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发展理论.ppt_第1页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ppt_第2页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ppt_第3页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ppt_第4页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理论霍妮:基本焦虑理论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起源莱布尼兹-单子论-意识等差赫尔巴特-意识阈(无意识观)叔本华-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尼采文明是人类动物天性的大敌(反理性倾向),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一个犹太籍的商人家庭。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第二年同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神经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1885年从师神经病学权威沙科沙科:强调性的因素在精神病因中的重要性1889年:从师发过南锡的伯恩海姆学习催眠疗法著作: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0超越唯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能1923,(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婴儿从吸吮动作中获得快乐肛门期(1-3岁):排泄产生的轻松快感前生殖器期(3-6岁):儿童到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体验俄底普斯和厄勒克特拉情节。即在男孩为恋母情节,在女孩则为恋父情节。潜伏期(6-11岁):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青春期(11-13岁始):性的能量像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儿童力求从父母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生活,(二)停滞与退化,停滞人格发展的某个因素突然停止在原有阶段上,使儿童不能顺利发展到下一阶段。退化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三)儿童的焦虑及其防御机制,儿童的焦虑:来源:遗传(种系发展)分类:真实的焦虑、神经病焦虑、道德焦虑焦虑的防御机制:人在潜意识中自动进行客服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受压抑的观念或冲动很动摇在儿童的梦中得到体现。反向作用:自我为控制或防御某些不允许的冲动而做出的相反举动。投射:当本能的冲动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压抑时,自我就把这些冲动和欲望转移到其他人或者周围的实务上。退化:当面临的焦虑过多又无法控制的时候,心理水平就退回到早先发展阶段。停滞:人格发展的某个因素突然停滞在原有阶段上,使儿童不能顺利的发展到下一阶段。,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让当事人在全身放松的状况下,即使地报告脑内呈现的一切想法,不给当事人的思路任何有意的引导。精神分析暗示法: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加以暴露,然后使其消除.移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了他假想的情感对象。,霍妮(1885-1952),霍妮出生于德国汉堡。191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15-1918柏林精神医院住院医师。1932年应邀赴美,先后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担任副所长。1934年创办私人诊所,并加盟精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创办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应对基本焦虑的三种手段,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1)趋众努力赢取别人的感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才感到安全。(2)逆众逆众就是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并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3)离众既不归居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基本焦虑的防御策略,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过分自控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1)盲点作用:把潜在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表现为对自身情感体验的麻木不仁(2)分隔作用:一个人在各种现存的冲中自我失去了整体感,便将自我分割成若干小块(3)合理化作用:通过推理的方式自我欺骗,称之为合理化作用(4)过分自控:竭力克制所有的自发性(5)自以为是:患者试图通过武断地宣称自己一贯正确来“一劳水逸”地平息冲突(6)捉摸不定与自以为是相反无法固守己见,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矢口否认(7)犬儒主义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埃里克森(19021994),192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8岁毕业后中欧漫游一年,再回国攻读艺术,再次外出旅游,在维也纳做年轻画家25岁被送到安娜.弗洛伊德那里作为心理分析工作者埃里克森的著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童年与社会少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新的同一性维度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同一性渐成的八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评价,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贡献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的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的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缺陷:1精神分析太富有主管色彩;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泛性论倾向;3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三、对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学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