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日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字词积累1字音眇(mio)扪(mn)烛揣(chui)籥(yu)欤(y) 肆(s) 没(m)人溺(n)者2一词多义(1)道(2)过(3)致(4)岂3词类活用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名词作动词,解释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名词作状语,每天4古今异义有志于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而求其所以没古义:的方法。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5文言句式(1)判断句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者也”,表判断)皆求道之过也(“也”,表判断)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状语“于日”后置)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状语“于盘与烛”后置)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3)宾语前置句莫之求而自至(宾语“之”前置)或莫之见而意之(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4)省略句(眇者)扪烛而得其形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于)人也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留侯论”2写作背景作者有感于过去和当时的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现实(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表达了自己做学问的见解和道理,发人深省。一、结构图解日喻二、内容研读1作者举“盲人识日”的例子,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一开头就像讲故事。作者说起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太阳,就向视力好的人打听。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这样向盲人解释,本不算错,可是比喻总是蹩脚的,打比方的人没有考虑到铜盘有声音而太阳没有声音。“扣盘而得其声”,盲人一敲盘子就听到了声音。有一天,听见钟响,他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是有光的,就像蜡烛一样。这个解释也并不算错,可是忘记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扪烛而得其形”,心想太阳大概是长的。有一天,他拿到一只“籥”,发现它是长的,他想,这大概是太阳了。这是作者作的第一个比喻。下面接着说太阳和烛、籥相差太远了。然而盲人却不知道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为什么呢?“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对“道”了解不足,与一个不知道太阳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说相差无几。如果让一个通达事理的人(“达者”)讲给他听,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诱导启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道”。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臆测。这都是不动脑筋,专门依靠别人而产生的错误。2作者举“眇者”与“南方多没人”的例子是否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明确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但“南方多没人”这一段的道理更深入一层。苏轼告诉我们:所谓“学”得有实际经验,我们现在叫作实践。“没人”能潜入水里是怎么练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个人能长时间潜在水里,这哪儿是随随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对水的规律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行。一个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没人”打听到一些空理论,真要按照他的话去河里试试,那非淹死不可。这样,作者又得出一个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专门好高骛远去寻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学“没”的人一样,早晚是要吃亏的。3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致”和“求”的区别吗?明确“致”,强调由于参与学而自然而然地获得,来突出了问询于别人,凭间接而求得。因此“致”所得到的“道”往往是正确的,“求”之于人有时却是错误的。三、主旨归纳文章从“盲人识日”的故事,引申出道理。引申出了“识日”和“见道”两者的共同点,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接着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说明“得道”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去勉强求得,只要付出努力,道自然会来到。最后将“北方溺者”与“南方没人”对比论证,说明环境和实践的重要性。要想取得道,必须要勤奋学习。四、写法鉴赏文章运用设喻进行说理,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个比喻。一头一尾,盲人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由作者直接创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强,一眼就能看出。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间接的比喻。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的道理来说明人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学”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务。这就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多么灵活,驾驭古书的能力有多么强。第一个比喻是说明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就“知”一方面来说的。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看上去像讲故事,其实是用活泼鲜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进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这个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摆在最显著的地位,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第二、三两个比喻好像很简单、很现成,其实是很经济、很确切的。敌我双方战斗,谁争取到主动谁自然占上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百工居肆”的比喻,说明一个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才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作者紧接着用第四个比喻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而是要经过亲身检验,经过锻炼,对事物才有彻底的了解。必须有这四个比喻,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才显得完整。从每个比喻来看,它们各有各的作用,而这四个比喻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而这篇文章毕竟是说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来讨人喜欢,还得把读者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阶段。于是在作完每个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结束的地方,都用最简明概括的语言把结论交代出来。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达得更明显,文章也更为醒目。作比喻是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下结论是点醒读者,让读者一目了然。文章也显得既风趣,又十分有分量。最后一段,指出吴彦律有志于学,这是正面鼓励。但意在言外,劝他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求学必须有目的(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实实下真工夫,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这从文章末尾批评过去和当时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意见(即“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就可以体会得出来。但作者写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奖之中,这也是应该注意的。这篇文章语言十分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又俨然存在着郑重、严肃。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来写说理文所取得的效果。一、基础过关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浮没(mi) 溺者(n) 扪(mn)b渤海(b) 日喻(y) 苟然(u)c眇者(mio) 揣龠(yu) 巧譬(p)d能涉(sh) 居肆(s) 昔者(x)解析:选a。没m。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他日闻钟(有一天)b或告之曰(有的人)c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命名)d或莫之见而意之(揣测)解析:选c。解释。3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莫之求而自至b独取其髦,简牍是资c或莫之见而意之d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解析:选d。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夫没者,岂苟然哉苟能行,又持取如故c日与水居也生而眇者不识日d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相与欢解析:选d。d项,都是“最终”的意思。a.表凭借,的方法/表原因,的原因。b.随便/如果。c.每天/太阳。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引以为流觞曲水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岂有既乎既罢,归国d道可致而不可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d。都表示转折,可是。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扪烛而得其形故凡不学而务求道b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则将焉用彼相矣c皆求道之过也闻大王有意督过之d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解析:选d。无以:无法。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衣赭衣,关三木解析:选c。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样的是()a南面称孤,系狱抵罪b他日闻钟,以为日也c仆以口语遭遇此祸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近墓乎解析:选b。以为:认为。9翻译下列句子。(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译文:(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译文:答案:(1)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2)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昏乱,糊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b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c畏其敏畏:担忧d饮酒不衰衰:减退解析:选c。畏,敬服。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解析:选b。a.前一个“乎”相当于介词“于”“从”的意思,后一个“乎”为“比”的意思。b.两个“且”都是“尚且”的意思。c.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的意思;后一个“以”为介词,“用”的意思。d.前一个“焉”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后一个“焉”为兼词,“于之”。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bc d解析:选d。写的是“先王之泽衰”;写王定国之“忠”;表现作者对王定国的叹服。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城区营销方案设计公司
- 电池及电池系统维修保养师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装置操作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刨花板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果蔬汁无菌包装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报告
- 鸿基岸芷汀兰营销方案
- 村级事务管理汇报
- 企业培训咨询加盟方案
- 施工方案是哪个单位出具
- 活动现场咨询答疑方案
- 小学生海姆立克急救法
-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员)海南省赛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QC-T 1175-2022 电动汽车用高压接触器
- 习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学习任务十 汽车执行器电路控制与检测 (1)讲解
- 成都麓湖生态城案例详解
- 2024团校考试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 讲宪法”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停车场(库)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报告
- 火车指导司机面试竞聘答辩问题
- 2.4水库泥沙防治-1泥沙淤积的成因危害与类型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