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子语类三则一、基础考查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别求书看别:另外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如此c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d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解析:选d。d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a项,“之”,代词,书;代词,人心。b项,“于”,表对象;表比较。c项,“为”,表被动;介词,为了。d项,“以”,都是介词,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寻常遇事时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解析:选b。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寻常”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下列句子中,与“乃为人欲引去”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b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c其所乘马为他所夺d传之子孙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定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所”“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为人欲引去引:引拉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解析:选a。a项,“引”的本义是“拉”,这里为引诱之意。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也知此为天理乃为人欲引去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若是中人之资质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d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解析:选b。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前一个“为”是判断词,是;后一个“为”表被动,被。c.前一个“于”,介词,比;后一个“于”,介词,对于。d.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是助词,无义。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解析:选c。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引诱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解析:选a。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译文:(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译文: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随便放过。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选自朱熹牧斋记)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b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c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解析:选d。画波浪线部分正确标点为: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才德全尽谓之圣人”。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解析:选a。论语不属“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解析:选c。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译文:(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的“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句,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其中的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文章题写在墙壁上。四、语言表达14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答:解析:扩写时应注意体现“新春”景象的特点,修辞手法使用恰当,语言生动流畅。答案: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山坡上,笼着寒烟,像怀揣着无限的心事。断流的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轻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嫩绿的衣装。潮润的南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人心,让人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_?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_。“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_。答案: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代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转变风气16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并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简要表达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不超过80个字)。据法制晚报报道,寒假期间,北京有近七成家长帮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不少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唐诗宋词及书法等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同时,数学、作文等老牌项目有逐渐“没落”的迹象。记者在朝阳区日坛小学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看到,水墨、工笔、软笔书法、硬笔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