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针对媒介与人的关系打了个比方,他说:“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无论气象局如何先进,它也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然而个人却有效地控制气候对各自自身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可以携带雨具、遮光剂或躲在室内回避它,等阳,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波特(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针对媒介与人的关系打了个比方,他说:“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气象局如何先进,它也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然而个人却能有效地控制气候对各自自身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可以携带雨具、遮光剂或躲在室内回避它,等阳光明媚时再走出房屋拥抱灿烂的阳光。”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媒介,但我们却可以武装自己,那就是:直面现实,批判性地把握媒介,使之为我所用。,题目,概念界定,2.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3.媒介素养教育案例分析,概念界定,一、素质、素养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先天的(2)事物本来的性质。-先天的(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先天后天兼具在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三类素质: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自然素质:遗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职业素质,军事素质等等。,素质的冰山模型,素质是指个体完成一项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包括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素质中即有显性的表象,也有隐性的内涵,即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习得。,你也许能教会一只火鸡去爬树,但还是找一只松鼠来得容易一点,素质的洋葱模型,稳定性:素质并不只存在于一时一事中,而是体现于个体活动的全部时空中。表现为一个人某种经常和一贯性的特点。在时间上,素质的表现虽然偶尔间断,但总体上却是持续的;在空间上,素质的表现虽然有时相异,但总体上却是一致的。可塑性:个体的素质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非天生不可变的。不健全的素质可以健全起来,成熟的素质也许会退化萎缩,缺乏的素质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提高,一般性的素质,可以训练成为特长素质。差异性:“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棵树上长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它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是素质表现的主要媒体与途径。,概念界定,概念界定,素养:名词理解:素质中可塑性部分。有时还与素质混用,如职业素质(或素养);动词理解:对素质中可塑性部分的培养。由此,素养本身即含有教育的含有。素养的特点:第一,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它不是天生的。第二,素养是可以培养的。人的素养是有高低的,比如: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素养是可以培养的。第三,素养是多层面、多层次的。素养包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多层面的理解。第四,素养是综合的,孤立的单一素养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很难从一个人身上简单地分割出哪一块是文学素养,哪一块是科学素养,哪一块是信息素养。,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首先,“媒介素养”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明晰化的。从1933年李维斯的“文化素养”,到后来的“屏幕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视觉素养”、“视觉意识”等一系列的概念,成为“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总之,媒介素养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内涵丰富的概念正如美国学者霍布斯(ReneeHobbs)所比喻的:“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名字的孩子:批判性阅读(criticalviewing)、视觉认知能力(visualliteracy)、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媒介研究(mediastudies),以及更多。”目前,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版,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物中,“媒介素养”概念一般称为“mediaeducation”(媒介教育),而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地区则称为“medialiteracy”(媒介素养),在英文中literacy含有了受教育的意思;在中国,结合“素养”兼具的名词及动词意义,把“medialiteracy”、“mediaeducation”都翻译为媒介素养也合乎情理,但是,考虑到“媒介素养教育”使用普及且频度极高,如果把素养当做动词来理解,与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育含义重复,因此,“媒介素养”中的“素养”应作一个名词来理解,即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国外的“medialiteracy”或“mediaeducation”指能力时对应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指能力培养时对应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要界定地道的舶来词“媒介素养”,相当于同时要给出“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两个定义。,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其次,各国对“medialiteracy”或“mediaeducation”都有自己的定义,常被引用的定义有29种之多,在此仅摘录以下几种:(1)有关“媒介素养”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美国国家电子媒介委员会(TheNationalTeleMediaCouncil)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对于我们所消费的媒体做出选择、理解(在内容、形式/风格、影响、产业和生产的语境中)、质疑、评阶、创造和生产富有见地的反应的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知情的甚础上的评价能力,是一种富于思辨的判断力。”,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在1992年12月举行的美国全国媒介素养问题领导人会议(NationalLeadershipConferenceonMediaLiteracy)上,与会者以致通过了媒介素养的基本定义:即“媒介素养是公民为了达到某特定目标而接触、分析及制造信息的能力。”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俄国教授(AlexanderFedorov)对10个国家26位媒介教育专家的调查(2001年)表明,比较认可的媒介素养的概念是:人们是主动的媒介使用者,具有媒介素养的人既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能够理解社会政治内容,有效利用编码再现系统,有责任地生活在社会中。