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苏教版_第1页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苏教版_第2页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苏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24分)1(2分)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2分)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钻孔石斧b.骨耜c.铁铧犁d.(青)铜铲3(2分)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聚落农作物出现城市的出现磨制石器家畜出现房屋出现a.b.c.d.4(2分)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李冰是()a.春秋时期秦国人b.战国时期秦国人c.秦朝人d.西汉人5(2分)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b.“无为而治”c.“仁政”治国d.依法治国6(2分)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7(2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a.b.c.d.8(2分)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a.老子b.孔子c.嬴政d.铁木真9(2分)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10(2分)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11(2分)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具有革命首创精神12(2分)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图一 司母戊鼎 图二 甲骨文图三 殷墟宫殿复原图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二、判断题(6分)13(2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秦朝。14(2分)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也就是说春秋争霸战争,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毫无进步可言。15(2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三、综合题(20分)16(4分)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材料四 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大县设“令”;不足万户小县设“长”。(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着是什么?(3)材料三体现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施行的目的是什么?(4)据材料四,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一制度?(5)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7(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3)结合材料三,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4)根据材料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材料二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_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王封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单于逃走。(1)材料一中“他”指西汉时期哪位皇帝?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出他与其父汉文帝能够共同开创出“文景之治”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中空白处应填写哪位历史人物?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除材料中采取的措施外,还有哪些措施?(3)据以上体验与探究,你觉得两汉时期杰出的帝王身上哪些闪光点值得今人去学习?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商代青铜冶炼技术高超,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清末发现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政治、经济活动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b。2【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速发展,粮食产量有很大提高,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故选c。3【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c。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因此可知李冰是战国后期秦国人。故选b。5【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是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仁政”治国。故选c。6【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治病的草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老传说中的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教人农耕,尝百草。故选b。7【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的祖先”即我国古代的远古居民,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居民,都属于大篆石器,项正确;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正确;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正确。故选d。8【答案】b【解析】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故选b。9【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a符合题意;b项“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发生在秦末;c项“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发生在东汉;d项“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发生在西汉前,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据此,题干材料中的“海内”指国家一统,“皆臣”指中央集权。故选b。11【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发动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反动统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12【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司母戊鼎是迄今发现的商代铸造的最大的青铜器,不能印证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a表述不正确,故选a。二、判断题13【答案】【解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14【答案】【解析】春秋争霸战争虽然带来人员伤亡、财物损耗、生产破坏的恶果,但是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出现了局部统一,形成了统一的趋势;为逃避战乱,人民大量迁徙,各地区、各民族加强了联系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实现富国强兵,在各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并非“毫无进步可言”。15【答案】【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三、综合题16【答案】(1)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2)夏启继承王位(或禹传子启)。(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或巩固政权)。(4)郡县制。(5)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材料一中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有才能的舜继承,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禅让制的特点就是通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分封制。(4)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的制度是郡县制,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次重要发展。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2)统一度量衡。(3)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4)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政治支柱。【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奖励耕战,奖励耕织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想到这是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有利于各地方之间的交流,方便了各地的物品相互流通。除此以外秦国还统一了货币和文字。(3)商鞅变法主张依法治国,故他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评价人物或事件要一分为二,商鞅的这种重刑思想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犯法,但是惩办威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