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我与地坛1识字辨形宿命(s) 撅(ju) 窸窸窣窣(xs)熨帖(yti) 隽永(jun) 恪守(k)亘古不变(n)2辨清词义(1)临近邻近辨析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运用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_2018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_学校的省体育馆。(2)坚忍坚韧辨析“坚忍”,指的是坚持不动摇;“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坚韧”,指的是坚固有韧性,也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如坚韧不拔等等。“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运用父亲,您用粗糙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用勤劳与_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艰苦的生活环境能把人们的意志锤炼得更加_和刚强。(3)坦然淡然辨析“坦然”是指坦白,心安,神情坦然。也指平直广阔的样子。侧重于因为自己的做法无愧于心而做出的态度。“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现在多指一种追求精神享受,避离世俗物欲的心态,即淡泊名利。侧重于人因为对某事某物不是很在意而做出的态度。运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已到适婚年龄的她,每次被问及婚事,总是_一笑,不加理会。答案(1)临近邻近(2)坚忍坚韧(3)坦然淡然3积累词语(1)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2)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3)玉砌雕栏: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4)宿命:指前世的命运。(5)熨帖:用字、用词合适、恰当、妥帖。心情平静舒畅。方言,事情完全办妥。(6)恪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7)意蕴:所包含的意思。(8)隽永: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1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做了7年临时工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成为专业作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后来身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于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等。2探寻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多字。课文节选的是一、二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和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1972年插队回到北京后,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因瘫痪停薪留职,在家养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走”进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3积累常识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我与地坛采用自然分段的形式,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描写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从中受到启示,生命是一种顽强的存在,面对不幸应该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生存的启示,承受苦难,坚韧地活下去。两部分有机结合,自然是我精神的家园,亲情是我精神的支柱,以此来表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答案“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答案(1)我家与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十九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的启示。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答案我该不该去死?(死,应该顺其自然)我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我应该怎么去活?(地坛的述说)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地坛。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6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答案“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7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答案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安、到地坛找我、脚步悄悄缓缓。特点:母亲的爱毫不张扬,默默忍受。从母亲身上看到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明白了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韧地活下去,活出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要更加坚强。8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答案(1)要关心残疾人。(2)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4)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1第三段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答案古旧、荒芜、衰败。2第五段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答案宁静、生机勃勃。3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衬托作者心境。(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4作者对于死得出了怎样的哲理感悟?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从荒芜的地坛体会到,要怎样活,活多久就要想多久,虽然身体残废,但精神不再颓废。5仔细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感情和作用。答案(1)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2)这一部分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6我与地坛最初发表时被置于刊物的小说栏目,但作者始终强调这是一篇散文。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认识?从全文来看,刊物那样处理又有哪些文本依据?答案示例一:这是一篇散文。(1)它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古园的风景,我在地坛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贯穿全文的思路是追寻、解答。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追寻”的“问题”。通过回忆母亲,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她的坚韧、毫不张扬的爱,她的生存启发了我,要坚强的承受苦难,坚韧地活下去。这样一线贯之,看似不关联的两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2)文章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情感真挚。作者借助地坛,融情于景,寓情于物。“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给了我生命的暗示。古园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思考出“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还要考虑怎么活的问题。每一个思考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展现出深远的哲思,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这些都是散文所特有的深邃。(3)语言优美,富于文采。在文中作者在描写古园的荒凉、破败时用词准确。“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剥蚀”“淡褪”“坍圮”准确表现出地坛的荒芜和冷落。“坦荡”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草生长的肆无忌惮,衬托古园人少的荒凉。还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园中弱小生命的活力;叠词的运用,增加了韵律感,感受到生命的美妙的天籁之音。“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六个“譬如”排比句的运用,气势强大地写出了他在园中15年思索看到的生命的活力与坚强。示例二:这是一篇小说。从整篇文章来看,当初发表时被置于小说栏目是有道理的。理由如下:(1)主题鲜明。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内容上分可粗划为两部分:一至四篇主要写了作者与地坛公园的“缘起”和在地坛的“所见”,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后三篇则重于说理,探寻人生的哲理。构在一起诠释了生命的意义。(2)构思精巧,以第一人称写来,走进古园,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地坛公园里放逐身心,受到周围一景一物的陶冶,感受到身边人性的关怀,那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戾气悄然消散,思想也更为深邃。写了散步的中年夫妻,一个不得志的长跑运动员和一个失智的小女孩的故事,以人物的不同遭遇开始探寻命运的疑题命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在故事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在世界上和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的哀痛,又有对“苍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愤懑不平,和无力改变的无奈。(3)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从开始走进古园的“什么都找不到的”生活绝望的人,到经过15年思索认识到生死、命运的人生大事,再到从古园汲取生命的活力,不但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还思考怎么活。