兵依仗功劳骄傲放纵,大将王全斌等人不能使部下收敛。一天,药市刚刚会集,街吏快马报告有军校喝醉酒后持刀抢夺商贩的货物。吕余庆立即派人将他捕捉并杀头示众,军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