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_第1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_第2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_第3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_第4页
第一章-经络总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经络总论,.,2,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教学目的和要求,.,3,【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5,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6,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7,第一节基本概念的产生极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经络理论是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现象长期观察、体验和认识的结果。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二、对气血运行的认识(一)针灸、按摩的感应(二)气功的行气,.,8,(三)疾病的证候临床上,一些病症表现为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四)穴位的主治作用针灸治疗,从局部的“以痛为腧”发展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五)解剖知识,.,9,第二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10,经络学说的形成,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11,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12,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系统和经气,.,13,马王堆脉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阳明十一脉灸经两部经脉学专著,是现存最古老的经脉学专著一、经络与手足阴阳根据阴阳的盛衰,一阴一阳又可以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14,经脉分布上肢内侧、掌心侧分布手三阴经上肢外侧、掌背测分布手三阳经下肢内侧分布足三阴经下肢外侧分布足三阳经,.,15,二、经络与脏腑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增加了脏腑的要素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16,经脉的命名以手足、脏腑、阴阳三部分组成。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17,三、经络与自然界“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主导思想:人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并且受相同规律的支配,即同构、同律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18,经络与河流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流淌的河水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总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是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具体体现。天气寒冷则水凝为冰,天热则冰释水流,人体气血运行也是如此,.,19,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20,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21,.,22,一、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所属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23,“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2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2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躯干部:,.,26,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四肢部:,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27,阳明经在前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28,任脉,肾经,胃经,脾经,第5肋间,脐上6寸,脐上3寸,督脉,1.5寸,3寸,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膀胱经,.,29,四肢部:,外侧内侧阳明(前缘)太阴(前缘)少阳(中线)厥阴(中线)太阳(后缘)少阴(后缘),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在内踝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30,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31,十二经脉名称、循行分布规律及表里络属关系,.,32,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走向规律,.,3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胸,手,手三阴,头,手三阳,足,腹,足三阳,足三阴,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2、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3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人体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人体气血在其中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气血循行系统。(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3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食指端,鼻旁,大趾端,小指端,目内眦,小趾下,无名指端,目外眦,大趾背,心中,胸中,肺内,.,36,.,37,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4、有五行属性。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38,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39,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40,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41,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42,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43,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44,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联系脏腑: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4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46,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47,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心经穴位图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48,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49,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50,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51,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52,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53,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54,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55,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56,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57,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58,“一源三歧”冲、任、督“阴脉之海”任脉“阳脉之海”督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冲脉,.,59,奇经八脉的特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无逐经相接的关系,.,60,奇经八脉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统率、主导作用。主持生殖、影响衰老。,.,61,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62,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63,分布特点:(1)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背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64,作用(1)四肢部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2)躯干部别络: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65,四、十二经别1、含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入、出、合。六合:十二经脉按照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66,分布特点: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67,3、络脉与经别的区别,.,68,十二经别的作用,作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治疗范围。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关系,突出了头面部经穴的重要性。,.,69,.,70,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合”:足太阳、足少阴一合足少阳、足厥阴二合足阳明、足太阴三合手太阳、手少阴四合十二经别手少阳、手厥阴五合特点手阳明、手太阴六合,.,71,五、十二经筋,1、含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特点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72,十二经筋,3、作用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73,十二经筋,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