,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界定为:媒介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使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香港特区将媒介素养称为“传媒素养”或“传媒信息素养”,其含义与“媒介素养”基本相同。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下属教育及训练部门将传媒素养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中国传媒大学的袁军认为: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2)媒介素养教育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惯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确切地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的传输过程和制作过程,从而认清媒体是构架现实而不是单纯地再现现实的特性。由于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最终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作品的能力。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对媒介素养教育明确了定义: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对于现代传播媒介的研究和教育,它具有独特而,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2)媒介素养教育专门的知识范围,作用跟利用传媒达到其他教育目的有所区别。俄国教授(AlexanderFedorov)的调查表明,较为认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为:与所有的传播媒介相关,并包括由各种技术传递的印刷文字、图表以及声音、静止和运动的画面;使人们能够理解传播媒介以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并获得利用媒介与他人交流的技巧;确保人们知道如何分析、批判性思考并创造媒介文本;识别媒介文本的来源,它们的政治、社会、商业及文化取向和它们的整体含义;媒介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既要是媒介文本的“接受者”,还是媒介文本的“创造者”。,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2)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卜卫给媒介素养教育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媒介教育的理想情况是,受众使用媒介将成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不会因为使用媒介而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中国传媒大学的袁军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在我国与国外的“medialiteracy”或“mediaeducation”相关联的第三个概念是“媒介教育”。袁军认为: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媒介教育指的是新闻媒介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以学校教育模式为新闻媒介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即通常所指的新闻教育。二是以新闻媒介为主要教育手段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新闻媒介履行社会教育功能,以及以新闻媒介为载体和手段的远程教育。三是公众的新闻媒介教育,即以培养公众的新闻媒介素养为目,概念界定,的的教育活动。袁军还指出就实际应用来看,媒介教育往往指面向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或媒介在职人员的专业化学校教育,又称新闻教育或新闻媒介教育。(袁军新闻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从以上含义看,袁军指出了两点:其一,媒介教育的第三个含义即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媒介教育包含媒介素养教育;其二,在实际应用中,媒介教育在中国有时专指新闻专业化的教育,应不同于媒介素养教育。然而,与这种专指相矛盾的是,在袁军的另一本书媒介素养教育论中,媒介教育却往往与媒介素养教育混用。因此,笔者认为没必要区分“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的概念综合“mediaeducation”、“medialiteracy”的含义及在中国的研究状况,笔者认同于使用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两种翻译方式,指能力时译为素养,指能力培养是译为素养教育。并应用“奥卡姆剃刀”,踢出无实质意义的争论和牵扯,对对这两个概念界定如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惯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的传输过程和制作过程,从而认清媒体是构架现实而不是单纯地再现现实的特性。,概念界定,三、正确认识概念界定问题概念是人们对于先前和当时存在的某种事物和某种现象的概括。有了这个概念,人们出于各种需要(主要是研究的需要)反过来又会不断地尝试给这个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即概念之具体化)。随着事物的变化和这种活动的演变,概念名称(术语)本身一般并不轻易发生变化,但其定义(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必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实质上提供的是一种认识框架,这个概念框架才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概念框架内的某一个定义、某一时的定义,则主要取决于认识主体和这个主体对于特定事物和现象的历史和现实的某种“关心”。因此,学术界对于一个概念定义的争议纯属正常。事实上,至今为止,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概念只用一种定义的情况。媒介素养的概念定义也是如此。,概念界定,四、“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念众所周知,从这句话进行简单推理,媒介素养应该等同于信息素养。但事实是,在媒介素养与信息索养分别由英国学者(ER利维斯,1933年)和美国学者(席保罗泽考斯,1974年)提出以后,两种素养教育均在西方各国轰轰烈烈的迅速展开并在学校体制中独立设课,至今还没有谁取代谁的现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一)“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内涵解析与差异比较1.概念起源不同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一些欧美国家,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概念界定,媒介素养的提出源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无形层面,媒介在“出售”其产品的同时也在“出售”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左右着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出于对文化工业产生的意识形态奴役的焦虑,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利维斯是英国一位有影响的文学批判家,英国早期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作为文学批评家,作为一位精英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坚定捍卫者,利维斯对大众文化的流行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这种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和向低水平看齐的文化”,将对人类的文化遗产造成危害,因此必须“训练公民区分与抵制”。