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道不同,不相为谋。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6养心莫善于寡欲。7仁者无敌。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修订了春秋,他的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了论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姓名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朝代战国时期字号称谓名轲,字子舆籍贯邹(今山东邹城)相关资料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背景呈现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相,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工作。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于是有了文中所录之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战国中期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混乱社会。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时局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知识链接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自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1字音颛臾(zhun)(y)社稷(j)虎兕(s)出于柙(xi)椟(d)弃甲曳兵(y)饿殍(pio)鸡豚(tn)狗彘(zh)数罟(c)()洿池(w)庠序(xin)颁白者(bn)孝悌(t)衣帛(y)胜食(shn)费(b)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一词多义(1)伐(2)陈(3)过(4)以(5)之4词类活用(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词用作动词,憎恨(2)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鼓(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4)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栽种(5)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归罪(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名词用作动词,埋葬(8)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5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4)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指河流。(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同意,认可。(6)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武器。今义:战士。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7)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8)然而不王者古义:这样(做)却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6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倒装句状语后置句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宾语前置句a何以伐为b未之有也(3)省略句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7名句名篇(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弟子冉有、季路和孔子各持什么态度?我的理解弟子冉有、季路的态度:主张伐颛臾。孔子的态度:强烈反对伐颛臾。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哪些句子显示了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请指出。我的理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文脉图示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主要谈了哪几个问题?名师指津从孔子对季氏及弟子言行的抨击和他的政治主张两方面来回答。我的理解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又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名师指津具体分析文中的引证和喻证来作答。我的理解列名言。孔子先举例古代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用比喻。运用“虎兕”“龟玉”的比喻阐释深刻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名师指津重点分析以战为喻进行说理的过程。我的理解孟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梁惠王之政与邻国之政进行了对照,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讽喻梁惠王的做法,指出想要造福民众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战事,休养生息。4寡人之于国也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其内容要点各是什么?名师指津作答时,先通读文本,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各层次的内容要点即可。我的理解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5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你认为孟子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名师指津答案要点:喻体通俗,语言简洁锋利,生动有趣,富有雄辩性、鼓动性。我的理解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常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辅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示?名师指津可多角度分析,比如从施行仁政角度、发展生产与保护自然角度、民为贵思想角度等等。我的理解(示例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性交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示例2)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得到利益。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同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示例3)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畜(x):喂养。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n)、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复(告诉)。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恰当引证说理透彻写法指导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引证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表明孔子的观点,用“五十步笑百步”来论证孟子的观点。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在写作中许多学生对于“引”颇费心机,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用好引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范文示例当今一些令人反感的陋习,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利”。殊不知,走入公共场合,再彪悍的个人权利也有边界,绝非可以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声说话固然是你的权利,但安静显然是更多人的所需;开车打远光灯能看得更清,但对面来车也要有同样视野。视恶习为权利,恰恰是弄反了权利的概念: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所有社会的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正如梁启超所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而所谓“素质”,并不仅是会英语、会电脑的现代技能,更不是会穿衣、会玩乐的现代生活,而是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的“观念现代化”。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可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曾让先贤们横眉冷对的“国民性”才会向“现代性”不断进发,走向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通过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适用话题孟子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景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都说乱世出英雄,不只是在军事上,你也是思想上、政治上的英雄。战国,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还是太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你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呢?