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一 辩论 第1课 原毁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一 辩论 第1课 原毁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一 辩论 第1课 原毁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毁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第1课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一、字词积累1字音怠(di) 舜(shn) 懦(nu)者2通假字懦者必说于色矣说,同“悦”,高兴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3一词多义(1)善(2)病(3)焉(4)修4词类活用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动词用作名词,名声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名词用作动词,光大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究其旧不图其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5古今异义古之君子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今义:现在指人格高尚的人。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严格。今义:重量、分量。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古义:简约。今义:邀请。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古义:学习,培养。今义:修饰。究其旧不图其新古义:考虑。今义:图画。必其人之与也 古义:同党,同类。今义:介词,跟。6文言句式判断句舜,大圣人也(“也”表判断)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者,也”表判断)某非良士(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曾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团结了一批知名古文家共同努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散文名篇。2写作背景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原”就是探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五原”是指韩愈的五篇文章: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2)韩愈的散文成就: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论说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意深远;长篇如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清河张君墓志铭。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明确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与不应者(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应如何理解?明确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明确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应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三、主旨归纳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韩愈写作此文,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四、写法鉴赏1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3寓理于形本文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一、基础过关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几乎(j)惟惧(j)懈怠(di) 尧舜(yo)b通衢(q) 应该(yn)诽谤(fi) 懦弱(nu)c忌妒(j) 惟妙惟肖(qio)阐述(chn) 揣测(chui)d爱憎(zn) 廉洁(lin)称心(chn) 苛刻(k)解析:选d。a项,“几”读“j”;b项,“应”读“yn”;c项,“肖”读“xio”。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多人解析:选d。众人:一般人。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解析:选c。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周公,大圣人也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c懦者必说于色矣d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解析:选a。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c、d项,介宾短语后置。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追求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解析:选d。究:追究。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a。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象。7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解析:选d。“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文:(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文: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怠慢;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技能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讳辩 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徵在”,孔子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不讳嫌名:写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和“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和而倡之 和:附和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解析:选a。举:考取。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b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c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d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邪”为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a、c项,比较b、d项明显排除b项。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诋毁他,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反“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解析:选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译文:(2)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和句式。“明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辩论清楚;“且”,将要;“宜”,应当;“如何”,怎样。答案:(1)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2)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