站在这一立场,利维斯和汤普森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由此,媒介素养(当时称为文化素养)教育的最初提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抨击以大众媒介为滋生土壤,概念界定,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培养公众特别是鉴别能力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对媒介负面功能的抵御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信息素养的提出源于“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有形层面上。在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和数据库将前所未有的大宗信息置于人们的手指上时,人们却不知道什么是可用的信息、什么时候使用信息以及如何找到有关的信息。信息素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人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主动意识和技能。1974年,美国学者席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该概念,并将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概念界定,2.内涵的变迁轨迹不同媒介素养研究在西方已有百余年历史,因为各国的文化氛围、民族传统不同,各国学术界对于媒介素养内涵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为不同的目标而服务的特性。比如,美国由于媒介内容充满着暴力、凶杀、色情、毒品,美国政府、社会甚至家庭对媒介传播效应忐忑不安,从而求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英国媒介素养经历了从抗拒、批判媒介到解读、认同、运用媒介的认识过程。从“保护主义”发展为“超越保护主义”,尤其是近几年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出现了强调有意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ICT)的趋势,建议教师教学生如何使用ICT工具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率,即以技术为切入点而不是先前以文本为切人点进行媒介索养教育。这一趋势表明,,概念界定,媒介素养在研究“道”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承载“道”(意识形态)的“器”(信息技术)本身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反思,对信息素养含义的解释在强化信息寻找、获取、利用以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出了信息交流问题,将信息素养个体化的问题转化到群体活动中。有人进一步将其置于信息文化的建构之中进行阐释,由此形成了有关信息素养内涵的各种流派,例如工具观、能力观、学习观、文化观等。信息素养向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向演化,使其正在超越单纯的信息技术本身,追寻基于器具(信息技术)之上的道(观念、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概念界定,3.培养实施方式的不同综观各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前者的发展较为单纯,基本上经历了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单独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但总体上以培养人们的信息技术技能为核心。相比之下,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可循。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许多地方蓬勃发展,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人们的目的、动机以及推广方式大有分歧,尽管大家在谈论媒介素养教育,但似乎人们谈的不是一件事情。例如英国将媒介素养教育寓于英语的教育之中,视其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硬件和软件公司所关注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你不买他们的产品,你就是落伍的文盲,将购买行为变成一种社会义务;媒体机构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动机和心理更加复杂与矛盾,主要动机是把,概念界定,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免受管理者的制约,使受众能够更好地把握媒介传播内容,而不希望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体作品。4.在我国发展情况的不同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两个概念几乎同时传人我国,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把信息索养教育介绍到中国,信息素养概念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献中大量涌现。但两者的发展却极为不均衡,学者们似乎更钟情于信息素养,出现了大量有关信息素养的论述与教育实践,而且把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正式写进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中。而媒介素养教育只是近几年才铂一些新闻传播学者所呼吁,而且文献多集中于网络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对于大众媒介诸如电影、电视的研究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中国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出与当初西方学者创建这两个词的媒介与信息环境是不同,概念界定,的,时至今日,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在“器”和“道”的层面上是有交织的,研究视角、涉及的内容、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彼此融合的趋势是明显的。我们不应照搬西方以前的东西,需要探索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与模式。,概念界定,(二)“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张学波博士认为,媒体素养的概念大,信息素养的概念小;信息素养比媒体素养更抽象;媒体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素养。,概念界定,学者查尔斯R麦克卢尔(charlesRMccIuM)(1993)从素养的“读写”含义出发,认为在网络社会中应具备四个层级的素养。第一层级,个体必须能读会写传统素养的概念;在第二层级必须具备技术性素养,比如,操作计算机、远程交流和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第三层级,人们需要媒介素养;第四层级,需要网络素养,各种类型的素养都被置于培养个体信息问题解决技能的情境中,信息素养是核心。,概念界定,(三)“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面对信息洪流,信息素养是解决人们主动迎接信息的问题,媒介素养是解决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问题。但是随着ICT(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广泛应用,人们的身份越来越具有两重性:在是媒介受众的同时又成为媒介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信息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媒介与信息已经无法剥离,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媒介素养内涵的急剧演变,信息素养也不断丰富成具有理念的时代先锋。