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但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了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景象。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太不满才构想出这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你也因为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敢扺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修养,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赏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文中从孟子的时代、孟子的性格、孟子的思想及修养诸多方面展开,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和作者对孟子及孟子思想的钦佩,既拉近了作者与孟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孟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南北稻香村何不美美与共邓海建这两年,南北稻香村之争甚嚣尘上:为了商标权的归属,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近期,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行为保全裁定:苏州稻香村立即停止在电商平台销售及宣传带有“稻香村”标识的糕点等产品。苏州稻香村此后提交复议,请求撤销这一保全裁定,同时提供6 000万元作为反担保。几天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再次下发裁定文书,解除了对苏稻公司采取的保全措施,这意味着,苏州稻香村可以继续在电商平台上使用“稻香村”标识。“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南北稻香村之争,恐怕很难说谁正宗谁盗版、谁李逵谁李鬼。“苏稻”可以溯源至清乾隆年间的苏氏糕点铺,取名自红楼梦大观园里荣国府大奶奶李纨的居所“稻香村”;而“北稻”起源于1895年,金陵(今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门观音寺打出“稻香村南货店”的字号,售卖南味食品。古时物流闭塞、市场割据,各卖其货、各香其香,倒也相安无事。因此,江浙人可能更认可“苏稻”,而北京消费者可能对“北稻”更有感情。正因为尊重了以上历史,南北稻香村的官司才历经“十年之痒”而未曾休止。当然,曲艺有流派之争,武术有门户之斗,老字号商家之争也不算稀奇。时移世易,规则更迭,市场开放了、商品流通了,原本相安无事的同名或近名的老字号在知识产权上陷入尴尬境地争地盘、争利益、逾越边界的例子也不少。我国商标法的基本原则,既强调注册申请优先,又强调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南北稻香村之争久拖未决,说明这不是个简单的判断题。不过,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苏稻”和“北稻”不存在本质上的真伪之争。双方在市场上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非要在名号上争出结果,可能延误了升级发展的契机。第二,只要廓清边界、厘清是非,同名的老字号完全可以试着“共享”权益。具体说来,一方面,南北稻香村亦曾有过漫长的合作“蜜月期”;另一方面,刚刚落槌的加多宝与王老吉“红罐之争”或可成为类似纠纷的殷鉴。既然剑拔弩张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平心静气喝杯咖啡共赢互利是商道之本。老字号既是工艺与商品的流转,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既代言着市场商誉,更寄寓着价值情怀。在呼唤“中国制造”、推崇匠人匠心的年代,保护好老字号、创新出老字号,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有数据显示,201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的平均年龄为93.71岁,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字号”有206个。做成百年老字号千难万难,保护并传承好百年老字号,既要有历史的情怀、时代的视野,更要有法治的底蕴、人文的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稻香村何不“美美与共”?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饿殍/剽掠锋镝/贬谪首创/创举b衣帛/衣服 胜食/名胜 鸡豚/豕突狼奔c安静/绥靖 渎职/木椟 数罟/数见不鲜d孝悌/娣姒 稍息/口哨 卡壳/关卡解析:选b。a.pio/pio,d/zh,chung/chung;b.y/y,shng/shng,tn/sh;c.jng/jng,d/d,c/shu;d.t/d,sho/sho,qi/q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解析:选b。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后一个代“学生”。c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按照”。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邦:诸侯封地b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心c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d直不百步耳 直:简直解析:选d。直:只是。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移其粟于河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b。“后世”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a项,“以为”在文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今义是“认为”。c项,“河”在文中的意思是“黄河”;今义是“河流”。d项,“然而”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样(做)却”;今义“然而”为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因诏弇进讨张步。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会,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弇明旦复勒兵出,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十三年,增弇户邑。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b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c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d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解析:选a。可根据前后文把握大致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断句。6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古代的官职名。“以明经为郎”,意思是因为通晓经学做了郎官。b“驰射”,骑马射箭。“肄驰射”的意思是胡乱地骑马射箭。c“敕”,意思是“命令”。卖炭翁中有“手把文书口称敕”一句。d“筹策”,本来是古时计算用的竹片,这里是“计谋、方略”的意思。解析:选b。b项“肄”的意思是“学习”“演练”。可以从“肄业”一词中体会其含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弇政治上善于审时度势。父亲是王莽任命的官员,王莽失败后,为了巩固父亲的权力前去拜见更始帝,半道上听到光武帝的消息后就马上决定投奔光武帝。b耿弇作战时勇气超人。他常主动请战,先是要带兵平定邯郸,后又主动请命攻打上谷等地;战斗中被箭射中大腿,自己悄悄用刀截断箭羽,第二天仍旧率兵出战。c耿弇作战时善于使用计策。在带兵攻打西安和临淄时,故意放风说先攻打西安,而第五天的半夜,却令将士早吃饭,天一亮赶到临淄,出敌不意攻占了它。d耿弇深得光武帝的信任。见到光武帝不久,就因被认为志向远大而多次被召见和慰劳,后建立功勋。每当各处有不同意见,皇帝就召他入朝咨询方略。解析:选b。不是攻打上谷,而是到上谷去征兵。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译文:(2)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奉奏”,带着奏章;“诣”,拜见;“赍”,带着;“贡献”,进贡的财物;“卒”,立即;“下”,被攻克;“顿”,停留。答案:(1)(耿弇)就辞别耿况带着奏章去面见更始帝,顺便进贡财物,谋求稳固自我。(2)如果先攻打西安城,不能立即攻下,把军队停留在坚固的城池前,一定会死伤很多人。耿弇字伯昭,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父亲耿况,因为通晓经学做了郎官。耿弇从小好学,继承了父业。经常观看郡尉检阅骑士,树立旗鼓,演练骑马射箭,所以喜欢上了调兵遣将的事情。到王莽灭亡后,更始帝登上帝位,在各地侵占土地的将领,个个都专权武断,随意更换郡守、县令。耿况因为自己是王莽任命的官员,心里很不踏实。当时耿弇二十一岁,(耿弇)就辞别耿况带着奏章去面见更始帝,顺便进贡财物,谋求稳固自我。耿弇在路上听说光武帝在卢奴,就快马北上去拜见他,光武帝留他做了门下的一名小官。耿弇就去劝说护军朱祐,请求回乡征发士兵,去平定邯郸。光武帝笑着说:“小孩子还有这么大的抱负!”于是多次召见他加以慰劳。光武帝即位,封耿弇为建威大将军。耿弇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到敖仓攻打厌新军,将他们全部降服。耿弇扈从光武帝到舂陵,借机觐见,自动请命北上上谷去征集未被征发的士兵,到渔阳平定彭宠,到涿郡攻取张丰,往东攻打张步,以平定齐地。光武帝认为他的志气豪壮,就答应了他。于是下诏令耿弇进讨张步。当时,张步定都剧县,派他的弟弟张蓝带着两万精兵驻守西安县,各郡太守还有其他一万多士兵守着临淄,两地相隔四十里。耿弇看到西安县城虽小却很坚固,而且张蓝的部队又很精锐,临淄虽看似强大,实际上却容易攻破,就把校尉们聚集在一起,说五天后要攻打西安县城。张蓝听到这个消息,日夜戒备防守。到了第五天的半夜,耿弇命令将军们早早地填饱肚子,天一亮就赶到临淄城。护军旬梁等人对此有争议,认为应该火速攻打西安城。耿弇说:“不该这样。西安方面听说我要攻打他们,日夜戒备防守,而临淄则出其不意,他们必然惊恐纷扰,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就一定能拿下。拿下临淄则西安孤立,张蓝和张步被隔绝,一定又要弃城而去,这可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