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_第1页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_第2页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_第3页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_第4页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同步练习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基础达标 (共8题;共61分)1. (6分) 选词填空。威胁威力沉重沉着(1) 原子弹可怕的1,震惊了全世界。 (2) 洪水正1着整个村庄。 (3) 面对考试卷,他1冷静,毫不慌张。 (4)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1。 2. (10分) 写出本课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再组词。 彳 _ _讠 _ _3. (8分) 快乐拼写fi xingbnfnhufnymo_qun lh xindu z du ci_4. (8分) 写同音字。 m:_童 夜_色t:_苏 沿_弟bin:_认 争_方_qu:准_ 麻_退_ji:_乡_节_倍5. (2分) 用“充”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科教兴国这个策略_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这个产品畅销,货源也_。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很不错,语言优美,内容也_。6. (2分) 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 . 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 .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7. (20分) 根据课文 大自然的声音 父亲、树林和鸟 内容填空。 (1)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啊,1!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2,如3如4。 (2) 父亲突然1,朝2的3的树林,4地望了又望,用鼻子5。 8. (5分) 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接着,升国旗。(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9. (8分) 课内阅读。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1) 这段话介绍了鲸区别于鱼类的一大特征是( )。 A . 胎生B . 祖先生活在陆地或靠陆地的浅海里C . 哺乳动物D . 用肺呼吸(2)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说法。( ) A . 吸气时喷出水柱B . 吸气时浮上海面C . 呼气时喷出水柱D . 呼气时潜入海底(3) 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A . 举例子B . 作比较C . 打比方D . 列数字(4)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鲸的什么特征? 10. (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1) 短文中划线的词语“往往”能否去掉?请你写出这个词语的作用。 (2)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A . 举例子B . 做比较C . 打比方D . 下定义(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_,说明对象的突出特征是_。(4) 根据短文第二自然段的描述,你觉得下面图_最符合该段所描绘的景象。 一:池沼上一模一样两座桥。二:池沼上一座桥,河边有堆砌整齐的石岸。三:池沼上两座不一样的桥,河岸边有高低曲折的石岸。11. (6分) (2019天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l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1) 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_形容不断积累。_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_(2)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 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4) 选择文中括号正确的字。 花_(费 废)苦_(恼脑)他_(向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