从对生命的指责,到自暴自弃,再到接受热爱,包容生命的缺憾,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找寻生命中的美好,成就了一个面对苦难仍能顽强拼搏的形象,显现出一个伟大思想成熟的过程。7我与地坛写景文字的赏析。答案我与地坛情景交融,景中含有哲理。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开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它衬托作者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作者也把自己融入了这沧桑的古园,残废的身躯和古园一样不被人理解,景中含情。(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里的景物喧嚣不已,生命生生不息。作者正是从这些弱小的生物身上,体悟出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应该像这些小生命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和生机。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本单元内容,这里只解说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考点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概括环境特点,一类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分析环境特点要注意走好四步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第二步,锁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描写的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写作时间等。第三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仔细分析。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第四步,运用术语,恰当概括答案。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2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4)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6)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7)掲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营造意境。【设问方式】(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请简要分析小说画线处景物的特点和作用。(3)请阅读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模板】(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3)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2013年山东卷活着)试题原文: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面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答:_答案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归来女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成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人。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当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不仅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了,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裏,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在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伤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熄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委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人来,把村主任请来主事。因为村主任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小说中画线部分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对车厢拥挤的描写,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课后作业(十六)我与地坛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坛(tn) 荒芜(w)宿命(s) 剥蚀(b)b炫耀(xun) 坍圮(p)嘈杂(co) 蝉蜕(chn)c熬夜(o) 肆意(s)灼烈(zhu) 譬如(p)d姿势(zh) 斟酌(zhu)步履(l) 教诲(hu)解析d项,姿势(z)。答案d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荒芜冷落历尽苍桑玉砌雕栏自在坦荡b失魂落魄亘古不变专心至志急于求成c坦然安卧变换莫测声名狼藉恪守不渝d淋漓尽致猝然去世绰有余裕荡然无存解析a项,苍沧;b项,至致;c项,换幻。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老吴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举行。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解析以致: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1)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2)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情况的程度很深而产生的结果。推脱是推卸、推辞,它着重指摆脱、开脱责任、问题等。推托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对象多为别人请求的事情。未免表示一种对前面的内容有点“不以为然”的委婉否定的感觉。不免就是“免不了”,后面接一个肯定语气的词或句子。改期是另择日期,事情还未进行。延期是一件事情未完成,延长日期。答案a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2)山谷两旁,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峥嵘险峻峰峦陡立峰峦陡立峥嵘险峻abcd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b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真是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c小明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还没有触犯到校纪,不足为训。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华北,包围了北平。经过多次的谈判,我军与国民党北平守敌达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解析安之若素: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不合语境。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正确。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准则。望文生义。城下之盟: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后泛指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答案b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解析a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c.“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d.“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思重复,即定语多余。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散文,回答713题。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7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答:_答案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地坛比其他地方更为静谧,不是没有人间的声音,它能很自然地陶冶人的心灵,使人瞬间安静下来。8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答:_答案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9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答:_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ab卷
- 2026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ab卷
- 2026国网吉林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国网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国网山西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6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带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国网海南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湖南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4人考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深基坑安全施工培训讲义
-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我会乘坐地铁》PPT课件【幼儿教案】
- DB13-T 5409-202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 外观检查员 GRR 分析表-通用版及示例
- 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论文
- 全厂管架钢结构施工方案新
- 竞聘演讲(监察审计部)
- 吉林省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
- 媒体公关-课件3-公共关系工作程序
- 余杭区房屋装修备案申请表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件-1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