英国,索尼亚利文斯通、伊丽莎白外卡尔、南希斯密姆三位学者提出了将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相结合的观点(2006),他们认为,尽管媒介家养和信息素养作为独立的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两者能够拥有相同的价值。,概念界定,从国际上近些年两个权威机构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所下的学术定义进行语义比较。媒介素养是“以各种方式检索、分析、评价与创造媒介内容的能力”(美国Aspen媒介素养领导协会,1992年)。信息素养是“识别、检索、评价、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美国国家图书与信息科学学会1992年)。两者已极为相似而且均以“能力模式”出现,只是两者如何在教育实践层面上如何真正实现融合还有待我们探讨!,题目,概念界定,2.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3.媒介素养教育案例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一)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介绍,1.英国一直走在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前列,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法定课程之一,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获得广泛认同。1960年代,英国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实施从小学到高中的正式学制课程,并设置了完整的评价系统。到1997年,英国已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进阶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截至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了媒体教育课程。现在英国的许多学院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概括为四个部分:(1)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2)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习辨别新闻、纪录片、戏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3)媒介基本论题分析一些研究者指出,阶级、性别、种族、年龄是媒介中经常被表现的内容,而且经常被表现为“刻板印象”,如妇女在广告中大多被表现为家务劳动者等,因此,刻板印象成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经常被讨论的基本问题。(4)受众主要讨论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国家。早在17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大学生就以报业作为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开创了新闻学研究的历史。由于德国在二战期间有过纳粹独裁者控制媒介的惨痛教训,德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通常是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并且是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的经常性的讲演和宣传内容。一家大学的研究机构曾对部分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情况进行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99名教师中,有91%曾在课堂上讲授过有关大众传媒的知识,其中定期涉及这类题目的人达72。并且,这些教师从事媒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的决策过程。,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3.法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由电影协会、学校俱乐部和青年活动团体实施的一种课外活动。1960年代中期,里昂的总体语言研究所与里昂天主教大学合作率先提出了一套媒介素养教育方案,这套方案被法国200多所小学和中学列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并为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借鉴和采用。1979年,法国政府的几个相关部门联合推出了一项名为“主动的电视青年观众”的全国性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的电视收视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4.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在发展之初是一种草根运动,但这一运动赢得了教育部门的有效支持,通过地区间协作的形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学校课程教学中,使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环境和教育体制相适应。1960年代后期,加拿大在“荧屏教育”的名义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初衷在于抵制美国电视媒介的影响,以保护加拿大自身的多元文化。1978年,在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组织“媒介素养教育协全”(AssociationforMediaLiteracy)成立。1980年代末,在“媒介素养教育协会”的极力推动下,占加拿大人口三分之一的安大略省率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986年,安大略省教育教师联合会推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索引,索引主要为媒介素养教师设计、介绍了电视、电影、广播、流行音乐和摇滚、摄影、印刷品以及跨媒介研究的观点和课堂活动。索引在许多英语国家流行,并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索引概括的媒介素养教育八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加拿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认识。(1)媒介内容是经过仔细加工的;(2)媒介建构了现实;(3)受众以自己的经验范围为基础诠释媒体内容的意义;(4)媒体生产是一种商业行为,媒体暗含商业意义;(5)媒体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6)媒体暗含着社会和政治意义;(7)每一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和编码方式;(8)每一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受众应该学会欣赏不同媒体令人愉快的形式和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987年,加拿大已有50多所大专院校提供90多个媒介素养教育项目,其中包括单个短期课程和完备的4年制学位课程。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是成为全加拿大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获得加拿大官方认可,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加拿大还建立了该学科的研究机构,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5.美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开始关注有声电影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但其媒介素养教育却起步较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率先关注媒介效果和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佩恩研究”拉开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序幕,遗憾的是并未明确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佩恩研究”的社会根源: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众多青少年沉溺其中。