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为政以德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为政以德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为政以德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智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中国早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础。宋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政治家孔子,看他对治理国家有何高见。生存,人生之首要大事。人们往往以“难”字来描述走过的路,总想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扭转局势。可孔子则强调“仁”者无敌,“仁”行天下。生活因复杂而显刺激,因磨难而呈现精彩。在纷繁中,孔子给我们阐释了“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孔子。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即便处在困厄之中,面对挫折之时,也总是表现得极为豁达乐观。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畏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执著的精神。一为政以德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之。一、字音众星共之(n)道之以政(do)颛臾(zhun) 虎兕(s)出于柙(xi) 毁于椟(d)近于费(b) 疾夫舍曰(sh)聚敛(lin) 必偃(yn)南宫适(ku) 躬稼(ji)二、通假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环抱,环绕道之以政道,通“导”,训导道千乘之国道,通“导”,治理三、一词多义为伐相以而四、词类活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名词作动词,下命令于斯三者何先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归附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使动用法,使增加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使动用法,使鸣响民免而无耻形容词作名词,羞耻心举善而教不能形容词作名词,优秀的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充足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安定五、古今异义民免而无耻古义:没有羞耻心。今义:不顾羞耻,不知羞耻。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用兵,这里指发动战争。今义:有事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古义:“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今义:两个词,“年”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饥”指饥饿。举善而教不能古义:能力差的人。今义:不能够。六、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介词结构后置句使民以时介词结构后置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结构后置句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句_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君子哉若人主谓倒装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如何理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的含意?点拨这段话代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只有自身“正”了,才能去正人,也才可能出现“众星共之”的现象。所谓“自身正”,也就是要求一个人要注意修身养性,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处处以德行事,由此感化周围的人,形成“众星共之”的局面。对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应如何理解?点拨这段话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点拨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了富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定他的富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体现了孔子初步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却要跑来告诉孔子?点拨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的不一样。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孔子与学生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个比方,孔子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又觉得季氏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自己吃不消,于是两人来试探孔子的意思。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点拨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朱熹对此解释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从这一层面来说,民足是君足的先决条件。没有民足,就没有君足。这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一底线范围内,君民之间可保持基本的和谐与平衡;超越或破坏了这一底线,社会将面临“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在当时,国君亦即政府,从现代政治学的观点来看,政府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好的政府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所以人民的富足就是国家的富足,就是国君的富足,就是国力的体现。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抒己见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重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孔子的治政之道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诚信为本”“公信与责任”“以民为本”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一、基础知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北辰(b)禹稷躬稼(ji)盍彻乎(h) 偃旗息鼓(yn)b分崩离析(bn) 聚敛附益(lin)安无倾(qn) 道之以政(do)c千乘之国(shn) 乘人之危(chn)既庶矣(sh) 玉毁椟中(d)d虎兕出柙(s) 前仆后继(p)冉有仆(p) 举善教不能(jio)解析:选b。a.“譬”应读p,“偃”应读yn;c.“乘人之危”应读chn;d.“前仆后继”应读p,“冉有仆”应读p。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c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d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饥:饥饿解析:选d。d项,饥:年成不好,灾荒。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富矣,又何加焉a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b于斯三者何先c既来之,则安之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b。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富于周公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如之何其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解析:选c。c项两句中“也”均表句中停顿。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举善而教不能d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解析:选d。聚敛:重税搜刮民财。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_(2)道之以政 道:_(3)子适卫 适:_(4)子曰:“庶矣哉!”庶:_答案:(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动词,去,到(4)人多,众多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2)既庶矣,又何加焉?译文:答案:(1)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介词结构后置句)(2)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宾语前置句)选文中,孔子以北极星作喻,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答:答案:孔子提出以德治国,他把当政者比喻成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成为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当政者靠道德施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非与:难道不是吗?一以贯之: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率:行走。稼:种庄稼。穑:收庄稼。宰:家臣,总管。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b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c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d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解析:选d。断句时要注意标志性词语,如“譬使”“安”等领起后一句,其前面要有停顿。本句中,“由”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断句时也要注意。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分别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卿为一般任官职之称。b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c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称许。d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解析:选a。应是“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子路、子贡对孔子提出的“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解析:选d。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译文:(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译文: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对“道”“少”“贬”等关键词语对应落实,直译做到文句通顺即可。(2)翻译时要注意对“大修”“不用”“丑”等关键词语及判断句式的对应落实。答案:(1)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厄而不动摇,小人穷厄就胡作非为了。”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为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三、语言表达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前后语意,二要注意关联词语的提示。根据后面对“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解说,再根据前面“不仅”的提示,可推知处应补写“更需要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支撑”等内容。根据“因此”一词,可知所在语句是根据前面的解说而推出来的结果;再根据后面的“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可推出处应补写的内容。根据前面的语句,可知处补写的内容是对前一句“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的递进,要与“禁于已然之后”相对应。答案:更需要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支撑弘扬法治精神更要“防于未然之前”下面是某公司宣传册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答案:公司的宣传册从内容设置和页面风格两个方面去展开设计。内容设置上,主要介绍公司历史、公司理念和主要产品;在页面风格的设计上,要包含科技元素、人文元素以及环保元素。四、高考突破(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1516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答:答案:有道/有德/为政以德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答: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 553亿元,同比增长30.5%; 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 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 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答:答案: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答:答案: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920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答:答案:子欲善而民善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 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就在我们身边读论语有感江璐老实说,在学习论语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几乎是张白纸,只觉得他高不可攀。广博的学识让他端坐云端,这样的大学问家离生活有距离,离我更遥远。在学习论语之后,我渐渐发现那些类似伟大、天才、圣人的字眼都不适合形容孔子。我想,任何把孔子放置在无法触及的理想高度上的人,他都没有真正明白孔子。这倒不是说我有多了解他,我只是觉得,像他这样笑也可以露出两颗门牙的人是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伟人,可爱的圣人”,这是我的语文老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