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一、识作者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伴读2006年10月4日晚7时左右,林庚先生在睡梦中驾鹤西去,无疾而终。他一生平静自然,走时也如此从容,这是高不可及的生命状态。,二、知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伴读林先生对唐诗的概括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这亦是他自己对生命的追求。,三、明文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四、理基础1.记字音,qun,nio,zhn,wi,q,p,j,jio,xs,go,rn,tio,pin,2.识字形,qun,言筌,qun,诠释,pio,漂白,pio,剽掠,q,歧路,q,岐山,min,绵长,jn,锦绣,3.辨词义(1)启发启示辨词二者都含有“开导、指引,使人受教育”的意思。侧重点不同。“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如:启发式教学。“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如:从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选词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我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启示,(2)留传流传辨词二者都有传下去的意思。“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是祖上留传下来的烟嘴。“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如:英雄故事世代流传。选词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到遥远的后世。50多盆精品兰花亮相北濠桥东村社区,其中不乏清朝民国名品。,流传,留传,4.积成语,释义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相去无几: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例句,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发现,在诗歌的艺术领域里,“木叶”之于“树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从而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结合语境,深入品味理解词句的含义任务导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任务设计1.阅读文本,回答问题。(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为什么说屈原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答案“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他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形象意义,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答案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4)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指什么而言的?答案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第一,是说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敏感而有修养。“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第二,是说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应是“一言难尽”“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是由诗语的暗示性决定的。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语的暗示性最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落叶的联想。,2.(拓展延伸)“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桥”这个词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意,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请你试作分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示例)虽然“木”与“板”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在运用中“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诗人一般用“板桥”来诠释“木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诗句脍炙人口,极受称赞。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诗人用板桥而不用木桥,是因为板桥常给人以一种回忆而又亲切的感觉,木桥常给人以一种冰冷无情的感觉,如果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首诗也是如此。“木桥”太过乏味,“板桥”能表现出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任务探究二多种手法见主旨赏析文本表现主旨的手法任务导引说“木叶”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任务设计1.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答案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2.林庚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拓展延伸)下面文段选自林庚作品青与绿,文章开头的诗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有何作用?“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答案为了说明“草”“柳”经常并提的缘故。从行文思路看,文中引用这两句诗词,不是用来欣赏,而是引出议题:柳与草常常作为春天、春风的代表。所以,接下来,较多地引用了有关诗句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诗人通过对柳和草的描写,展现出“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任务探究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任务导引本课两篇文章都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论著,说“木叶”论述一个复杂的文学问题,但是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学习时应当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任务设计1.说“木叶”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案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2.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呢?答案提示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是可取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把躲在概念后面的暗示性读出来。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学完说“木叶”可知,文中对“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这是林庚先生的一段文字,文段的中心是谈艺术的普遍性,请你给本文段拟一个标题。答案谈易水歌,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节选自林庚:发明一个传统,材料二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