据统计,1922年,美国每周进入电影院的人数达4000万,1920年代末,达9000万,1929年看电影的观众中有约4000万青少年,其中约1700万是14岁以下的儿童。而电影中有约四分之三的主题是关于爱情、性和犯罪的。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大众文化的争,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论,争论焦点在于电影对青少年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产生什么影响。从1929年开始,一批美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佩恩基金会的资助下,展开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学者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实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佩恩基金会的资助下,展开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学者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实证方法其研究结果电影和儿童研究摘要于1933年发表,其中包括电影和儿童的社会态度、电影和道德标准、电影内容分析、电影与青少年犯罪等13项专题。这就是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佩恩研究”开启了传播学密切关注大众传媒、大众文化、青少年成长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掀起的“视觉素养运动”(VisualLiteracyMovement)。“视觉素养”运动出台了若干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普遍推广。1976年,由福特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赞助的“电视与儿童”会议提出了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议。随后,美国教育署和国会图书馆举办全国“电视、书本与教室”研讨会,再次强调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所有公民均应拥有修养文字、电子、计算机、电传等素养的机会;美国教育部拨款委托纽约公共电视台、波士顿大学公共传播学院等4个机构,分别针对儿童(幼儿园1-4年级)、初中(58年级)、高中(9-12年级)以及成人等四个不同等级,启动“批判性电视观看技巧”课程和教材项目。,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98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使就业和市场需求开始主导学校课程内容,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在内的许多处于边缘地位的探索性教育项目一度终止。1990年代后,毒品、艾滋病、青少年早发性行为、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的负面影响难逃其咎,这使得以培养公众评判、分析和解读媒介讯息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再度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截至1990年代末,美国约有5000所中学开设新闻传播课程,选修学生每年约7.5万名。1994年4月经克林顿总统签发的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TheGoals2000:EducateAmericaAct),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标准。美国学者2004年的研究文章(美国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指,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出“调查显示,目前,全美有6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院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其他则将媒介素养的原则和理论融人相关课程,如大众传播概论类课程之中。此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课程。”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采用“四步”的方法,即意识、分析、反思、行动四步。“意识”是探索的阶段,参与者寻找一个主题,探寻个人价值与大众媒体的差异点。例如可以形成一个由家长组成的研究小组,调查和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暴力画面有何不同的反应。分析”是将既定的主题放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背景中去思考的过程。“反思”的目的就是根据个人价值判断对错,想象其理想状态。“行动”是基于前三步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如在看媒介时学会辨识。,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6.澳大利亚被认为是最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所受教育的一部分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台湾第一部分2002.10)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因为感到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流行文化的影响,澳大利亚便开发出从幼儿园到12年级完整的媒体教育课程与教材。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独立设置或放在英语课中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时至今日,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完备。除各级学校教育外,,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政府部门还提供专门的教育基金以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专长。各地的教师团体也积极地通过政府鼓励机制,进行系统且多元化的研究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澳大利亚的全国性教师组织“澳大利亚教师媒体”(AustraliaTeachersofMedia)每隔18个月由其各州的成员组织轮流主持一次全国性的会议,讨论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并且为支持教师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已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学位。,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7.在亚洲,日本是较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1960年代。日本开始有学校推行“屏幕教育”,主要内容是电影电视评析,以引导青少年辨析媒介性质和和内容,培养正确的媒介意识。1970年代,“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团体通过筹办会议、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并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介素养教育索引译成日文,用以指导本国的媒介素教育。日本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民间团体(私人机构或个别教师)来推广,教育行政机构几乎不提供任何协助。且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不大重视批判态度的培养。直到1986年,东京市政府才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教师和家长的重要工作”与“学校需将媒介素养教育加入课程”的主张。,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2001年,日本文部省在中小学设立“综合教育”科目,媒介素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部分学校在语文、道德课程中也加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2001年日本教育媒介台制作了在学校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的20期媒体教育节目体验!媒体ABC,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意识当中。2001年1月,日本东京大学正式启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成立了一个由学者、教师、大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组成的MELL项目(MediaExpression,LearningandLiteracy),整合媒体和教育界的力量,共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自2007年夏季开始,该项目更名为MELLPlatz,“通过推动各种研究计划、举办公开研讨会、发行电子简报,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等方式,为与媒介素养有关的人、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信息提供一个聚合、交互的广场”。“日本民间广播联盟”所属的商业电视台提供专业支持和经费资助,委派专业人员到中小学协助师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此外,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配有专门的新闻传播辅导员,大部分中小学有自己的“学校新闻”,即校报、校刊,地方和全国每年进行学校新闻评比,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少年受到媒介传播的启蒙教育。2002年日本公布了媒介素养教育白皮书。目前,日本启动了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并出版了若干媒介素养教育手册和著作。,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8.韩国从197O年代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1970年代,韩国的电视已经普及,各商业电视台围绕电视剧收视率的激烈竞争,对大众日常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引发了媒介对青少年教育是否有害的社会性大讨论。1980年代以后,由于韩国政治局势和媒介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以更加冷静的态度审视大众媒介,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种“以积极批判的态度,对受众进行的大众传媒教育”,其出发点是对媒介内容的批判,以培养受众具有正确理解媒介的能力,具有批判眼光,在民主社会中,能够积极行使和体现自己的权利。,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9.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介入媒介素养教育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6O年代介入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每1O年就举办一次传媒教育的国际会议,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支持者。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媒介素养教育方案”,该方案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大众传媒,有可能成为操纵公众舆论的重要工具,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教会青年人如何应对各种大众媒介,而且要鼓励学主为建立具有真正民主精神的高质量的大众传播体制而努力。,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媒介教育研讨会上发表关于媒介教育的格伦沃尔德宣言,提出四条指导纲领,要求政府和教育系统都应当促进公民对“传播现象”的批判性理解,并应促进公民参与到媒介运作中。1982年,1984年、1986年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出版了将大众媒介用于公共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最后报告、媒介教育、了解媒介:媒介教育与传播研究、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等四种读物,并在1989年发表的世界交流报告中,设专节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趋势和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做了介绍,并提供25种素养教育的论著索引。(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2/3期),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巴黎议程(又译为巴黎宣言)又称关于媒介教育的12项建议,为1982年格伦沃尔德宣言中的四条指导纲领制定了12条具体措施:纲领一:在各级教育中推行全面的媒介教育项目(1)引入一个全面的媒介教育概念(2)强化媒介教育、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人权之间的联系(3)界定媒介教育基本技能和评估体系纲领二:进行教师培训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媒介教育意识(4)将媒介教育纳入教师基础培训之中(5)探索适当的教育方法,并不断优化之(6)调动教育系统内的所有力量参与到媒介教育中来,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7)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媒介教育中来(8)将媒介教育纳入终身教育框架纲领三:构建媒介教育研究与传播网络(9)在高等教育中发展媒介教育与相关研究(10)创建学术交流网络纲领四:加强国际间合作(11)组织和开展各种国际问交流活动(12)提高政治决策者的媒介教育意识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巴黎宣言中还进一步指出:一个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目标:(1)人人都有接触各种媒介的机会,这些媒介可能是人们理解社,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会和参与民主生活的工具;(2)培养公民对媒介信息(不管是新闻还是娱乐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加强个人的自主能力和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3)鼓励个体参与各种媒介制作、利用媒介表达意愿和参与媒介互动。2008年1月,联合国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明联盟论坛,首次将媒介素养教育议题列入。马德里论坛之后成立的媒介教育交流中心(MediaLiteracyEducationClearinghouse,http:/wwwaocmedialiteracyorg),是一个由联合国资助成立的媒介素养教育门户网站,免费提供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俄语和其他语言的相关研究论文。,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2009年,文明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了全球媒介教育政策概览:前景、方案与挑战,呼吁要在跨文化、全球的视野下界定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0.中国台湾的传媒素养教育起始于1990年代媒介大发展时期。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台湾社会日渐开放。2002年1O月,台湾地区“教育部”公布媒体素养政策策白皮书,书中提到公众对媒体充满负面印象,对媒体不信任者达37。白皮书分为“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体素养教育的愿景”、“媒体素养教育的政策”等三个部分,对台湾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媒介的负面社会效应、媒体的公民传播权、媒体素养教育与社会未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和实施策略、媒体素养教育的政策保障和组织运作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白皮书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媒体社区”;个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获得“释放”和“赋权”,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运用媒体来沟通表达和改善社会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从小学、中学、高职、专科、大学和成人教育等不同层面切人;鼓励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选修课和通识课程,并注重师资培育和辅助体系的建立;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教育与媒体互动、全民参与的良性格局。2004年,根据白皮书计划,台湾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审查媒介素养教育规划和政策,督导和评估有关活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1.在中国大陆,虽然20世纪20年代前后就有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系教授阐述新闻教育问题,但是,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属于舶来品,我国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起始于1990年代中期。1994年1月1日,新闻出版报发表了我国的“媒介扫盲”尚未起步,作者署名夏商周(陈力丹)。新闻记者第1期也以我国需要“媒介扫盲”为题发表了同一作者的文章,这是新时期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文章。1997年第1期的现代传播,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的文章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需要“媒介扫盲”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继卜卫之后,来自新闻传播学界、教育学界的许多学者陆续发表-一批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在翻译、引介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1996年,中国社科院以卜卫为首的课题组项目“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获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002年1月,项目成果以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为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书中论述了媒介对儿童现代性、道德发展、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影响,还讨论了媒介暴力、媒介中的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关立法、媒介自律和媒介教育等重要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素质教育文库”丛书,200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少年新闻传播普及及教育系列丛书”,两套丛书都含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200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筹建“复旦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该小组创办的“媒介素养研究”网站()正是开通。网址改为(,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概况,发布了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宣言及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地3期出版了专辑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谢金文)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媒介素养课堂教育方面,2004年同样有所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除了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外,其他理工农学的学生也参加了课程学习。目前,北京大学、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简介传媒素养及传媒素养教育正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特点。传媒人的传媒素养决定媒介的公正性和美誉度;受众的传媒素养决定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政府部门、企业的传媒素养决定其与媒介的沟通、正确使用和科学地表达应当让公众知晓的公共信息的能力。而传媒素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大众传媒的角色,合法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审美引领,参与大众传媒活动和建设,对媒介扩散的不良信息进行辨别,防御和有效控制。,目录传媒素养与教育(代序)一、何谓“公众传媒素养教育二、传媒素养教育的缘起与发展三、传媒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四、传媒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导论一、关于概念和论述范围二、传媒素养需要全社会重视三、与西方的异同四、传媒素养与传者问题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2025-2026学年 语文三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 (有答案)
- 河南省周口市等2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含解析)
- 部门干部安全培训总结报告课件
- 部门安全培训概况课件
- 辩论程序课件
- 基于人工智能的合成路线智能生成与实验验证的闭环反馈系统构建
- 城市级智慧能源管理中探测器网络拓扑优化与能耗悖论解构
- 车队车辆安全培训课件
- 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一次性双极电极板降解周期与临床时效平衡中的挑战
- 可重构凸轮齿轮模块化设计对柔性制造系统的适配性研究
- 金属结构自检自查报告
- 2025年高端酒店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范本2篇
- 2023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沐足行业严禁黄赌毒承诺书
- 华南理工大学《微积分Ⅱ(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职数学课件 1.1函数
- GB/T 5526-2024动植物油脂相对密度的测定
-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预习单
- 2.10丰巢智能柜合作协议
-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5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